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和教育沒什麼關係。
大多數人以自身經驗作為標準來回答這個問題,那肯定是有用了。
因為人會在不自覺中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過去——這是生而為人的心態。
否定這種從小機械背誦古詩文,自然就意味著否定了自己的幼教,進而否定了自己孩童時期的成就,進而否定了今天的自己——所以,你看有人唱反調嗎?
絕對沒有。
因為每個人都認為現在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所以從小機械背誦當然是有益的,從而進一步又對小孩子繼續使用這種幼教方法,這種說法也就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形成一個早教產業和人類共識。
大家能不能拋開自我肯定心理,好好回憶下你當時不解其意、機械背誦過什麼古詩?不要看現在小孩子們背什麼——雖然基本上和我們小時候背的差不多——憑你自己的記憶能力,你能記得幼兒園背過的詩詞?
我連高中甚至大學中的東西都忘得差不多了,誰還記得幼兒園甚至幼兒園之前的事情?
既然事情不記得,又怎麼可能記得背誦的詩詞?
那是一種短暫記憶,如果後來不一直從事這方面的學習和工作,最終都會丟失。
胎教和早教,其實是這個世紀人類教育行業最大的一個騙局。
早教除了生活技能,超越孩子認知範圍、認知領域的教育都是瞎搞。諸位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只需要學會平心靜氣,排除外界幹擾(廣告、其他人影響),努力回想一下,你在記事之初,會不會記得你所背誦的古詩?
都是在後來讀懂古詩之後,看見其他小朋友在懵裡懵懂地背誦的時候,才想起來,啊,我也背過這首詩,這背誦還真用。
真的是機械背誦有用嗎?
非也,還是理解之後的記憶才真正在腦海裡紮根。
你只是分不清起作用的是哪一段而已,然後大家都說這是機械記憶的成果,你就真的認為是這樣了。
沒有理解的記憶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從聲韻學、兒歌的角度來說,念順口溜,找節奏感就是機械背誦詩詞的唯一意義。
這種意義就和我們唱「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的意義是一樣的,「撿到一分錢」相對來說更好懂,小孩子可能還真的能夠理解,並提高自身的品德規範。
從這一方面來說,《憫農》、《靜夜思》當然是有意義的,就是兒歌意義。不過你要讓小孩子學會節約糧食、學會思鄉之情,勢必免不了耐心對詩詞含義作出解釋,讓小孩子懂得其中深意。
那就不叫機械背誦了。
所以不解詩詞意,卻強行機械背誦,唯一可取之處就是詩歌的節奏感。
而這個節奏感,做什麼達不到?兒歌可以,順口溜可以,繞口令還可以鍛鍊孩子的口齒,背英文字母可以,背漢語拼音也可以,這只是一種孩子對聲韻節奏的條件反射鍛鍊,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正常步驟。
這和古詩詞的美沒有任何關係。
拿簡單詩詞給小孩子鍛鍊口齒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所謂益處也就和帶著孩子哼《中華民謠》差不多——只不過《中華民謠》連成人都聽不懂,到了小孩子口中反而變得天然了。
至少音韻節奏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