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中國諺語
媽媽成了「斷頭巫女」
第一次見到小欣時,她11歲。那時她看起來還是一個童稚未脫的小孩,瘦瘦的臉龐,矮矮的個頭。她的一位好朋友,也是她媽媽閨蜜的女兒,當時在我這裡接受沙盤治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所以,她的閨蜜阿姨就把我推薦給了她媽媽,建議帶她來體驗一下沙盤遊戲。
小欣的第一次沙盤作品
從她的第一次沙盤上,就能夠感受到,她當時正處於一個嚴重的心理危機之中。通過對沙盤的解讀可以發現,她心理上的舒適區甚至還處於嬰兒的階段。為了保護自己內心的「嬰兒」,她化身為憤怒的「櫻桃小丸子」,努力的阻擋可能到來的危機。而沙盤中那個斷頭的巫女,很有可能代表她的媽媽。巫女背後的暖男「大白」,則很有可能就是代表她的爸爸。之後的心理測試結果,也發現她的部分心理年齡停滯在5、6歲左右,有著與她年齡不相符的強依賴性。
但是,由於當時她正在準備小升初的考試,所以,她的父母沒有選擇繼續治療。
小欣的成長史
再次見到小欣是在一年半之後,這時她已經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眉宇之間少了稚氣,多了一份開朗女孩特有的英氣。但是,儘管表面上開朗、懂事,她的心理問題卻已經發展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除了學習成績持續不斷的下滑之外,在和父母日常相處過程中,也經常大發雷霆,而且還數次用小刀自殘。甚至,在一次和父母的衝突中,出現了自殺的衝動。
也正因為如此,她的媽媽劉女士才再次聯繫我。希望通過沙盤治療,幫助她走出當下的心理困境,重樹對學習的信心。在和劉女士商定諮詢時間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受到她的焦慮情緒。但是,我感覺到她關注的焦點,似乎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是孩子的問題情緒和自殘行為。這種感覺,在接下來的諮詢中,得到了印證。而這也是小欣的心理問題,在這一年多來不斷惡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因為是系統治療,我有了足夠的時間去了解小欣的成長史:她兩歲半之前,基本上都是由奶奶在上海撫養,而奶奶由於體弱多病,又會不時地把她託付給其他的親人看管,按照她的描述,有時甚至會「淪落」到由80多歲的太爺爺照顧。這時,她的父母則在千裡之外的合肥打拼。後來,雖然回到了父母身邊,但是媽媽依然每日忙工作,出差是家常便飯,很少有時間陪她。所以,她的日常生活還是由奶奶來照料。直到她五年級時,劉女士才辭去了原來的工作,找了一份不用出差的新工作。但是,用小欣自己的話來說,這卻是她「噩夢」的開始。
原始母親的「意向」
小欣的成長史,給她第一次的沙盤做了很好的註腳。根據分析心理學的理論,每個孩子從一出生,就對母親有著本能性的認知。即使是孤兒的內心裡也會有一個母親的形象,而且這個母親形象會像普通人對母親的認知一樣,都包含著慈愛、包容、無條件地接納等等意涵。遇到合適的對象,或者遇到被稱為「母親」的人,他們就會嘗試把這種意涵,投射到對方身上。如果能夠得到對方的共鳴,那麼他們就會倍感幸福,如果得不到,則會導致他們陷入混亂和痛苦之中。
越是與母親接觸的少的孩子,他們內心裡的母親形象,越完美的接近於「包容、慈愛、無條件接納」這個原始的意涵。而原始的意涵越完美,越容易引起她們強烈的期待,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母親也就越難以和他們產生共鳴,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現實生活中的母親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
所以,在嘗試把「母親」的意涵投射到劉女士身上失敗之後,「斷頭的巫女」就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小欣對劉女士真實的感受。而相似的過程,也發生在小欣和她的爸爸之間,不過儘管她的爸爸沒能滿足她對父親的期待,但是,至少雙方的關係是融洽的,說明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響應孩子的期待,而且會在孩子表達失望時對孩子妥協。
一釐米之外的母愛
當然,造成小欣和劉女士之間強烈的衝突的,還有劉女士對待孩子的方式。在0~2歲之間,如果母親和孩子缺乏足夠的陪伴,不但會影響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也會影響母親母性的表達。在這樣的情況,「母親」對她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稱呼和責任,而缺少足夠的情感成分。尤其是那些長期接受科學文化訓練的高學歷女性,更容易把自己對孩子的情感,看成教育孩子的阻礙,進而清除掉那些殘留在她們內心裡的母愛。這就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缺乏母愛的滋養,而在心理髮育方面出現問題。
沒有充足情感支持下的「關心」,不但不能夠做到對孩子情緒的感同身受,而且很容易摻入自己的「私貨」。比如說,在諮詢初期,劉女士曾經對我表達過她的一個疑惑:那個自殘比我家女兒還重的學生,學習上特別刻苦,成績也穩定,我家這個一直提不起精神,考了幾次也是比較差。從她的疑惑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女兒成績下降對她造成的痛苦更甚於女兒自殘給她造成的衝擊。而母愛完整的媽媽,則會做出相反的反應。她們會對孩子的傷痛感同身受,進而想方設法地去保護孩子,用包容和支持,幫助孩子走出心理上的困境。
正常的母愛,會猶如泉水般流入孩子的心田,從方方面面滋養孩子的成長。但是,欠缺了情感,以履行責任為主的「母愛」,母親們往往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給孩子設下各種各樣的「標準」,一旦孩子在執行標準方面出現了偏差,就會引起她們強烈的焦慮。而這種焦慮,又會強化她們的「責任心」。最終,在她們心裡就只剩下了「焦慮」和「責任」,而沒有了孩子的容身之地。
而媽媽們又會把她們的「焦慮」和「責任」,包裝成對孩子的「母愛」,強加在孩子身上。而真正的母愛,卻躲在「焦慮」和「責任」之後,只在偶然間才會短暫地展現。孩子在媽媽面前,體驗到的感覺就像吮著乳頭,卻吸不到奶水的嬰兒。母愛近在眼前,卻永遠隔著一釐米的距離。
結語與後話
在這樣的母親身邊生活的孩子,由於得不到充足的母愛的滋養,自我得不到很好的成長,就會出現心理年齡偏低,情感、行為會表現得比同齡人幼稚。同時,依賴性會很強,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得比較敏感。為了得到近在咫尺的母愛,他們會不停地用各種各樣的「折騰」,吸引母親的關注。但是,很多時候他們的努力都會白費,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焦慮、抑鬱狀態,進而影響到他們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的表現。
在當下比較浮躁的社會背景下,很多媽媽都會被各種外界因素所影響,或多或少的用「責任」和「焦慮」來替代對孩子的「母愛」。而孩子們也因此普遍的存在各種各樣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往往又會伴隨著孩子們青春期的到來,而來一次總體的爆發,小欣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小欣的媽媽可謂是痛改前非,除了堅持帶著孩子到我這裡進行沙盤治療之外,自己又買了幾百塊錢的相關書籍每天學習。現在,小欣沒有再出現過自殘的行為,和她之間的關係,也由原來的水火不容,到現在大部分時間都能夠融洽相處。限於篇幅,下一篇文章再詳細跟大家分享劉女士的改變,以及小欣的沙盤治療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