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常規不好!一天工作下來,老師會累成狗。
孩子在家行為習慣差,家長會被逼瘋。
幼兒園老師培養常規的方法很多,我總結了3點,家長可以借鑑。
1.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裡強調的是身教重於言教。孩子的模仿性強,老師、家長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都是他們模仿的榜樣。大人的行為。孩子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所以,在平時一日活動中,老師、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必須自己做好榜樣作用。如:在教育孩子講文明、講禮貌活動中,大人首先要對孩子有禮貌,孩子問老師好,老師必須用親切的語氣回答「小朋友好!」遇見幼兒園有人參觀,老師應熱情打招呼。
平時要求孩子小聲說話,老師平時就應該輕聲細語。要求孩子安靜在睡室睡覺,老師也不許在睡室大聲說話。
因此,老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形成一種無聲的教育動力,去感召孩子。同時,同伴間的影響力對孩子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時機,讓孩子教孩子,這是常規培養中的非常有效方法。
2.利用生動形象的標誌規範孩子的行為。
日常規範融入遊戲,讓常規變得輕鬆,我是這樣做的。讓圖標規範孩子的行為。我們班的區域圖標是用英語的26個字母作為標記,每一個區域用不同的顏色,孩子們在區域活動時,就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取材料,用完後,還會根據圖標把它放回原來的位置。
這樣,區域活動時,孩子選擇材料時,不僅省時又省力,還保持了良好的活動秩序,同時又讓孩子熟悉了英文字母。還有,每天孩子午睡時脫下的鞋子,總是散亂地扔在地板上,不但影響了午睡室的整齊和美觀,還在起床時到處找鞋。
無論老師在他們上床前做怎樣的提醒,效果始終不盡人意。於是,老師剪了黃色圓形和綠色正方形兩種圖案貼到線上,讓孩子們把鞋子放在自己喜歡的、相同的兩個圖形上。這樣,孩子們的鞋子就整整齊齊地擺好了。起床後,孩子們再也不會找不到鞋子和襪子了,放鞋子的常規就這樣形成了。
在家裡可以效仿幼兒園的做法。家裡的物品也可以貼上標誌,如貼上小鞋子的是寶寶放鞋的地方,大鞋子的是父母放鞋的地方,玩具有不同的柜子等等。家長一定要要求孩子,把自己玩過、用過的東西放回原來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
養成孩子良好的常規需要講究方法。如一日生活中要有音樂來提示,老師的語調、語速也要適合等等。
3.制定常規,教師做好監督和檢查工作。
在常規的制定上,我們是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一日生活的常規要求,小朋友都非常清楚,哪個音樂該幹什麼了,孩子們也基本能做到。但常規培養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日復一日的一項工作,好的常規要在不斷的強化中養成。
「中二班,不打架,團結友愛、開開心心學本領。」這是我們班的口號,從小班開始喊到現在,喊出了良好的常規和班風。
「不打架」是要求孩子們相處中不衝突。
「團結友愛」讓孩子們體驗一起生活時同伴間的美好情感。
「開開心心學本領」讓孩子們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中學習小班的時候,孩子們經常會抓同伴,老師也經常告訴他們打架是不對的,可是打鬧還是會發生,而且孩子間的衝突會影響老師和家長的關係,又傷害了孩子間的感情。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和健康,家長放心和老師省心。
因此,我們班的班風口號就這樣出臺了。每一天老師點完名,老師就會和孩子們一起邊做動作邊喊出口號。孩子們非常樂意地和老師一起喊。久而久之,這個口號從老師的要求變成了孩子們內化了的習慣了,打架少了,孩子們互相幫助的時候多了,每個孩子都開開心心的了。
這個口號就像是家裡的家規,家長可以定一個。
幼兒的可塑性很大,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人的一生中一些最重要的習慣、態度、傾嚮往往是在六歲前培養起來的。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點滴開始,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良好常規的培養。
讓他們在幼兒時期便養成對他們一生都很重要的習慣,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