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吃些啥?別再被古裝劇誤導了,換你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下去

2020-12-18 騰訊網

別看現代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小姑娘被鋪天蓋地的商家宣傳洗腦,認為只有瘦成麻杆才算好看,為了減肥甚至採取不吃飯的方法,但實際上這種做法不僅很容易引起反彈,更重要的是會嚴重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真正的減肥應當是適當的控制飲食以及堅持運動相結合。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再也不會出現餓到啃樹皮吃草根的情況;但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在古代,甚至可以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如何能夠不餓肚子,成為了百姓們生活的頭等大事,至於吃飽、吃好,那真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很多人被現在的一些胡編亂造的影視劇給誤導了,以為古代生活很有趣,山野叢林找尋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土,種植作物,養雞養鴨,兩杯兩盞淡酒,生活好不愜意。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古代有錢還不夠,如果你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只是個普通人,換成適應了現代便捷生活的你可能一天都過不下去。

古代生產力水平是十分低下的,低下到什麼程度呢?一年到頭不見油葷可不是開玩笑的,基本上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一碗肉。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疑惑,古代中國社會不是農耕社會嗎?家裡面養的雞鴨和豬呢?為什麼不拿出來吃呢?還有老牛,牛肉的營養價值不是更高嗎?

首先你肯定不清楚古代的稅收,光是徵稅就已經夠貧民勞作一年了,什麼雞鴨魚肉到了徵稅的時間都要全部上交給當地政府的;更別說在古代很多土地都是屬於大地主的,百姓們還得給地主交租金自己都吃不飽還有多餘的資產飼養家禽家畜,簡直是在做夢。至於牛,在古代牛不屬於食物,而是屬於農耕工具,百姓膽敢私自殺牛吃肉,是要坐牢的。

如果當時朝代清明,賦稅輕,貧民的日子還相對好過一點,但是要是戰亂頻發,徵收重稅,這個時候黎民百姓就真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無法動彈了。不然為什麼古代會有那麼多農民起義,因為實在過不下去了,但凡有一點活路人們也不至於冒著生命危險去起義。

而且那個時候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像現在這樣一片稻田全部豐收機械化收割的技術,遇到蟲災和旱災,農民不僅沒有飯吃,還要把自己家裡的東西拿出來變賣以應付政府的稅收。

所以當時很少有貧民可以吃得起飯的,他們通常都去山裡面挖野菜和紅薯。說起來紅薯真是個好東西,抗旱且產量高,可以說不知挽救了多少吃不起飯的百姓生命。但紅薯是17世紀才傳入我國的,包括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高產作物土豆、玉米等,都是隨著地理大發現才慢慢傳入我國,更別說雜交水稻這種改良農作物。

那麼在此之前古代人民吃什麼?古代的"五穀"中還真不包括我們如今所說的水稻,《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五穀乃是"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33種穀物,其中14種都是豆類,說白了古代飽腹大部分人就是吃豆子。

宋朝已經是中國古代最為富庶的一個朝代,有富宋之稱,因此宋代百姓可以說是古代歷朝歷代中吃的最好的一個年代,但這個所謂的吃的最好,也不過是吃麥飯罷了。何為麥飯?"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說白了就是小麥跟麥麩一同打碎混著吃

我們無論是從《清明上河圖》中看到汴京的繁盛也好,還是從詩文中看到那些飲酒作樂的場合也好,希望大家明白,這些代表的只是古代都城,以及古代文人階層的生活,我們從中無法看到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深深的刻在古代人心中,並且隨著血緣關係的傳遞一步步傳承到了今天,在抱怨生活的時候,不妨想想那些在土裡刨食的老祖宗們。不浪費糧食,學會感恩,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是我們應當學會的事情。

不過話說回來,正是因為古代食材很珍貴,百姓們才會更加想方設法鑽研美食,一方面根據不同的環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辦法多增加點能吃的東西,另一方面則會想辦法通過不同的烹飪方式做出更加好吃的食物。

也因此華夏美食乃是全世界種類最多、口感最為多樣、食材用料最為廣泛的國家之一,幾千年的時光不僅沉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也積累了豐富的美食。

相關焦點

  • 古代窮人平時都吃什麼?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你或許堅持不了一天
    古代人都吃什麼,可能大家都會想到古裝劇裡面的各種食物盛宴的場面,比如慈禧、乾隆、康熙他們吃的「滿漢全席」,那叫一個美味啊,看得吃貨觀眾們個個都開始流起口水來。好不容易夾住一個小雞蛋,還沒有入口卻因為筷子打滑掉在了地上,還沒有嘗到一兩銀子的味道的劉姥姥為此十分尷尬的感嘆到:「一兩銀子,也沒聽見響聲兒就沒了!」古代一兩銀子對窮人是一筆巨款了,一兩銀子可以換成1000個銅板,而古代窮人每頓飯花的錢最多也就是幾個銅板的錢,所以賈府裡吃的這種一個雞蛋就要一兩銀子的飯菜,古代窮人肯定是吃不起的。那麼,古代窮人都吃什麼呢?
  • 古代窮人平時都吃啥?別再被古裝劇騙了,你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下去
    而且許多文學作品也記載了古代的飲食,如我們所知的「滿漢全席」等,那麼古代的窮人又吃什麼呢?從名著中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從《紅樓夢》中,紅樓講述的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以賈家為例,已有許多關於宴席的場景。如林黛玉出入賈府時,有一次吃螃蟹宴,海棠詩社又有一次,剩下的兩次風別是劉姥姥兩入大觀園時設宴款待。而且最能代表貧富差距的,還要數劉姥姥初到大觀園時的盛宴。
  • 古代窮人平時都吃啥?別再被電視劇騙了,你或許一天也堅持不了
    很多現代人對於糧食並沒有太高的理解力,甚至會認為:只要袁隆平爺爺還在這個世上一天,中國人就不可能會餓肚子。這只是因為現代人出生的時代和環境實在是太好了,讓人們從來沒有吃過沒有糧食的苦。在1942年時,中國人也經歷過一次大災荒。而那個時候,很多窮人們都沒有辦法保命,也就出現了很多血腥的事件。如果時間再往前推,封建和奴隸制時期生產力水平更低,窮人的生活狀態更差。
  • 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飯?放到現在,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也許這個問題放大現在並不大,因為我們已經很少有人吃不飽飯了,日常生活也越來越好,甚至頓頓都能吃上肉,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大多數平民百姓是吃不飽飯的,特別是一些饑荒年代,很多的百姓都活活餓死。也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飯呢?
  • 古代窮人都吃的什麼?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換我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據說食物對人們來說是最重要的,目前,我們都要求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想要一日三餐是非常困難的。宋朝以前,富人和窮人每天都吃兩頓飯。如果對家庭來說很困難,一天可能只有一頓飯,甚至幾天只有一頓飯。宋朝以後,國家的經濟狀況略有改善。對於富人來說,一日三餐沒有問題,但是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就有點奢侈了。
  • 現代人每天豐衣足食,古代窮人都吃什麼?我們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那麼問題出現了,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又靠吃什麼來度日呢?想要了解古代中國百姓吃什麼,不妨讓我們先來了解他們平均每天吃幾頓。現在我們國人的習慣大概都是一日三餐,可是古代老百姓可不比現代社會的發達,他們基本上是吃了上頓沒有下一頓,一日三餐簡直是太奢侈了。
  • 古代窮人吃什麼?現代人一天堅持不了,網友:古人怎麼活下來的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吃這一塊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由於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古人的食物無法與現在相比。現在我們每頓飯都有魚,肉和日用品。那麼,古人吃什麼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一天吃多少頓飯。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成為中國人吃飯的基礎,但對於古人來說,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回事。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產量不盡如人意。
  • 晚清窮人是怎麼生活的?別再被清宮戲騙了,換你可能堅持不了一天
    相信有不少人會選擇和杜甫不一樣的觀點。在我國歷史當中,尤其是當朝政治越腐敗時期,百姓們越貧苦,日子越難過。人們在一些古裝劇當中,可能會覺得有一些難民們即便是遇到了自然災害,朝廷也不可能會放置不管,會有救濟災民的劇情出現。 其實,我國歷史上的那些窮人到底有多窮,完全突破了現代觀眾們的想像。
  • 晚清窮人的真實生活有多慘?清宮戲都是假的,換做你堅持不了一天
    晚清窮人的真實生活有多慘?清宮戲都是假的,換做你堅持不了一天。比起大自然來,歷史對人類的感情更嚴酷,更殘暴。大自然要求人們僅僅滿足於天賦的本能,而歷史卻要強制人的理智。但是歷史這個東西,都是一步步的進程。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 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比如現在很多人,學習歷史的方式,都是通過看一些小說, 亦或者看一些電視劇,進而覺得歷史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不妨來看看,晚清窮人的真實生活有多慘?清宮戲都是假的,換做你堅持不了一天。據了解,其實這些照片拍攝於1870年前後,來自澳大利亞人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的相冊。
  • 中國古代窮人都吃什麼?菜譜會顛覆你的認知,看著就難以下咽
    現在的我們都要求一日三餐,有的人飯量比較大,可能還會出現一日四餐,一日五餐等情況,但是在古代想要一日三餐是非常難的。在宋朝以前,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基本上都是一日兩餐,如果是家庭比較困難的,可能一日只有一餐,甚至幾日一餐。宋朝以後,國家的經濟條件才得到了一點提升,對於富人來說一日三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依舊執行著一日兩餐的習慣。
  • 古代窮人能吃什麼?可別被電視劇誤導了,給你錢你可能都會餓死
    古代很多人願意去當兵的原因也幾乎都是參軍之後能吃上一口飽飯。而當時的平民百姓辛辛苦苦種地一年,收穫的糧食自己還沒清點清楚,幾乎就要被當時的官府所剝削得剩不下一口。一旦再碰上什麼自然災害如旱災蝗災等,那一年的收入也就幾乎沒了,但是交給官府的稅收還是絲毫不能少,因此也只能將自己家中的各種物品賣了才能給官府交差。
  • 古代窮人都吃什麼,他們是怎樣吃的?如果是你,可能一口都吃不下
    我們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一條小吃街,此起彼伏的吆喝聲,還有各種酒樓,燒鴨、烤雞、牛肉等這些食材都少不了,看上去讓人垂涎三尺,但是這些美食窮人是吃不起的,並不是他們不懂美食。在古代,百姓的生活非常疾苦,即使是在盛世,能有一碗白米飯飽腹那其實就已經很好了,那些山珍海味窮人甚至都沒有機會見到。
  • 中國古代窮人都吃什麼?看到菜譜後,你或為活在現代而感到幸運!
    現代社會下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他們體會到了現代化社會能夠給人帶來的幸福感,但是古代的人類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古代的生活條件非常惡劣,並且有明確的等級分化,並且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窮人因為吃不起飯,和戰爭而死亡。
  • 古代窮人吃鹽有多難?他們買不起鹽又該吃什麼?
    《唐磚》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小眾古裝劇,劇裡的男主角雲燁在跟隨團隊考古的時候,不小心穿越到了唐朝。一穿越就碰到了一場腥風血雨,男扮女裝的李安瀾救了他,並順走了他的玉簪用來固定頭髮。老百姓吃鹽真的很難嗎?如果窮人買不起鹽,他們又該怎麼辦呢?
  • 媽媽你別再給妹妹做輔食了,我實在吃不下去了
    結果每次做的二寶都不愛吃,於是就扔給大寶。面對黏糊糊的輔食,大寶還算給面子吃了兩天,第三天實在受不了了「媽媽你別再給妹妹做輔食了,我實在吃不下去了」。其實做輔食真的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必要買那麼多的工具,以及嚴格按照各種書籍、培訓班的食譜。輔食的原則除了中華營養學會的幾點,例如從少到多、從細到粗等以外,我給大家幾個小原則。
  • 好累,我可能堅持不下去了...
    學長非常能理解你的痛苦。考研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累?太正常了!不累才不正常,很多同學啟動考研複習的時間比較早,度過了剛準備考研的那段「興奮期」,到現在可能已經複習了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1什麼都別想 瘋玩一天腦袋放空,和室友一起出去瘋玩一天,早上睡到自然醒,中午吃頓大餐,完全不考慮時間。
  • 為什麼再累也要堅持下去?
    回家也不是真正意義的回家,只是回到生活的城市在工地當小工,水泥和磚一搬就是一天,最後他的伯父看不下去幫他在礦務局找了份工作,找了個農村的女孩子結了婚。你們以為這就美滿了麼?錯了,那個女生讓他借上高利貸投資股票,全賠了進去,然後女生跟著其他男人跑了。而他卻背負著30多萬的高利貸。
  • 適合窮人的4種投資,馬雲早已透露,堅持下去遲早變有錢
    富人所擁有的財富能為他們的成功提供便利的條件,而窮人需要拼命努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才有成功的可能。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窮人也能當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富人,白手起家的人往往更加令人欽佩。窮人想變富,往往苦於沒有門路,這也是困擾無數創業者最大的問題,但其實馬雲早已經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最適合窮人的是這4種投資,如果能堅持下去遲早變有錢。
  • 古代窮人吃鹽有多困難?他們買不起鹽又該吃什麼代替呢?
    一般人吃鹽真的那麼難嗎?要是窮人買不起鹽,他們又會怎樣?一、鹽在古代的重要性現在鹽是生活中很不常見的調料,它的價格特別便宜,但是每個人都不能離開它,如果人的身體長期不吃鹽,就會變得浮腫,甚至出現頭暈的情況。遠古時期,鹽的存在感比現在更強烈,它甚至能決定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 俗語:「窮人燒香越窮、富人拜佛越富」,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古代,每逢重大節日寺廟裡便被擠得水洩不通,人們虔誠地燒香拜佛,以此來尋求佛祖的庇佑。在佛祖面前,他們真心地許下心願,或求姻緣,或求前程,或求財富,他們相信「心誠則靈」這一說法,並堅持通過日行一善來向佛祖展示他們的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