「全院編制床位共1500張,實際開放數量只有1200張;10年來,醫院沒有擴建,住院患者卻增長近2.5倍,收入增長了7倍,效益逐年遞增。」吉林省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延邊醫院)院長金哲虎談及院內床位模式改制時,報出了這樣一組數字。
6月17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健康界傳媒、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主辦,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支持的健康界2017熵量大會在京舉行。金哲虎在參加分論壇「尋找醫院效率新引擎」時表示,公立醫院盲目擴張擴建,遠不如「精打細算」挖掘內部潛力,激活醫院效率引擎,逐步實現醫院戰略發展目標。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開放床位比編制床位少的醫院,他們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成立床位調配中心 力求院內無「空床」
我國公立醫院床位管理多採用「車庫」模式,病區的床位是科室的私有財產,寧可空著床,也不讓其他科的患者入住,但採用「全院一張床」模式後,實現了「無空床」狀態。金哲虎解釋道,比如醫院腎內科標配44張床位,在患者收滿的前提下,醫生收不進來的患者可以住進其他任何一個病區,也就是說全院的空床位,不再區分哪個病區是哪個科室,由原先的「車庫」模式轉變為「機場」模式,「有空位置飛機就可以降落。」金哲虎如是說。
在此基礎之上,與機場協同作戰的「指揮塔」變得必不可少。「現如今,延邊醫院的床位調控既不是院長說了算,也不是醫生說了算,而是統一歸屬「門診床位調配中心」統籌安排。」金哲虎進一步補充道,在該中心的配合下,病人一天24小時均可辦理入院手續。具體流程如下:以急診和手術預約病人優先入院為原則,在主治醫生取得病人同意後,通知其他病區進行跨病區收治,收治病區儘量選擇專業相近、距離相近、相對集中的科室。實行全院統一調配,一方面讓醫院床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緩解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避免因加床影響醫療服務質量。
變革醫護管理體系 通關「全院一張床」模式
如何有序調配各病區醫務人員開展日常工作?如何進行績效考核薪酬分配?如何杜絕加床、等床現象的發生?……下定決心實行「全院一張床」模式之後,金哲虎和延邊醫院的管理人員不斷推陳出新,變革醫護管理模式,為解決這些難題一一制定了對策。
床位模式改制後,醫生只負責固定病人,但不負責固定床位,實行「醫生跟著病人走」。同一個醫生主管的病人可能分散在不同病區,但每個科室的護士是固定的,現有的醫護關係被打破,對保證醫療服務質量是一大挑戰。每位護士可能同時與2個或3個專科醫生合作,這對護士的觀察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護士每天都要面對十幾種不同的病種,許多人會有疑惑,這能完成嗎?會不會出現醫療事故?我想說的是,所有的醫院都設有綜合ICU,ICU入住的患者都是同一個病種嗎?為什麼ICU的護士們都能完成工作,普通護士就做不到?」金哲虎介紹說,為實現整體護理的病房模式,延邊醫院的護士都要經過5年培訓,3年基本科室大輪轉,2年專科科室小輪轉,上崗護士兼具全科護士和專科護士的本領。
固有醫護關係被打破,相對應的傳統績效考核方式已經無法再用。延邊醫院研發了一套獨有的院內績效考核系統,實行醫護績效分開結算,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另一方面,新的績效考核系統還能避免院內加床、等床現象的發生,一旦科室病床使用率超過105%,醫護獎金將被取消。談及這項考評標準的由來,金哲虎總結道,護士是觀察患者病情的前哨,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才是導致醫療隱患發生的根本原因。
可借鑑的3點醫院經營管理理念
實行「全院一張床」模式,不僅能解決患者「看病難、住院難」的問題,對於醫院而言,該模式能夠激活院內整體運行的效率引擎。延邊醫院每年的病床周轉次數、病人出院次數、手術例數逐年提升,但是平均住院日只有8.1天左右。
金哲虎還向在場的聽眾分享了他在院內改制過程中,總結出醫院經營管理要實現的「三個轉變」,1.規模擴張型要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醫院發展方向要從盲目擴張變為「提高效率」;2.粗放式管理要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注重「提高質量」才是根本;3.硬體投資要向軟體建設轉變,最終,利用有限的資源「提高效益」才是進行改制的目的所在。
現在講的看病難,其實很大的一部分是由於看病流程所造成的看病煩,而看病難是由於醫療資源的不足所造成的。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周蒙滔表示,通過優化流程來解決看病煩的同時,能夠部分地緩解看病難的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稱,過去幾年當中,國內醫院發展良好並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許多新制度在中國能夠生根、發芽、結果、推廣,這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