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規定,幼兒園不允許小學的知識,孩子下半年開始要讀一年級,開學後怎麼辦?
一年級開始,上半學期數學知識簡單,下半學期開始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然後在認識人民幣和簡單付錢找錢時,試題直接是100元以內的購物付錢和找錢,涉及到退位加減,接受能力差的學生直接懵向。
從教學實際看,一年級數學會出現應用題,學生不識字、識字少難以理解題目的意思。語文課也不是簡單的拼音認字,試卷都會有閱讀理解,還有必須背誦的古詩,必看的課外讀物。如果孩子識字少,閱讀理解看不明白,根本不會回答題後面的問題。
因為牽扯到幼升小的問題,很多所謂的好一點的小學起點也比較高,所以,有的幼兒園照教不誤,有的幼兒園天天陪著孩子做遊戲、畫畫、唱歌,玩一些戶外的簡單運動。
結果,一些沒有基礎的孩子升入一年級後,開始的時候學起來比較吃力,比如拼音,跟不上學習進度。
現在好些家長也是兩難,讓孩子提前學吧,又怕孩子累,挺好。不學吧,等上一年級了又擔心跟不上教學進度,接受能力慢,孩子自己也會自卑,把學習的興趣都磨沒了。
孩子在升入小學之前,該不該提前學一些一年級的數學、語文知識?坦率地講,如果提前預習,腦子有點印象,心理狀態不一樣,真正學的時候不會出現跟不上的現象,接受也不會很吃力,成績也挺好。
但是,有的小學生在升學前就已經可以認識幾百字,輕鬆應對50以內的加減法,英文單詞認識上百個。這樣的孩子進了小學又會怎麼樣?
有的學生在進入一年級的時候,已經掌握了一年級課本的知識,結果到了3、4年級後,成績出現分化,有的孩子能力超群,成績繼續領跑;有的孩子「凋零」,被其他同學追上來,作業前「母慈子孝」,做作業時「反目成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的學生因為成績好,得到老師的表揚後會產生正反饋,課後有大量的時間可以繼續調高,比如正常一年級要面對適應學校生活、初步掌握拼音、認字、簡單算術等等知識,而學過的孩子課後就直接跳入大量的語文閱讀和英語閱讀,「好上加好」。
可是,有的孩子發現有些知識是學過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除非一直會保持提前學習,否則孩子一、二年級的成績就會存在很大的「欺騙性」,到了高年級會突然發現「成績下降特別厲害」
不能否認,確實有一部分孩子提前教育會有「神童」的表現,但這樣的孩子畢竟是極少數的。過早的教學會讓孩子真正進入小學後,發現課堂上講的東西自己都會,降低了對學習內容的新鮮感,這個時候如果缺少正確的引導,孩子會失去讀書的興趣和鑽研的精神。
升入小學前,提前學一些課本知識很管用,但是重點應當是規範孩子的學習行為,比如上課怎樣聽課,該怎樣完成作業,告訴他什麼好、什麼不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完整的課堂知識還是應當進入學校以後再學習。對孩子來說,升入小學前興趣培養很重要,需要家長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帶入。有了良好的習慣,到了年齡之後只要認真學習,課本的知識接受很快。
家長必須肩負起家長的責任,快樂教育和提前學習並不是對立的,重要的是想辦法,在進入小學前教會孩子一些基礎的知識,激發出他的潛能,打好學習的基礎,對學習感興趣,等到升入小學的時候,也會迅速習慣小學的學習強度。
否則,家長很容易被孩子在低年級時候的考試成績「迷住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