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三代守水文站70年 從乘木筏測流到用上智能監測設備

2020-12-18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黃哲程)入梅以來,安徽省出現多輪強降雨,截至7月25日11時,全省16市95個縣市區發生洪澇災害,840.2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29.9億元。水陽江是長江的重要支流,截至7月27日11時,位於安徽省宣城市養賢鄉的水陽江新河莊站水位達13.22米,超保證水位0.22米,汛情嚴峻。

新河莊水文站站長陳濤與父親、爺爺三代人接棒工作70多年,經歷了多場大洪水。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陳濤表示,今年當地防汛壓力大,7月至今,新河莊站已經測流超過40次。「爺爺那輩要乘坐小木筏人工測量水情,如今我用上了智能設備和電腦測流,防汛技術的升級為今年應對汛情提供了一定保障。」

陳濤在船上監控測流數據。受訪者供圖

7月初監測到水陽江流量破歷史極值

新京報:目前當地汛情如何?

陳濤7月21日左右雨停了一陣子,上周五又開始下大雨,今天(7月27日)轉為陰天。上午11點,新河莊水文站監測到水位是13.22米,超過站點保證水位0.22米,超警戒水位1.72米。

7月3日開始這裡水位就超警了,7日到現在一直超保。近期水位在緩慢下降,但當地防汛調度壓力還是很大,因為附近堤壩最低處是14米,超過這個高度就會發生漫堤。

不過防汛調度比較及時,水文站所在的養賢鄉情況還好,居民沒怎麼受到洪水影響。

新京報:跟往年相比,今年防汛壓力有多大?

陳濤:我親身經歷了1998年、1999年、2016年的大洪水,相比之下,今年汛情是比較緊張的。

7月7日我們站點監測到水陽江流量是2190立方米/秒,已經破了歷史極值,好在調度及時,水位比那幾年都低。1999年宣城城東聯圩出現潰堤,下遊很多小型圩堤也破了,今年目前的險情沒有那麼嚴重。

今年汛期,我們增加了測流頻次,7月到現在,新河莊已經測流超過40次。這幾天下雨,我們又增加了頻次,今天要完成5次測流。

新京報:你所在的新河莊水文站主要監測哪些數據?

陳濤:水陽江水匯入長江,是長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地跨績溪、寧國、宣城、當塗、蕪湖5個縣,在安徽省境內的流域面積最大。

新河莊水文站是水陽江幹流一個重要監測站,我們站和宣城站主要監測水陽江水位高度、降雨量、流量等,為上下遊防汛調度提供數據依據,關係著水陽江在安徽省境內近7600平方公裡流域的安全。

前往測流途中,陳濤的父親在船頭用木篙撥開漂浮物。受訪者供圖

雨夜洪水中逆行20公裡測流 遭遇水草纏槳

新京報:現階段你們在水文站主要做什麼工作?

陳濤:最近一直在監測分析水陽江水情,外出測流。7月3日新河莊站水位超警,當天晚上到7日白天我們站點4人輪流值班,基本沒睡覺,24小時監測水位變化,一旦水位高了,就要開船去測流,把具體數據通過水文信息平臺上報給市防指。7月3日到7日,我們站一共測流14次。

新京報:測流期間有沒有遇到險情?

陳濤:7月6日晚9點多,我們站接到防指調度命令稱,他們正將水陽江洪水往南漪湖分流,需要測量馬山埠閘斷面的最新流量數據。我和父親還有另一名同事乘機動船前往,留另一名同事值守站點。

從我們站點到馬山埠閘有20多公裡,夜裡在下大雨,視野很差,我們逆流而上,水流湍急,中間夾雜著樹樁、草垛等各種漂浮物。行船的時候,船槳被水草纏住了,一下子沒了動力,船被逆流往下衝,情況很緊急,船艙師傅大喊:「船被水草纏住了!」我們趕緊去後艙,協助清除水草,我父親用竹篙撥開水中的漂浮物。就十幾分鐘,我們就被水流衝下了幾百米。船剛恢復動力,上遊衝下來一個大木樁撞到了船頭,船身晃得厲害,好在人都沒事。

晚上10點20分我們終於到了馬山埠閘,測流很快,只用了十幾分鐘。我們把測流儀放進水中,一端拴在船身上,駕駛船在河兩岸開了兩個來回,我用電腦監測和記錄數據,測得馬山埠閘斷面分洪流量為888立方米每秒,立即上報給市防指。

回到新河莊水文站將近夜裡12點,因為水位還在上漲,我們繼續監控水情。

陳濤和同事正在布置測流儀。受訪者供圖

70年科技變遷 從乘木筏測流到智能設備實時監測

新京報:水文監測對防汛有何重要性?

陳濤:我們是防汛的「哨兵」。調度部門需要依靠我們這些水文站測得的數據進行調度安排,如果沒有這些數據,就不知道什麼時候進行蓄水、開閘分洪、人員撤離。

水利工程的設計和建設,比如堤壩、水庫建設的標準,也需要用到水文監測數據。

新京報:你和父親、爺爺三代人都在新河莊水文站工作,這些年水文測量技術有什麼變化?

陳濤:我爺爺1948年開始在水文站工作,父親是1983年,我是2011年,三代人水文工作時長加起來有70多年,負責的內容大致相同,也見證了測量技術的進步。

我爺爺那一輩,河兩岸會架起鋼絲的過河索,鋼絲上拴著小紅旗標記測流位置,他坐一個小木筏,拉著過河索移動,到紅旗位置就測一次流。那會兒測流儀是機械的,裡邊有軸承和葉片,放入水中葉片轉動,需要手動記錄數據。測量一次大概要兩個小時,測流數據需要靠通信員人工送信。

我父親工作時,測流儀器變化不大,但河兩岸固定位置建了鐵塔,中間有水文纜道,人在河邊屋內的控制臺操控纜道,把測流儀器送到纜道的指定位置,垂入水中測量。這種方式更方便和安全,測一次大概一個半小時,通過電話報送數據。

到了我這一代,智能化測流設備、電腦都用起來了,精確度高。測流用的是走航式ADCP測流儀,可以跟著船跑,不像從前只能在固定點位測流。每次測流只需要十分鐘左右。測流儀與電腦聯通,實時顯示測量數據,電腦通過水文信息平臺就能直接上傳數據。

新京報:祖孫三代堅守在同一個水文站,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陳濤:水文工作比較辛苦,責任也重大。每年一到汛期,我和我父親就開始睡不踏實,要時刻關注水位,及時通報預警。出去測流基本都是在洪水期間,或者大雨天氣。

我們祖孫三代人70多年守在同一個站、同一條河,心裡有了很深的感情。2018年我父親退休,本來打算回家帶帶孫子,我也希望他年紀大了能享享福。後來站裡找來,希望他能回來幫忙,他還是決定回到水文站繼續工作。現在每次測流,我和他一起出船。

我從小就生活在水文站家庭,耳濡目染,漲水的時候,周邊鄰居都會來問我父親,「有沒有漲水,要不要搬家?」那時候我就很憧憬這份工作,跟父親說以後也想做這個,他就鼓勵我,讓我努力將來接棒。

這麼多年風裡來雨裡去,我們很清楚這份工作關係著很多人的安全,責任重大,大家也都很尊重我們,自己心裡很滿足,覺得做的工作有價值。希望能把我們水文人的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編輯 張暢 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鳳臺丁集鎮祖孫三代守望相助,為英烈守墓70載
    70年來,英烈們能夠安然長眠在板張集這個小村旁,得益於李文傳一家祖孫三代。他們一片丹心護忠魂的故事,只為一句承諾70年的堅守,照亮著我們前行的心路。       當記者來到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時,李學成和妻子正在陵園裡為烈士墓除草培土、擦拭墓碑。「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前來祭奠英烈的人會很多,趁著這個機會把陵園裡修整下。」
  • 溫泉水文站擬從重慶開州區溫泉鎮遷至郭家鎮
    據重慶市水利局消息,溫泉水文站遷建項目已批准建設,比選人為重慶市水文監測總站,正在現對該項目施工進行競爭性比選。建設地點位於開州區郭家鎮大西村六社。計劃工期6個月。溫泉水文站從開州區溫泉鎮遷至開州區郭家鎮,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生產業務用房、水位測井、觀測道路、雨量蒸發觀測場、測流纜道以及設備安裝架設等設施設備的搬遷重建。
  • 淮南烈士陵園守護者:祖孫三代守墓70載 丹心一片護忠魂
    70年來,英烈們能夠安然長眠在板張集這個小村旁,得益於李文傳一家祖孫三代。他們一片丹心護忠魂的故事,只為一句承諾70年的堅守,照亮著我們前行的心路。從1977年跟著父親護墓,到現在已經40年。2004年3月5日,李文傳在病重彌留之際,拉著李學成的手,反覆叮囑:「這些烈士都是我們的親人,一定要好好地守著、護著,不論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每年的清明節都得去上墳燒紙,別忘了代我給烈士們磕個頭!」為此,爺倆在烈士墓前還留下了一張珍貴的黑白照,至今仍被李學成珍藏著,時刻不忘父親的重託。
  • 人民大愛慰先烈 祖孫三代護忠魂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村民李文傳因為部隊首長臨走前的一句囑託,56年義務為長眠於鳳臺縣板張集村頭的14位烈士守墓,直到生命的盡頭。
  • 保齡球 祖孫三代的情感紐帶
    祖孫三代因保齡球跨越了代溝,一大家子人也因保齡球而變得更加親密和融洽。保齡球運動將祖孫三代凝聚在一起,「當家人」虞永俊是最主要的推動力量。正是他與保齡球的結緣,開啟了這個大家庭子子孫孫與保齡球的一份長情……古稀老人虞永俊1946年生。1993年,他辭去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區人民政府的公職,下海創業,創辦了蘇州全城軸承有限公司。
  • 甘肅甘州:祖孫三代義守紅軍墓傳佳話
    作者: 楊永偉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龍渠鄉新勝村村民陳宗新,從爺爺陳德寶開始,傳到他這一輩,祖孫三代義務看守紅西路軍龍渠烈士公墓的感人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80多年來,陳家三代人像守護自家的祖墳一樣,就這樣守護著紅軍墓。每遇過年或清明節,家人總是準備兩份祭品,先祭紅軍墓再上自家墳。春天到了,種花植樹,澆水、修枝;秋冬來了,及時清掃雜草、落葉、積雪,時刻讓烈士公墓保持乾淨、整潔的環境。
  • 祖孫三代守護五龍壁近百年
    原標題:祖孫三代守護五龍壁近百年 當地老百姓說,這個寶貝能留存到現在,並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益於農民索西龍一家祖孫三代歷經近百年的風雨守護。   9月13日,記者走進了這個特殊的家庭,走近他們執著守護的五龍壁。   只有「三龍」的五龍壁   北關村是一個城中村,索西龍家在南閣街的最東邊,大門正對面就是五龍壁。
  • 薛仁貴祖孫三代,虎將有誰?
    薛仁貴、薛丁山、薛剛祖孫三代人,滿門忠烈,同為大唐英雄。可你知道嗎?以上這三位,除薛仁貴外,其餘二人是杜撰出來的人物。薛仁貴出生於614年,是北魏河東王薛安都的六世孫。李世民當皇帝時,他才十四、五歲。而薛仁貴出道時,以經30多歲了。那是公元644年,貞觀末期之事。李世民親徵高句麗(今朝鮮)。薛仁貴在高句麗戰場,所向無敵,令敵軍望而生畏。
  • 85年!龍泉一家因為一句囑託,4代甘當紅軍守墓人
    祖孫三人默默地走著,唯有山路邊的溪水低聲嗚咽。走了大約四五分鐘,山路左邊出現了一塊約三平方米的平地,平地上壘著兩大一小三塊石頭。這,就是革命烈士、紅軍老王的長眠之地。三塊石頭壘起的地方,就是紅軍老王的長眠地。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劉英、粟裕的率領下,來到龍泉、松陽一帶開展遊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
  • 祖孫三代以身立教 桃李滿園甘為人梯
    說起一家三代從事教育的經歷,今年57歲的劉昉笑呵呵地說,父親、母親是上世紀50年代的老教師,我是上世紀70年代的老師,女兒則是新世紀新生代的老師。  得知記者源於教師節來訪,劉昉感慨萬千:「提到教師節,我就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我教了一輩子書,雖然退休了,仍然有割捨不下的教師情結。看到現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優秀人才輩出,真是從心底感到欣喜。」
  • 祖孫三代都是"鈑金工" 守店24年 他在金屬板材上"繡花"
    在揚州廣陵區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區荷花池小區東門有一位老鈑金工,守店24年,花甲之年仍從事著「抬頭看天、低頭敲打
  • 山東泰安,難得一見的祖孫三代初中畢業證,祖孫相差50年
    山東泰安今天中考,我在一位市民家,有幸看到難得一見的祖孫三代初中畢業證。爺爺1969年12月12日畢業於泰安原第十八中學,這張見證歷史的畢業證有「學生某某是山東省泰安縣(市)人,現年17歲,在本校初中修業期滿,成績合格,準予畢業。此證。」
  • 遺傳有多牛:祖孫三代"撞臉"不可怕,三代同一個"姿勢"才可怕
    基本是祖孫三代共用一張臉。神仙姐姐的姥姥很漂亮,而她的媽媽的氣質更是不用說。神仙姐姐更是不用說了。還有演員陳佩斯的家族,我們看到陳佩斯和他兒子的照片非常像,如果單看照片的話是基本分辨不出來的,而陳佩斯與其父親年輕時也是非常地像。我們不得不感嘆基因的強大,真是祖孫三代共用一張臉呀?其實祖孫三代共用一張臉不可怕,祖孫三代共用一個姿勢才可怕。
  • 跨越代溝保齡球成為祖孫三代的情感紐帶 - 國家體育總局
    祖孫三代因保齡球跨越了代溝,一大家子人也因保齡球而變得更加親密和融洽。    保齡球運動將祖孫三代凝聚在一起,「當家人」虞永俊是最主要的推動力量。正是他與保齡球的結緣,開啟了這個大家庭子子孫孫與保齡球的一份長情……    古稀老人虞永俊1946年生。1993年,他辭去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區人民政府的公職,下海創業,創辦了蘇州全城軸承有限公司。
  • 健康新定義 睡眠智能監測設備五大應用
    為了能更好地管理身體,有必要通過一些科技手段監測我們的睡眠質量,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如今睡眠監測設備有很多,包括可穿戴和非可穿戴產品。智能手環、手錶是大家常見有關健康的監測產品,此外還有類似Beddit鋪在床上的睡眠追蹤器,更有智能床墊,全方位監測睡眠。面對不同的智能產品,可以完成哪些不同的場景應用,今天的內容給您答案。
  • 24小時遠程監測體溫 隔離檢測可由智能腕錶代勞
    【來源:科技日報】近日,在浙江青田縣新冠肺炎醫學隔離點,為隔離人員檢測體溫的工作已由一款智能腕錶代勞。據了解,這項應用成果以智能腕錶為硬體,結合伺服器系統平臺的軟體與腕錶上集成傳感器所監測到的體溫、血壓、血氧、定位等體徵和信息,可對新冠醫學隔離點隔離人員進行初步篩查,相比體溫計、熱成像設備的「即時片段測溫」,還可全天候持續測溫。 「麗水市青田縣是僑鄉,在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做生意的人達數十萬,最近因為歐洲新冠疫情暴發,青田人如果回國首先要接受醫學隔離。
  • 祖孫三代同遊公園·趙又廷愛女見光
    祖孫三代同遊公園·趙又廷愛女見光趙又廷和高圓圓2014年結婚,去年5月喜獲愛女Rhea,兩人十分低調,Rhea快滿周歲從未在臺曝光。趙又廷和高圓圓7日被臺媒直擊在內湖公園帶女兒溫馨出行,趙樹海夫婦也跟隨兩旁,一家五口其樂融融,三代同堂遛達曬太陽。Rhea被指五官「印模」趙又廷,小臉白嫩可愛又討喜。趙又廷頭髮長了不少,多了點居家味,即便回到臺灣也很低調,問他近來心情如何,他透過經紀人阿湉給了簡單5個字:「媽媽真偉大。」
  • 【祖孫三代收藏1萬多個卷筆刀】甘肅隴南市西和縣一家祖孫三代人...
    2020-07-31 00:45:45來源:FX168 【祖孫三代收藏1萬多個卷筆刀】甘肅隴南市西和縣一家祖孫三代人,痴迷於收藏卷筆刀,多年來去全國各地旅遊時,別人去景區,他們卻痴迷滿大街尋覓逛文具店,然後購買回來收藏。
  • 祖孫三代為一句承諾堅守70年
    子傳孫  子孫代代護英魂烈士陵園只有李學成一個管理員,經常忙不過來,他就會喊來全家人一起幫忙。老母親、妻子、兒子、兒媳、孫子,大家齊上陣,把陵園修整好、照顧好。如今,李學成的身邊時常會有他的三兒子李傑的身影,李傑從2003年跟著父親去陵園守墓,到現在也有14個年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