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是幼兒園小班新生,雖然分離焦慮很快就過去了,但是還有一件事讓萌萌媽媽很頭疼。老師說萌萌在幼兒園裡表現不錯,自己的事情能夠做得挺好,也能夠遵守紀律。但是,萌萌回到家裡以後,還是跟入園前一樣,什麼事都依賴家長,動不動就發脾氣。
萌萌的這些壞習慣,以前就挺讓媽媽犯愁,本以為去了幼兒園以後,可以改正過來。沒想到,萌萌幼兒園裡和家裡完全是兩個樣。
其實,像萌萌這樣園裡家裡「兩面派」的孩子並不少見。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孩子園裡家裡大不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在家裡,大多數孩子都是被寵著被慣著的。而且一家人在一起,家長們基本上都是圍著孩子轉。
孩子在家中處於中心地位,無論自己到哪都能成為焦點,而且自己的要求總能夠被滿足。
在幼兒園裡就不同了,老師不會對某一個孩子進行單獨照顧。而且處於這樣集體的環境中,不自然就會跟同伴們產生競爭的意識。
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會使得孩子的內心發生變化,而行為也會受到影響。在幼兒園的集體環境中,出於競爭意識,亦或是其他榜樣的作用,孩子就會表現得更好。
在家中,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不會太高,孩子可以比較放鬆,甚至是比較任性。
而在幼兒園當中,孩子的很多行為是受到約束的,必須按照規則秩序來執行。
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不夠強,需要在外界規則的約束下,才能逐漸從他律變成自律。
在幼兒園裡,孩子表現得更好是因為有規則的約束。
孩子在家中事事依賴家長,家長就需要反思了。因為之前對孩子不放手,很多事情要幫孩子做,才會養成孩子這樣依賴家長的習慣。
而在幼兒園裡,即便是剛進入幼兒園的新生,一些自理能力達不到,老師也只是會在短暫地幫助後,教給孩子獨立完成的方法。
孩子在家中依賴家長,而在幼兒園裡能夠獨自做的,這說明孩子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於家長願不願意放手,讓孩子獨立去做。
當然,有一些孩子,因為在家中已經養成習慣了。即便是上幼兒園以後,回到家中,家長要求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孩子也不願意去做。
如何讓孩子在家中能夠像在幼兒園一樣,表現得很棒呢?家長不妨學一學幼兒園老師的做法。
【善用獎勵給孩子動力】
幼兒園的老師們非常擅長激勵孩子去做事情,這是非常簡單,但是又很實用的一個小竅門,就是給予孩子獎勵。
在大人看來,不過是一張小貼紙或者是一朵小紅花。但是這對於孩子來說,是老師給予自己的肯定,給了孩子充分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在家中,家長也可以效仿這個方法用獎勵的手段,鼓勵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家長在選擇獎品的時候,不用選擇比較貴的東西。就是很簡單的獎勵貼紙,或者是給孩子製作一個獎勵表格,在上面用打分、花小花等方式記錄孩子的進步。
家長在獎勵孩子的時候,還要口頭表揚孩子。注意不要用簡單的「你真棒」來表揚。要具體地說出孩子什麼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進步,這樣孩子才能夠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對的,自己該朝哪個方向努力。
【制定規則約束孩子行為】
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好是因為有規則秩序需要遵守。同理,在家中家長也要制定相應的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
幼兒園裡的規則需要全體小朋友來遵守,在家中的規則,可以家庭成員一起來制定,並且大家一起遵守。這樣,既能夠讓家長以身作則,令孩子幸福。而且,共同的家庭規則,也更利於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
【適當放手給孩子空間】
家長不要總說孩子在家中表現不好,而要檢查自己是否給孩子機會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要學會適當地放手,給孩子機會和空間。
自理能力不必說,些時去上幼兒園必須掌握的技能。例如,自己穿脫衣物、自己上廁所、自己吃飯、自己睡覺等。
以上這些自理能力還不夠熟練的孩子,在家中更加要多多練習,這樣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自理能力已經很不錯的孩子,在家中家長也不要因為溺愛去幫助孩子做,特別是家裡的老人,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做。
孩子的成長,並不是僅僅靠幼兒園老師的教導就夠了。這更需要家長的配合,家園合作,讓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