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寧浩最不理解的是「媽媽為什麼要放那麼多書,佔了那麼多地方」。在某種程度上,寧浩可以被稱為厭學的孩子:初中時成績中等,因為喜歡美術被老師拿著教鞭在後面追趕;高中上了一個月就退學,轉身去讀了一所藝術中專……
如今,憑藉《瘋狂的石頭》聲名鵲起、並躋身億元票房導演俱樂部的寧浩發現,小時候最不愛幹的事情成了現在的最愛。他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家裡的藏書是媽媽的三倍了,卻不敢說自己愛讀書。因為「讀的越多,才發現自己知道的越少」。
學習繪畫後才發現,人與人之間可以不只是較勁
在很多人看來,寧浩一直是那種「中不溜」的孩子:初中班裡60多人,他的名次一直穩定在30名。
儘管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在求學之路上走得遠些再遠些,可寧浩上初中時就對媽媽說,不要指望我上大學。在這個自稱「從小沒有夢想,沒想過考大學」的孩子看來,成長之路有很多條,雖然他自己也不清楚這條路到底應該怎麼走。
在寧浩的青春記憶中,中學階段就像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描述的一樣:神侃,吹牛,打架。尤其是打架,那是集體活動中最盛大的事情,因為在那個沒有那麼多事情可做的年代,男孩子們太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洩。
在寧浩眼中,自己就讀的太鋼五中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好好學習的好孩子;另外一種是帶著小幫派性質的叛逆階段的孩子,每天放學不回家,在一起抽菸喝酒。遊走在中間地帶的寧浩這樣評價自己:做好孩子很無趣,自己算是壞孩子裡不太壞的那種。
實際上,寧浩的成績不差,只是有些偏科:物理、化學和歷史都很好,語文和美術也不錯,就是英語特別差,經常不及格,政治的成績也不理想。
中學留給寧浩最深的印象是兩種競爭此起彼伏:體力的競爭和智力的競爭。這兩種競爭他都不喜歡。
當他開始學習繪畫並進入這個領域時才發現:原來人與人之間除了較勁,還有很多美好。他對美的認識也就此展開了。
可是班主任老師拿著教鞭又追了過來:寧浩,你不務正業。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編輯: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