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電視劇中,我們都看到那些古人們錦衣玉食,就連百姓們都穿得光鮮亮麗。但是實際上,古代的生活真的有那麼好嗎?
這樣的表現實際上都是經過了美化的,在那個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普遍貧困不堪的年代,那是真的所有人都在為吃上一口飯而奔波。古代很多人願意去當兵的原因也幾乎都是參軍之後能吃上一口飽飯。而當時的平民百姓辛辛苦苦種地一年,收穫的糧食自己還沒清點清楚,幾乎就要被當時的官府所剝削得剩不下一口。一旦再碰上什麼自然災害如旱災蝗災等,那一年的收入也就幾乎沒了,但是交給官府的稅收還是絲毫不能少,因此也只能將自己家中的各種物品賣了才能給官府交差。
中國人在歷史之中真正能吃飽飯的歷史並不長久,而袁隆平爺爺所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也才只是最近幾十年才發生的事情。我們的老一輩在家中閒聊的時候有時也會提起他們當時吃不飽飯,沒有東西吃,只能去挖紅薯。而當時的紅薯甚至在產量上是比大米和小麥要高的,而也正因此,紅薯差點就成了人們的主食,這一切都是在雜交水稻被研究出來以後才得到的改善。
那麼古人當時都吃些什麼東西呢?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穀類有足足33中,而豆類則是有14種。古人當時最常種植的,則是稻、黍、稷、麥、菽。也就是我口中所說的五穀了。
雖然當時糧食的種類十分的多,但是古代的生產力以及技術都十分的落後,糧食種類多又有什麼用,土地只有那麼點,種不出產量還不是只能餓肚子。而《本草綱目》中顯然也是清楚的知道這一點,還說了「蕨生山間。根如紫草。人採茹食之。」而這裡所說的「蕨」也就是大家所聽說過的野菜了。
有的人可能不是很清楚,古代人既然那麼缺糧食,那麼為什麼不能上山打獵呢?在那個科技極其落後的時代,上山打獵的危險性是極高的,在那麼一個農耕時代,要是想過上狩獵的生活,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到底是人捕獵動物還是動物捕獵人了。
當時的人們就已經發現,脂肪和澱粉就是人們維持生活所需的主要營養來源了,即便抓到了兔子,兔子身上又沒有肥肉,而古代對於鹽的管束也是十分嚴格的。當時沒有好的製鹽手段,平民百姓家中哪怕能吃到粗鹽,都算得上是十分的奢侈了。而沒有調味料的肉類食物,恐怕吃不到幾天就得吃反胃。
並且當時即便是家中飼養了豬、牛等動物,也都不是說殺就殺的。當時人都沒得吃,哪還有誰能夠養的起豬,基本上都是逢年過節時一個村子甚至是好幾個村子才有可能殺一隻豬,能分到肉都算好了,大部分人都只能喝湯。而牛就更別說了,雖然牛隻要吃草就能成活,但是牛在古代是重要的勞動力來源,是被禁止宰殺的。即便牛是正常或者是意外死亡,死後都得上交公家。
所以實際上的古代生活,並沒有電視劇中所演出的那樣光鮮亮麗,那都是經過了粉飾美化過後的產物,真正的古代生活比很多人想像之中的那樣都要艱難數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