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8月29日),房地產融資再次傳來雪上加霜的消息,多家銀行近期收到窗口指導,要求收緊房地產開發貸額度,原則上控制在2019年3月底時的水平。這意味著,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要要調減約1900億元。
上周五(8月30日),緊接著又傳來一份紅頭文件,監管要求推進全國各類金交所違規業務風險的化解,要求每半年消化1/3,到2020年底前全部化解完畢。這意味著,房企借道金交所融資也將受到影響。
從各家上市房企披露的中報情況看,房企融資成本分化明顯。房地產世界的新規則正在醞釀,融資的分化背後就是一場巨大的洗牌。
縱觀國內房企融資,正是一部監管渠道不斷收緊、房企努力突圍的歷史。
2003年開始監管,房地產融資的黃金時代就此終結。銀行信貸首先受到了限制,這為信託公司的房地產業務打開了一個缺口。可好景不長,信託也加入了被監管的隊列。
另一廂,2006~2009年,國內迎來了第一個A股上市高潮,而如今房企再想A股上市,難上加難。與此同時,房企又發現了債券這一寶貝,無論海內外的債市都深得房企寵愛。
2019年,730會議戳破「監管放鬆」的奢望。至此,銀行、信託、股市、債市這些房企主要的資金來源都變難了……
這些年,房企融資究竟都發生了什麼?現今,房企還能如何輸血?融資趨勢又將如何發展?
01
項目層面
銀行和信託都被卡住
合作與併購成為方向
相對於其他融資渠道而言,房企能從銀行那裡拿到成本較低的錢,其中包括了:城改貸、併購貸、更新貸、開發貸、表外資管融資等等。
信託的融資成本要比銀行高一些,多數通過:貸款類融資、真股投資或股加債投資、「明股實債」、資產回購類融資等渠道來為房企開源。
在整個周期中,房企都需要金融機構的加持,其中前兩個環節是融資的「重災區」。
一、近兩年,穿透原則精準打擊了銀行、信託渠道相關的灰色地帶
2003年左右,房地產發展迅猛,樓市「泡沫論」開始出現。與此同時,「周正毅事件」爆發,用銀行的錢,拿政府的地,不用建設,脫手一次就可以「空手套白狼」;這讓監管部門看到了隱患:
什麼是「432」紅線?4-四證齊全;3-30%的自有資金(現為25%,個別項目可為20%);2-二級資質。
這是房地產融資的一道門檻。但房企依舊可以「借道」為地產項目「輸血」,例如:將併購貸等渠道資金用於土地出讓款、借殼「432」項目、「明股實債」等等。
這更像是一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過程,直到最後「穿透式監管」浮出水面:
23號文在「432」紅線的基礎上,對其他實際上逾越紅線的房地產融資渠道以「穿透原則」,實施了精準打擊,看相關表述就知道:
什麼是「穿透式監管」?「穿透」就是要透過金融產品的表面形態,看清金融業務和行為的實質。無論形式如何花哨,然「實質重於形式」。
二、現如今,項目前融和開發階段還能怎麼融資?
23號文以後,房地產前融受阻明顯。拿地階段和開發階段,對自有資金的依賴度提升,股權投資也開始冒頭。
1、拿地階段:招拍掛靠股權合作;收併購用併購貸
1) 開放股權之後的合作拿地。比如前不久深圳那場「史詩級」土拍,就有不少房企抱團入場;
2) 併購貸。同樣屬於前融階段,這種方式收到的限制並不明顯,而且對自有資金要求很低。一家閩系房企CFO就表示,如果併購交易對價總共40億元,在進行土地和股權抵押之後,房企幾乎可以貸到40億元。
2、開發階段:融資渠道還很多元
在開發階段,只要項目符合「432」要求,房企首選的依舊是傳統的開發貸,這是目前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
其次,供應鏈融資、商票、保理、總包單位墊資等方式,都依舊是房地產開發階段的融資的有效渠道;
最後,不少股權融資途徑成為當下大勢所趨。
3、開始預售後:加速回款是當務之急
從去年萬科喊出「活下去」開始,回款就成了萬科的當務之急。8月20日,恆大又率先祭出促銷大旗「全國532樓盤,閃購7.8折」,開始加速在「金九銀十」裡的資金回籠之路。
三、更多房企尋求合作的同時,「大魚吃小魚」愈演愈烈
無論是從政策風向,還是從僅剩的項目融資渠道來講:房地產行業的門檻被抬高,整個行業的分化,或許從項目層面就開始凸顯:
1、 合作雙贏是最佳模式,前提是雙方有不同優勢,可以互相借力
當前,合作成為很多房企的選擇,合作的方式包括:
首先,與金融機構抱團取暖。
例如某百強房企,不僅與諾亞、黑石等著名基金公司、信託公司進行全方位合作,還入股某廣東商業銀行。該家房企近期進入廣州舊改市場,相繼與建行廣東省分行、廣州農商銀行、廣州銀行三家銀行籤約,展開合作。
其次,與其他房企共同開發。
典型便是地方房企與外來巨頭的聯手。其中地方房企熟悉本地市場,有政商人脈;外來巨頭有品牌、有錢、有體系。
以中交、綠城與福州地鐵合作開發金山TOD項目為例,中交可以藉助福州地鐵深耕當地多年的優勢迅速搶佔市場份額,實現品牌擴張;而中交與綠城成熟的項目經驗也可提升項目品質和公司收益。
此外,實力房企能夠憑藉產品複製和項目管控的能力通過代建、小股操盤等新的輕資產模式,來利用有限的資金撬動更多的地產項目,同時分散項目風險。
2、 被併購是迫不得已,但真遇到危機也不得不幹
部分負債率較高、現金流動性不足的企業面臨較大風險,危機時賣項目或股權,來斷臂求生成為一種手段。
這提供了更多的收併購機會,有實力的房企可以通過併購貸等手段實現規模的上漲。
02
公司層面
股市和債市逐漸收緊、定向
更多房企走向海外融資之路
除了向銀行和信託拿到項目貸款之外,房企還能夠在股市和債市上拿到錢。這筆錢可以通過公開市場,也可以通過私募來籌得。
另一個維度,海外IPO和海外發債,也漸漸是近幾年房企尋求資金的另一個選擇。
目前,房企可發行的信用債包括了企業債、公司債、短融、中票、定向工具(PNN)、境外債等。
股權方面則包括:1)IPO、股票增發和配股;2)私募房地產股權基金等渠道。
但是,這些渠道都是信用、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玩轉的,一般小房企就不用想了……
一、債市裡的贏家,能拿高額度也能拿低利率
1、流動性與政策影響下,房企發債呈現起伏趨緊態勢
2013年,國內信用債的規模僅有393億元。2014年,國內信用債迎來井噴,達到1981億元。彼時,企業債是其中的主力。
2015至2016年,承接之前的信貸收緊回落,房企發債規模大幅上升,升至高點。公司債和中期票據後來居上,成為了房企發債的明星。
圖片來源:wind資訊
2016年10月,滬深交易所發布規定:1)公司債資金不得用於購置土地;2)部分違規、哄抬地價的房企不得發行信用債券。
收緊信號發出,2017年開始房企國內發債萎縮;與此同時,房企尋求更多的海外發債機會,2017年至今,房企海外債都處於高位。
圖片來源:wind資訊
海外債崛起的背後,是不斷攀升的融資成本。中指院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房企海外債發行規模激增,發行利率均值也較同比上漲約2個百分點至8.76%。
但針對海外債券的監管並未缺位。7月9日,發改委發布通知:1)房企外債只能用於置換未來一年內到期的中長期境外債務;2)房地產在外債備案登記中提交更為詳細的信息;3)房企外債要加強信息披露;4)房地產企業應制定外債總體計劃,有效防控風險。
2、發債渠道很多,但高信用是個前提
債權融資是收緊最為明顯的一部分,目前最為主要的有:
1) 企業債,但企業債屬性不同,只能被國企央企所發行,且用於基礎建設等被指定的領域。
2) 公司債依舊是房企發債的主要途徑。期限滿1年,再借新還舊是完成可行的,但是要想繼續擴容,就有難度了。
擁有較好信用評級的大型企業,往往同樣可以擁有較有競爭力水平的利率和期限。頭部房企和央企國企的融資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3) 短融、中票、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等商業票據,依舊是房企重要的融資補充手段。
2019年上半年房企各發債渠道情況
數據來源:wind,圖片來源:樂居財經
在實際操作中,上市與發債並不相互隔絕。比如,去年在港股上市的美的置業,募集股資32.4億元,將淨負債率從2017年的118.9%降到2018年底的97%。上市之後,美的置業發債也變得順暢,今年年初,美的發了一筆30.6億元的公司債,利率為5.3%,在民企中表現可圈可點。
二、股市受政策影響最為明顯,港股IPO成活路
1、房企A股IPO趨難,私募股權融資補充
從2006到2009年的高歌猛進;到2010~2014年的IPO低迷;再到2014~2017年的再融資放開;最近的房地產股市又走進了調控周期之中。
除了公開市場,房企還可以通過私募房地產股權基金,來進行股權融資。這其中包括了3種模式:有限合夥型、公司型和契約型。
2、海外IPO受捧,增發股份等方式依舊可行
總的來說,目前房企可尋求的股權融資渠道包括:1)IPO(主要為港股,A股上市難度太大);2)以發行股票的方式購買資產。
《中國房地產金融》統計顯示,2018年以來,成功赴港上市的房企和物企達到17家,其中包括了正榮、銀城國際、弘陽等中型房企,而像中梁、新力這樣的千億房企也在IPO的排隊陣列中。
一些上市公司則可以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實現資產購買等行為。例如,上個月雲南旅遊就用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兩種方式,購買了華僑城的股權。
03
資產證券化代表著未來
前提是有優質的資產
資產證券化身處房企融資的後端,受到監管的影響較小。
國內房企主要的資產證券化渠道有:類REITs、CMBS、物業收費權ABS、購房尾款ABS、運營收費權ABS、租金收益權ABS、租賃消費分期類ABS等。
隨著制度不斷完善,標準的REITs不久也將加入此列。
數據來源:wind;圖片來源:中指院;
左圖為2018年上半年房地產ABS發行結構
右圖為2019年上半年房地產ABS發行結構
房地產金融政策趨嚴,傳統融資渠道進一步收緊情況下,房地產資產證券化開始快速發展。其中的發展自有道理:
政策不僅不加限制,還給予支持。
對於存量的租賃資產,回報周期長。通過資產證券化,讓這些缺乏流動性的資產產生現金流,使得房企可以在不增加負債的情況下補充資金。
資產證券化分離了發起人和基礎資產間的風險,結構化的設計能為產品增信,從而減少低評級發行人的成本。
與普通債券不同,資產證券化不受「累計債券餘額不超過公司淨資產40%」的限制。而且對於資金用途,並沒有明確的要求,無需披露,只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即可。
如此一來,房企資產證券化既能為房企拓寬融資渠道,也迎合了中國房地產進入存量市場的時代,還加快房產庫存的去化。一舉三得。
但ABS等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同樣也是傾向於信用良好、表現優秀、實力雄厚的頭部企業。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存量ABS達476億,佔境內債券融資比重達65%,且主要為供應鏈ABS。
萬科、碧桂園、恆大、遠洋、龍湖、綠城等標杆房企是資產證券化融資主力。
在資產證券化的擴寬下,那些手上擁有優良資產的企業,退出渠道被打通。比如收購了萬達酒店的富力,就能將手中的資產打包轉換為流動的現金流,更好地實現騰挪。
結語
融資分化背後就是一場巨大的洗牌
政策基調已定,頭部房企融資優勢明顯,行業集中度繼續上行。隨著橫盤時代的到來,房地產世界的新規則正在醞釀,融資的分化背後或許就是一場巨大的洗牌。這其中指向了不少房地產的未來方向:
真股權融資成為趨勢。「明股實債」等模式在「穿透式監管」下難以存活,真股權融資時代到來。
融資集中度指向行業集中度。有行業人士表示,融資的集中度提升,下一步就是拿地的集中度提升,再下一步就是銷售集中度的提升,最後是利潤的集中度提升。房地產行業將迎來兼併重組最慘烈的時代。
地產盈利模式開始向存量轉換。傳統渠道受限,加速房地產行業格局變化。而新興的資產證券化則將引導整個行業的盈利模式走向穩定、合理的存量運營方向。
-The end-
地產自媒聯盟成員
請務必註明「單位-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