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裝臺》依靠著紮實劇本、演員過硬的演技,刷了一波又一波的熱度,收視率也是實打實的高。
這部根據同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的作品,收視和口碑雙贏的背後,是出強大的原著支撐,是最優秀的電視臺播放,是最優秀的演員演繹。
《裝臺》講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左鄰右舍,家長裡短,生動刻畫了這一片土地上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它的角色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小人物」。
而這種「小人物」的故事如今卻是少之又少了,往前數數,兩年內能叫得上名的只有寥寥幾部,如《大江大河》、《平凡的世界》等。
如今的電視劇圈,似乎統一而默契地一起屏蔽掉了「窮人」,齊刷刷地瞄準了「富人階層」、「精英階層」,電視劇裡的那個世界,我國最起碼是實現了全面小康的。
《半是蜜糖半是傷》中,男主是金牌ED(執行董事),女主是新入AN(分析師),都是不用為生活發愁的,所以才有時間在那兒膩膩歪歪談上三十多集戀愛;《創業時代》、《親愛的翻譯官》和《奔騰年代》裡,男女主皆是精英;《歸還世界給你》、《我的真朋友》等劇也是,男主不是總裁就是富二代。
電視劇告訴我們的血淋淋的「現實」就是,沒有錢的男人,不配談戀愛。
其實拍來拍去,這些電視劇還不如那些古早臺灣偶像劇拍得好,但再如何,那些偶像劇也已經不那麼「流行」了,國產劇卻依然持之以恆地拾人牙慧,甚至是「取其糟粕,去其精華」,近些年那些翻拍臺灣偶像劇的國產劇有幾個是不翻車的?
偶像劇裡的愛情固然動人,《王子變青蛙》、《便利貼女孩》、《流星花園》等片子都是永恆的經典,但有的時候,它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生對了時候。
硬是把那些十幾年前的情節照搬過來只會導致水土不服,更何況絕大多數(99%)的翻拍劇都達不到原版的精髓,拍出來的東西只讓人覺得是在侮辱智商。
盤點一下電視劇是從何時開始「偏向」富人的,似乎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時間,《家有九鳳》還是一大家子窮人的生活,《家有兒女》裡面的大房子就已經是許多人住不起得了。
《奮鬥》中只有華子沒有一個需要他繼承商業帝國的父親,只有他才需要從頭到尾貫徹這部電視劇的名字。
我們可以理解,電視劇需要衝突,需要製造矛盾來推動劇情,但大多數電視劇將這些矛盾都拍成了空中樓閣,落不到地上,只讓人覺得虛假。
這種電視劇看多了真的會無形中造成一種「某某地方都是富人」,或是「某某工作輕鬆好做賺錢還多」。
比如很多言情劇中的總裁男主角在近年來就常被吐槽:一天天的除了圍著女主其他啥也不幹,公司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當然,同樣被霍霍的還有龐大的古裝劇市場。
近些年的古裝劇,古偶被王爺、將軍、皇帝常年霸佔;仙俠就更不用說了,動輒天尊、魔尊、天帝,不知道還以為這些頭銜是義烏十塊錢就能買來的,不然怎麼會這麼爛大街?
就連最早期的古裝劇裡從頭奮鬥的小人物都很少看到了。
《仙劍奇俠傳》裡,李逍遙最開始是出身平凡,最後雖然發現自己不是常人,但也沒做到傲視群雄或者得道升天;
《神話》裡高要那樣穿越了也沒有金手指,只能自己一步步拼命往上爬,最後卻也不得善終的角色也很難見到了,穿越者自帶金手指已經成了標配。
而這些身居高位,甚至超脫三界之外的人,談起戀愛來居然還是磨磨唧唧的瑪麗蘇,傑克蘇,談戀愛全憑著長相和家世背景撐。
女主無論是「天真善良」、還是「堅強勇敢」亦或是「獨立自主」,最後落到實處無不還是靠著男人的幫忙;男主更是如此,動不動就有女人願意倒貼他,動不動就能輕鬆逆襲,拯救蒼生。
大眾鄙視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但它的高票房說明了就是有很多人吃這一套。
至於富人間到底有沒有空這樣撕逼,他們說話做事到底憑著什麼樣的邏輯上海到底下沒下過這麼大的雪,一點都不重要。
業內郭敬明口碑雖然也差,但大家就是會一邊罵他,一邊複製他。
劇本質量差,故事不好好打磨,人物全員工具人不立體,演員也不認真對待,敷衍了事,資本的劣幣驅逐著良幣,而電視機前的我們,還在為它開脫。
「我就是為了放鬆看的,不想管這麼多。」
「看著爽就行了,看電視還要動腦子?」
「幹嘛那麼較真啊?你不想看就換臺啊。」
每每聽到這些話,我都總是想到一句:你現在的每一個舉動,都是在為未來投票。
回望一下,越來越多的電視劇裡講述的「富人」其實與真正的富人也相差十萬八千裡。屏蔽了窮人後,暴露出來的,是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時代變得浮躁、資本變得急功近利,以前十年磨一劍只為一部精品,現在一年十部辣眼睛劇還「怕」你看不到。
被這種焦慮裹挾著的觀眾們,在無知無覺中追求著紙醉金迷的一切,唾棄著底層、奮鬥、殊不知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悲傷的是,這種情況還會繼續下去,而最初那些愛著「黃土地」的人,早就已經不知所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