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母親節了,原本是多少赤子感恩母親,孝順母親的日子,然而在陝西的黃土高坡上卻發生了讓人倍感心寒,人神共憤的事情,靖邊的一位79歲癱瘓的老母親竟被自己的親生兒子給活埋了,僥倖這位母親在被活埋長達70個小時後被警方找到後救出,目前老人已經基本恢復了生命體徵。
這是一件多麼駭人聽聞的事情啊,一說起母親,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十月懷胎不容易,只為了那一聲落地的哭喊,結束了生命的孕育,開始了母愛的傳遞,母愛的偉大,恐怕只有母親最能體會,像就新聞內容裡講的那樣,79歲的老母親,在神志還未完全清醒時,就惦記著兒子,寧願自己死去,也不希望兒子坐牢。
面對為了自己生命、把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母親,相依為命,不離不棄,這是法律和道德所考量出的底線,馬某這一殘忍行為激起全網怒火。那麼,到底什麼原因會讓馬某如此的冷血,如此的殘忍。
據新聞裡採訪的鄰居介紹,馬某是個能幹活、平時話不多的人。他自己一年掙一萬多,媳婦洗碗能掙兩萬,兒子當保安能掙三萬,由此不難看出馬某的這一行為跟經濟無關,母親雖然需要照顧,但是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79歲的老人,高齡補貼,養老金這些社會福利一定也夠支撐老人的部分開支。
我想或許這一切與馬某的成長環境有關吧,原來,母親在他12歲的時候就改嫁,離開的時候把弟弟、妹妹都帶走了。唯獨將自己留給叔父寄養。也就是說,在他12歲時,母愛在他的心裡或許就已經煙消雲散。
也許有人會說,那不是在叔父家寄養嗎?也會有嬸娘給予的母愛吧,但是,小編想說的是,那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夠體會。記得我們村子有一個小女孩子就是我們鄰居領養回來的,我自己就多次親眼看到他家的兒子欺負這個領養回來的女兒,兒子經常會把女兒背簍裡的豬草偷到自己的背簍裡,回家時兒子背簍裡滿滿的,而女兒也常常因背簍裡沒有兒子的多會挨打。
作為一個12歲的孩子,眼睜睜地看著母親把弟弟妹妹接走,而丟下自己寄養在別家,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拋棄。從此在自己成長的軌跡中積怨成恨,雖然成年以後,從理智層面來講,自己也勉強能夠理解母親當時的選擇。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一定會有揮之不去的陰影。
而這種從小都遭到情感拋棄的孩子,長大後大多都會出現沉默寡言的現象。這也不得不讓我想起,2018年春節,發生在陝西漢中的特大殺人案主角張扣扣,13歲時,親眼看到自己的母親慘死在別的木棒之下,成長中缺乏母愛,從而積怨成恨。以至於讓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走上了不歸路。
我們說,老小老小,其實老人跟小孩一樣,都需要關心和照顧,但是事實上人們會不厭其煩地去呵護自己家裡的小孩,卻不會十分耐心地去給老人們換一塊尿不溼。
人們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話在馬某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據他自己交代說,每次回到家看到母親把屎尿都拉到床上,家裡臭烘烘的,他就受不了。加之自己過去對母親拋棄自己的埋怨與記恨,情感的洪荒壓倒了馬某的最後一絲理性。
高爾基有這樣一句名言,說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蕪。從這句話裡,我們不難看出,孩童時期的經歷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這也許就是馬某這樣的行為最好的解釋吧。
在我看來,從哭竹生筍到單衣順母,古代多少孝子的故事告訴我們,母愛是永恆的,不管風雨如何剝蝕,她總是完美無損、永不褪色;母愛是質樸的,她總是心清如水、原汁原味;母愛是執著的,不管命運如何苦澀,她總是掏心吐哺、從不打折。只有在母愛的籠罩下成長的孩子,才不會內心扭曲,才會不像馬某一樣被冠上「世上最惡毒兒子」的罵名。
我們說烏鴉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獸亦如此,何況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呢?自古以來,孝道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孝是「為仁之本」,孝道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反哺,就是對父母含辛茹苦的回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只有失去過親人的人,才能夠真正體會到這句話深深的含義,不要在失去的時候才後悔,為時已晚。同時也希望這樣的悲慘事情不要發生,希望馬某能夠在高牆之內好好反省,洗心革面。也祝願這位老人家身體健康,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