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年級課本的古詩存廢之爭
上海市教委 古詩並非刪除而是重新編排
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幾乎每一次中小學語文課本篇目的增減都會引發關注。新學期開始,關於上海小學語文教材「瘦身」的議論已經持續了好幾天——一年級語文教材從186頁「瘦」到了122頁。令很多人不解的是,舊版教材中「古詩誦讀」的8首古詩全部刪除,佔被壓縮的64頁內容中的8頁。
「減負」是好,但「減負」為何要向古詩「動刀」?在小學一年級新生小可的媽媽看來,如此「減負」,似乎減錯了方向。
同時,在採訪中,多位長期關注語文教育的人士也向記者表示,把「古詩誦讀」從一年級教材中移除,可能會向教師傳遞一種信號:「古詩不重要,學不學無所謂」,某種程度上會削弱中小學的詩詞教育。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是根據2004版《上海市中小學語文學科課程標準(試行稿)》編寫的。教材組發現,由於編寫持續時間較長,教材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學業負擔較重,如課文篇目過多、部分課文篇幅過長、帶讀字過多、教學時間過緊、教學要求被隨意拔高等。
為此,教材組在一系列問卷調查、實地觀課、教師訪談和專題研討後,對小學語文第一冊教材進行了修訂。與舊版相比,新版除了刪除8首古詩外,課文篇目總數從45篇減至40篇,識字量從353個減至296個,寫字量從296個減少到118個,具有單元練習性質的「快樂語文宮」從7個減為6個。
比如,刪去篇幅相對較長的課文,對教材中的12篇課文逐字逐句斟酌,刪去不太易理解的詞語;調整偏旁、部首出現的位置。如「寶蓋頭」挪到了教「家」字的一課,「女字旁」挪到教「姑娘」兩字的一課,便於老師生動講解,也便於孩子形象記憶。修訂後,整本書篇幅減少了近30%。
針對舊版教材中「古詩誦讀」的8首古詩全部刪除的爭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薛峰告訴記者,事實上,此次對小學語文教材的修訂並非刪除古詩,而是將這些古詩重新編排至各學期,改變古詩教學的方式。上海一、二年級小學生將學習20首古詩,小學階段5年內共學習80首古詩。
他給記者打開了由語文特級教師過傳忠誦讀的《小學語文古詩誦讀(試驗本)》,這套音像資料已配套出版並列入「2014年秋季上海市小學教學用書目錄」。「今後,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將通過課前兩分鐘、語文拓展課和學科活動等時間,以學生聽錄音或教師的示範誦讀,並跟著讀讀、誦誦的方式學習古詩,重在引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積累古詩,初步感受古詩的情感美和音韻美。」薛峰說,「我們希望減少學生不必要的認讀和記憶負擔,也給老師更多的發揮空間。」
「改革的總目標是減負,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讓他們在完成基本的識字後,進行更多自主自由的閱讀。」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說,教材「瘦身」,是為了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讓學習更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回應家長和社會的期望,將「零起點」教學和等第制評價落到實處。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教委已組織團隊,將在今年下半年對整套小學語文教材作全面評估,徵集更多一線教師對教材的意見,同時要求學校通過「開放日」、家長會等方式加強與家長的互動,及時調整學校的相關工作。
家長質疑 減掉古詩的語文還是語文嗎
記者 姚曉丹 本報通訊員 高田
新學年開始了,上海市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舊版教材中「古詩誦讀」的8首古詩全部刪除。
「奧數還在,古詩卻沒了。」
「減掉古詩的語文還是語文嗎?這叫識字!」
儘管上海市教委對此給出了詳盡解釋,輿論卻沒有因此平息。從刪魯迅到刪古詩,語文教材的每次改革都牽動人心。改革的方向在哪兒?如何改才能讓廣大學生家長更滿意?日前,記者走訪了當事人。
家長:被刪減的內容難在哪兒?
每一個人,從懵懂的孩提時代走向成熟,恐怕都是從「上大人孔乙己」「一人口天地手」開始的。
語文課本開宗明義,識字,知禮,是所有學問的基礎。開蒙階段到底是知識重要還是興趣重要也許見仁見智,但是古詩文就這樣從小學一年級課本中消失了,不少家長表示有些難以理解。
北京人大附小一年級學生家長餘軍浩說:「從家長的角度,我們想知道推出此次上海教材『減負』改革,中間有多少家長和社會力量參與?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在學校裡能學習到最基本的文化知識,通過學校教學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能。我們不禁要問,教材簡化了,難度降低了,能為學生提升多大的興趣,挖掘出多少學習潛能?我們更擔心的是,這些剛入學的孩子會不會在以後的學習中淺嘗輒止、遇難退卻呢?而我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被刪減的內容,到底難在哪兒?」
教師:真正的減負應是改進教學方式
被刪減的內容是不是很難?是不是一年級孩子不易接受的?記者把家長的疑惑告訴了一線語文教師。
鄭州大學附屬小學語文教師李老師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一年級課本中的古詩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時都已經學過,班上百分之九十都會背,一年級再學只是起到鞏固的作用,若為了減負就刪除古詩,顯然沒有意義,因為負擔早就前移了。」
但是,也有不少老師表示,語文教材負擔太重,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北京海澱區某重點小學語文老師彭老師說:「刪掉部分課文我是同意的。現在的學習內容太多,一年級的語文學習重點在識字和興趣培養,不在篇章閱讀上,這確實起到了減負作用。但對於教材把古詩全部刪掉,我是不贊同的,我覺得至少應該保留在教材裡,作為選學內容。因為古詩朗朗上口、內容又生動有趣,學生學起來負擔不是很重,且小時候的學習最容易形成永恆記憶,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傳統文化積累。」
語文減負應該怎麼減?李老師認為,應該從改進老師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上入手,單獨改教材是不全面的。「比如教師能增加課堂互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學校、社會對於教師的評價方式不單純依賴學生成績。這些都非常重要,僅僅教材減負無法達到真正的減負效果」。
專家:應誦讀優秀且淺顯的古詩
小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是否有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課程研發中心副主任顧之川告訴記者:「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要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因此,應該讓小學生適當誦讀一些優秀且淺顯的古詩。」
長期從事中小學教育的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也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教育方法得當的情況下,學生一年就能夠不費力地學習完小學階段的全部詩詞。因此,程方平認為:「刪掉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是不合理的,既不符合教育規律,也不利於傳統文化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