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面這個標題,估計很多家長內心是拒絕的:學英語不就是靠記憶嗎?背單詞,背句子,背文章,誰記憶力好或者更加刻苦,誰就更厲害。
不少家長在跟我們交流時,也說到這一點,他們想讓孩子說一口流利英語的,認為只有背句子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現在市面上也有不少英語口語名師,口口聲聲說,學生背單詞是背不出口語的,得背句型和句子,只有這樣才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其實,這是嚴重的誤導,尤其是對處於英語啟蒙期的孩子來說。
孩子的記憶其實很差
很多家長可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記憶力很好,容易記東西。
跟大家的印象相反的是,孩子的記憶力不但不如成人的,而且是很差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把孩子的玩具收起來,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對他來說又是一個新玩具了,因為,他記不得這個玩具他玩過。
科學家的實驗統計表明,人的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歲數是25-30歲,年紀越小,記憶力越差,而3歲以前的長期記憶力幾乎為零。
既然孩子的記憶力這麼差,為什麼他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用母語交流呢?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樹立一個觀念——語言是一種能力,而非知識,並不是依靠記憶來獲取的。
所以,讓孩子通過記憶句子來實現英語的口語輸出,一定是錯誤的。
聲音加場景才能獲得語言能力
我們的大腦有左右兩個半球,負責不同的功能。絕大部分的人左腦負責的是:數字、邏輯、計算、推理還有語言。右腦負責的是:圖像、色彩、音調、旋律還有浪漫。
科學家研究發現,嬰兒大腦負責左右腦聯繫的神經比成人豐富,他們在掌握語言時,會用右腦幫助左腦實現建立語言區。
兒童最初聽到任何語言時,一上來肯定是聽不懂的,但他們會通過出現這些詞句時的場景圖像,來猜測詞句大概代表的含義,並與圖像進行「聯繫」。
比如說,一個小嬰兒,看著媽媽拿著奶瓶說:「寶寶,來喝奶了。」這種聲音加場景的刺激反覆多次之後,嬰兒的大腦就形成了條件反射,當他再聽到「喝奶」這個聲音時,腦子裡立刻就會浮現「喝奶」這個動作。
因此,兒童的語言獲取過程是——
猜測→形成條件反射→
建立語言區→實現語言思維
這個過程實現起來,既輕鬆,又快捷,沒有記憶和大腦思維的參與,卻是終身難忘的。讓我們的孩子背誦一首古詩,100天後大部分人已經記不起來;但讓孩子離開中國完全不接觸中文,100天後他仍然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母語。
請別再讓孩子背單詞和句子了
回到英語學習這個問題上,如果我們讓孩子把英語單詞和句子當成一種知識來死記硬背,先不說對本身記憶力就不好的孩子來說,背誦的過程有多辛苦,單是讓孩子理解他背誦的英語的中文意思,在大腦裡不斷做解碼的工作,就足以讓他產生放棄和逃避的念頭了!
所以,大思英語一直強調,每個孩子都有獲得語言的能力,真的不需要把孩子學英語的這個過程搞得這麼辛苦。
在啟蒙階段,把大量的聲音加上場景,正確地輸入孩子的大腦,讓他對聲音產生條件反射,孩子就能平穩地獲得語言能力!
希望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從今以後都不要再逼自己的孩子背單詞背句子了,你要做的,是先給孩子正確的聽力訓練,讓聲音在他的大腦裡產生意義,這樣,單詞不用背,課文也可以脫口而出!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獲得英語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