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都很重視,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考上理想的大學,走向人生的巔峰。預習課本一直是很多學霸總結出來的一項學習技能,那麼小學生怎麼培養和建立起預習的習慣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現在很多低年級的小學生只注重了聽課和作業兩個方面,不太重視預習和複習了,這其實是一個特別不好的學習習慣。我們應該知道,學習是有周期和規律的,這個周期就包括預習、聽課、作業、複習四個環節。丟失了哪個環節,對於我們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是不利的。
對於低年級同學的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提前預習了書本,上課的時候孩子以為自己都會了,不聽老師講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我認為還得家長耐心得給孩子講清楚並解決,不能因為這個問題而不去預習。預習的效果好,聽課就有目的性,帶著目的聽課,效果就會事半功倍,為孩子學習知識創造了條件。如果從一年級就開始堅持預習,循環發展,不僅掌握知識快,還能使孩子學會終身受益的自學能力。有了這種高效的預習能力,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時候學習會特別輕鬆,家長也會很放鬆,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從進小學起就應該好好培養。
對於低年級同學,我們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預習習慣呢?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預習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更是家長的義務。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我們家長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對學習不厭煩,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孩子學習時就很投入,預習也就自然而然會進行。
其次,引導孩子預習,家長要實時跟蹤孩子的學習進度,提前讓孩子學習第二天老師要將的課文。讓孩子自己多讀幾遍課文,了解要講的內容,能讀懂什麼,還什麼不懂。這樣,孩子會主動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薄弱環節,弄清重點是什麼。而且孩子在預習完以後,上課時會感到很自信,心情也很快樂,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越來越高。
我們該怎麼引導孩子預習呢?我們以低年級語文為例講一下該怎麼樣預習語文。
1、朗讀課文 剛開始家長也可以陪同孩子讀一遍,朗讀要進行三遍。初步了解一下課文講的什麼內容,邊讀邊標記出不認識的字。
2、不認識的字查字典標出讀音,並且組詞。對於新的知識點,要學會利用各種工具查明真相,剛開始時家長可以配合完成。
3、認識了生字後,再讀課文,對不理解的句子,段落,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寫出課文的結構,畫出每段的中心句,加強孩子閱讀理解能力。
4、對不懂的句子或段落用筆標出來,等上課時聽老師講解。這樣孩子上課聽講時就會有目的性,學習效率會更好。
不光是語文,數學和其他科目都因該多多預習。預習效果好,孩子上課時有滿足感和成就感,學習積極性高。反之,課前不預習,孩子有時會跟不上老師思路,大腦混亂,學習效果就不太好。
低年級是思維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是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而自學能力貫穿一個人的一生,自學從預習開始。我們家長不求自己的孩子必須是學霸,但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應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會影響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