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民以食為天,所以吃什麼是平民百姓特別重視的問題,也是國家的基礎問題之一。在現在這個社會,基本上大家都不會愁吃什麼這個問題,便利蜂的美食選擇特別多,大家所思考的應該都是吃什麼營養?吃什麼好吃?那在古代,他們的飲食習慣又是怎樣的呢?
現在的我們都要求一日三餐,有的人飯量比較大,可能還會出現一日四餐,一日五餐等情況,但是在古代想要一日三餐是非常難的。在宋朝以前,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基本上都是一日兩餐,如果是家庭比較困難的,可能一日只有一餐,甚至幾日一餐。宋朝以後,國家的經濟條件才得到了一點提升,對於富人來說一日三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依舊執行著一日兩餐的習慣。
那古代人一般可以吃到哪些食物呢?朝代不同百姓們可以吃到的食物種類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西周這段時期,由於水稻和小麥都沒有普及,大家的主食就只能是粟米。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喝粥可能只是我們的早餐。但是對於古代人來說,米粥是他們一日的主食,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於窮人只能吃粟米,而富人在喝粥的同時可以多加幾個肉菜。
周朝以後,國內開始引進小麥,饅頭開始流行起來,不過這都是富人才可以吃到的東西,窮人就只能吃燒餅之類的。對於窮人來說,大豆也是他們生活中經常吃的食物,因為大豆屬於本地食物,而且生命力極其頑強,很容易播種,但是其飽腹能力不強。
那麼古代人能不能吃肉呢?其實古代人還是可以吃到肉的,但是窮人只有在每年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吃上一丁點兒豬肉,不過普通的百姓根本不嚮往這樣的美食。
一是牛要用來耕種,二是羊、豬之類直接燒了也不好吃,必須要調味料。
在古代,鹽比糧食值錢多了,更不要說各味調料。因此,人們寧肯不吃這美食,也要節約調味料的成本。
一句話,古代的百姓,最缺的是油、鹽之類,再就是糧食。
打開《太平御覽》可以看到,當時能收幾石糧就是暴發戶的感覺:"谷至石數十錢,上下饒羨"。而在文景之治的高光時代,一石谷也就值100錢,約等於240元人民幣。這也就是說,遇到豐收年,百姓家一年可以收入十幾石糧,也就是一兩千塊錢的樣子。
這樣的生活,你還想吃什麼美食?不吃谷糠就算不錯了。
如果是災年,古代的百姓又是如何生存的?
其實,如果真的了解歷史,我們可能會發現,真正的盛世也未必是普通百姓的盛世,因為很大一部分的農民依舊是吃不飽,穿不暖,這就是唐朝盛世的普通百姓生活,有些地方的百姓可能會吃飽,但有些地方的百姓卻是連吃的東西也沒有,只能靠著野菜、穀殼度日了。哪怕是到了明、清時期,玉米、土豆、紅薯大量上市,但這也僅限於土地良好的地區,像山區之類的地方,如何能吃到這豐收的果實呢?
另外,普通百姓的食物在古代是朝不保夕的,為什麼這樣說?靠天吃飯就要看天的臉色,一旦乾旱、水澇、蝗災等災年出現,家裡無存糧,田裡無收成,你說百姓們還能吃什麼呢?所以,在他們的飯桌上,此時只剩下野菜根、樹葉、榆錢甚至是樹皮。
通常,富有的商人會在災荒之年囤糧居奇,從而高價出售。一般,人們會將災年分為:小飢、中飢、大飢,不同的災年就會有不同的價格,或者不同的應對方法。小饑荒就是全國不超過五分之一的地方受災,這時糧食價格就會高出平時一倍以上。
而中饑荒之年則是指全國一半地區受災,那糧價就高到離譜了。這個時候,普通百姓根本不去想買糧解決食物的問題,直接會出外挖草、剝樹皮。總之,一切能吃的都會往家裡搶。
至大飢年,也就是舉國災荒的時候,糧食是有市無價的,一旦出現大饑荒,普通百姓都不會呆在家裡等死,而是四處逃難。他們一路走過的地方,基本只剩下地皮,最甚的情況,就是吃土。
這就是所謂的觀音土,在《本草綱目》裡就有這樣的記錄,讓百姓為了飽腹將寺廟牆壁的土剝下炒制之後吃下。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吃到肚內無法消化,最終被活活脹死。
這就是古代人的現實生活,什麼叫美食?想來是連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吧?能吃飽,能平靜地生活,那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想要大魚大肉,想要點心甜品,這都是現代人自己想像出來的。假如我們也講穿越,估計穿到古代的普通人家的我們,連一天都堅持不過去,你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