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為儒如此爾,糧食第晨晡。很多現代人對於糧食並沒有太高的理解力,甚至會認為:只要袁隆平爺爺還在這個世上一天,中國人就不可能會餓肚子。這只是因為現代人出生的時代和環境實在是太好了,讓人們從來沒有吃過沒有糧食的苦。
在1942年時,中國人也經歷過一次大災荒。而那個時候,很多窮人們都沒有辦法保命,也就出現了很多血腥的事件。如果時間再往前推,封建和奴隸制時期生產力水平更低,窮人的生活狀態更差。而那時候的古人最窮的情況下都在吃些什麼?
人們不能夠在古裝劇中找到答案,如果了解真相之後,可能大部分現代人一天都堅持不下來。古代農民的社會地位相對而言比較高,但生產力比較低。每一天農民們都需要去土地上辛勤的勞作。而在春秋戰國之後,我國基本上就已經全面實現了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
而百姓們要拼命的去耕作,除了要吃飽飯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國家要徵稅收。我國古代的稅收程度非常嚴苛,嚴苛到按人頭來劃分。即便是剛出生的小孩子,在嚴峻的時代中都需要交稅。直到1974年之前,我國的糧食產量一直都不高,封建時代更是如此。
如果遇上了自然災害,那麼靠地吃飯的農民們,就會瞬間成為窮人。沒有任何經濟收入甚至也沒有辦法交稅,這時候大多數人就會因為自然災害而變成乞丐。吃野菜吃樹皮,甚至引發治安問題,都有可能。
大多數封建時代的古人們,都是吃一些五穀雜糧。穀類僅僅只有33種,豆子食物也僅僅只有14種。而人們所提到的紅薯,是在1600年之後才傳入到我國。到1700年之後才慢慢實現了全國面積的種植。所以並不是說,人們吃不了水稻就可以吃紅薯,紅薯在古代時期都是奢侈的產物。
百姓們如果是遇到了比較好的時代,日子可能相對而言過的還是比較好一些。比如說1860年之後,我國就已經徹底進入了晚清階段。在這一時期更多的百姓都成為了時代的壓榨品,他們所能夠吃到的東西比人們所想像的還要可怕。
進入美國和其他國家勞工的華工們,只能吃一些像泔水一樣的食物。比如說地瓜皮和前幾天別人丟棄的剩飯,混合在一起做成食物。而這種飯,會被加熱一遍,然後就被人們吃了。這種情況在滿清階段最為常見。但是如果這樣的飯菜是擺在現代人的餐桌上,相信很多人一天也堅持不下來,甚至看到或者想到,都會胃部不舒服。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和現在相比,古人的生活肯定是非常落後的,尤其是在思想這一方面,但是事實卻和我們想的恰恰相反,古代的生活也十分多姿多彩,今天筆者給大家推薦的這本《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裡面就講述了許許多多古代鮮為人知的故事,原價128元,現在只需要88元就能買到手,絕對的良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