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問雲上論壇」請來多位教育專家圍繞教育「減負」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學習不可能沒有壓力,合理的學業負擔是必需的,什麼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有專家認為,課業負擔合理與否,在於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和出發點。
「反對不加區分的機械記憶和背誦」
論壇一開始,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張敏就拋出兩張微信截圖,這是某小學一年級一個周末的作業,其中存在大量的機械重複抄寫,還有大量額外的試卷、教輔材料。
張敏認為,大量的機械性重複性的作業、簡單粗暴的作業、低效無效的作業,要求家長批改或者要求家長完成的作業,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年齡特徵的超度超綱作業,都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課業負擔。
此外,他還認為,各任課老師之間缺乏協調,雖然單科作業量是適量的,但全部科目壓到孩子這裡就處於失控的狀態。
「合理的、必要的課業負擔具備指向清晰、梯度合理、作業量適中、與學生發展水平匹配等特點。」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初教系主任王健舉例道,老師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反覆誦讀乃至背誦經典古詩詞和美文,這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符合文化素養積澱的規律,通過反覆流利朗讀,不但能理解文字表達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奇妙地感悟文字背後的「韻質」。
但是,王健也指出,如果老師要求小學生不加以區分地背誦、默寫所有的課文,這就成為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對語言文化訓練價值不大的就沒有必要強制要求背誦、默寫。我們從來不反對記憶和背誦,我們只是反對不加以區分的機械記憶和背誦。」
「合理與否在於布置作業的目的和出發點」
「合理必要與不合理不必要之間的界限主要在於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和出發點。」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研究員高政認為,關於課業負擔的衡量標準,其實並不統一,「因為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學習意願、學習興趣、知識基礎都不一樣,對一個孩子來說可能是過重的學業負擔,對另一個孩子可能完全不是負擔。」
杭州市上城區教育評估與監測中心主任馬海燕認為,學生的負擔是否合理,還要根據學生的抗壓能力和學習效果而定,即要在學生能承受的範圍內。有監測結果表明:最有效的減負,就是減緩學生的負擔感受,也就是讓學生不認為是負擔。
馬海燕還舉了很多實際的例子,比如學生學有餘力,繼續在某個領域深入學習,也不是負擔;某個階段,比如為了某項比賽做準備,學生學到11點,也不是負擔。但長期晚睡,身心疲憊,無效的重複、花過多時間在劣勢學科而忽略優勢學科就是不合理的負擔。
除此之外,中山大學特聘副研究員王捷還從社會學角度出發,認為學習壓力、學習負擔是一種社會建構。他認為,這裡的合理、必要是一種價值判斷,同時也是一種理性選擇。不合理、不必要的課業負擔就是損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課業內容。
高中語文新教材古詩文佔近一半 20篇要求背誦
收藏!統編語文教材1-6年級112首古詩詞
來源:南方都市報 記者 葉斯茗 實習生 羅鈺湘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中所選圖文來源網際網路,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