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者薩蘇,人稱「文壇外高手」、「會講故事的人」。這是他的又一部隨筆集。書中,他以文人篇、軍人篇、科人篇、伶人篇、凡人篇分別講戰爭的故事,寫科學院的故事,說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妙趣橫生。在他筆下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國人。他的描寫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或會心一笑、或心尖一顫、或若有所思。。。。。。
下面這篇文章摘選與《那些中國人》或許你曾讀過,但今日再讀,也許又有新的感悟。
一個朋友是梁家親戚,回憶起家人談梁林,那種羨慕與略帶醋意的語調,即便隔了幾十年仍然讓人感覺撲面而來--林徽因在建築設計上有著過人的敏感,然而,只有她的家人知道,這位才女在和梁思成一起工作的日子裡,從來只肯畫出草圖便要撂挑子。後面,自有梁思成來細細地將草圖變成完美的成品。而才女林徽因這時便會以頑皮小女人的姿態出現,用各種吃食來討好思成。
這段軼事,是2003年的時候才知道的,以之詢於中央美院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組的教授,那位一貫藝術家風度極強的老先生,臉上露出的是孩子氣的微笑:
梁思成不在的時候,林徽因的圖並不是不能自己畫。
也許,她要的就是這種被思成寵著的感覺。而寵著林徽因,只怕也是梁思成最大的快樂。
女人,有時可以不講理一下?
女人,有時可以不講理一下。
徐志摩在緊追林徽因時,發現前來尋他的張幼儀已經懷孕,便說:「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徐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從這一段對話,也許可以看出徐志摩和梁思成最不同的地方。
當因了陸小曼的一個個煙泡而為錢奔忙不堪,隨飛機墜落的那一瞬間,徐志摩可會想到張幼儀?
張幼儀終身不曾言徐之不是。
男人,委實沒有不講理的權力。
梁思成也罷,金嶽霖也罷,都是那種有一副寬厚溫暖的胸懷,可以讓女人靠一下的男人。林徽因在北京城牆上的堅持,盡顯一個建築學家的執著與剛烈,但是,再剛烈的女子,恐怕也無法避免對身後有一副堅實臂膀的期待。這種說不清的東西,就是一個男人的責任。
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對愛的負責,比如金嶽霖最後一刻的棄權。
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感情,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來,一如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曾經深愛而又終於未能相守終生的人,即便幾十年的風雨過後,依然在你心中一角深深埋藏。關於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評價,大概還是要用梁從誡先生的話來說吧,我以為那是最貼切的說法-- 「徐志摩的精神追求,林徽因完全理解,但反過來,林徽因所追求的,徐志摩未必理解……」
一個男人面對一個遠比自己成熟的女子,就算他是中國的雪萊,在戀愛的季節,也不是一個樂觀的兆頭。
所以,林沒有選擇徐,幾乎可說是命中早已註定的事情。
當胡蘭成用一塊磚頭把張愛玲變成被砸暈了的快樂女孩的時候,梁思成正在為林徽因清理前面路上所有可能絆倒她的雜木亂石,有時候,還會被林徽因用磚頭砸一個兩眼發黑。
婚姻是一座城,它可以圍困你,也可以守護你。
梁思成究竟因為什麼原因使林徽因最終投下終身?林徽因自己沒有回答,她說,會用一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今天的日本,最美麗的旅遊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個世俗,一個出塵。
如果沒有梁思成,早就沒有京都,也沒有奈良了。
1944年,時任中國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軍提供中國日佔區需要保護的文物清單和地圖,以免盟軍轟炸時誤加損傷。這份材料,是梁思成歷盡心血完成的。
但梁思成希望美軍能將另外兩個不在中國的城市也排除在轟炸目標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1932年,上海淞滬會戰中,十九路軍抗敵的前線,一個清華大學出身的年輕炮兵軍官在激戰中因無醫無藥殉於陣中。
梁思米,吃大米,梁思忠,吃大蔥……
這是後來的火箭專家梁思禮先生當年寫下的句子。梁家,大體就是這樣一個快樂的地方。
這個年輕的炮兵軍官就是梁思成的親弟弟梁思忠。
1941年,在成都,日軍利用惡劣天氣,以詭異的雲上飛行方式奇襲中國空軍雙流基地,一個中國飛行員不顧日機的轟炸掃射,冒死登機,起飛迎戰,在跑道盡頭未及拉起就被擊中,壯烈殉國。
三年後,林徽因依然為這個戰死的中國飛行員寫了一首哀婉的長詩,叫做《哭三弟恆》。
這個中國飛行員,就是林徽因的三弟,「在北平西總布胡同老宅我們叫做三爺的那個孩子」--林恆。
因了國恨家仇,梁思成先生進入營造學社後從不與日本人交往。在長沙大轟炸的烈火中,謙謙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義必自斃,總有一天我會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所以當梁思成提出保護京都和奈良時,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決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範圍。但是,他依然這樣做了,而且並不是臨時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羅哲文這樣記載他們從事這項工作時候的情景:「他們住在重慶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過來一些圖紙,讓羅哲文根據他事先用鉛筆標出的符號,再用繪圖儀器繪成正規的地圖。羅哲文雖然沒有詳問圖紙的內容,但大體可以看出,地圖上許多屬於日本佔領區的範圍。而梁先生用鉛筆標出的,都是古城、古鎮和古建築文物的位置。還有一些地圖甚至不是中國的。當時羅哲文雖然沒有仔細加以辨識,但有兩處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
梁思成這樣解釋他提出這個建議的原因--「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築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
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認為當年侵略中國,是文明對野蠻的戰爭。
那麼,有梁先生這樣的中國人,就是在無言地告訴後人,日本人那時是在戕害一個怎樣高貴的民族。
林徽因選擇的梁思成,是怎樣的一個男人。他不一定有徐志摩的才華,也不一定有胡蘭成的浪漫,但是,梁思成,是那種胸中真正有一個大海的男人。
誰能看到這片大海,誰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有人問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嗎?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抗戰中,他們曾共同守在貧窮的李莊。那時,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須穿上鐵馬甲才能坐直,體重降到四十七公斤;那時,林徽因在日日咯血的生死線上掙扎,「幾個月的時間就毀滅了她曾經有過的美麗」。那是真正的受難,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每日伴隨他們的是臭蟲和油燈。
然而,當外國友人邀請他們定居美國的時候,這一對苦難中的人拒絕了。他們說,中國在受難,他們要與自己的祖國一起受苦。
林徽因在回答「日本人來了怎麼辦」這句話時,平靜而言:「門外不就是揚子江?」
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於奈良附近的軍事目標眾多,1945年,盟軍不得不作出對其進行轟炸的準備。而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奈良的歷史遺蹟,盟軍需要一張標明詳細文物地點的地圖。
這一次,畫這張圖的,是林徽因。
當抗戰勝利的時候,人們才知道,他們竟然在李莊寫出了十一萬字的《中國建築史》,兩個人那時每天為了這部書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罷不能」。
我真的不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