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肚子裡只待了25周多,體重還不到一斤半,這樣「迷你」的寶寶能健康長大嗎?在廣州,超早產寶寶小榆兒在醫院住了近5個月,其間經歷了二次入院,仍是平安度過了疫情緊張時期,長到了9斤多,也沒有明顯發育障礙,近日順利回到了媽媽身邊。
25周胎齡 是「早產中的早產」
2020年1月6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新生兒科接到來自羅定某醫院的緊急求助電話——一名剛剛出生3天、出生胎齡只有25周加四天的超早產寶寶需要緊急轉運至上級醫院搶救。
珠江醫院新生兒科一邊遠程指導寶寶的早期生命支持,一邊立即緊急派出醫護轉運團隊,連夜趕赴當地醫院。在全程監護、生命支持下,患兒當晚順利轉入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超早產寶寶小榆兒。通訊員供圖
這個小傢伙叫小榆兒,體重只有730克,周圍的一切和他相比都像是「龐然大物」。珠江醫院兒科中心主任、新生兒科主任王斌介紹,通常情況下,妊娠滿28周但不到37周間分娩的新生兒稱為早產兒,妊娠小於28周分娩的是超早產兒。像小榆兒這樣25周胎齡的寶寶,堪稱「早產中的早產」,由於全身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會面臨呼吸衰竭、嚴重感染、餵養不耐受等各種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成活率只有30%-50%。
在王斌主任的指導下,由副主任醫師張麗娟帶隊的治療小組與護士長鍾春霞帶領的護理小組全力以赴,共同打響了小榆兒的「生命保衛戰」。
闖呼吸關:106天後實現自由呼吸
由於胎齡小、體重低、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小榆兒的救治猶如闖關,每做一個決定,既要反覆權衡利弊,又必須當機立斷。「不僅要保障寶寶存活,更要盡全力避免各種早產後遺症。」王斌表示。
最初的影像檢查結果上,小榆兒的肺像是一塊破棉絮,布滿白點,張麗娟教授表示這意味著寶寶的肺功能發育極不成熟。
因為自主呼吸困難,小榆兒需要在氣管插管下呼吸機輔助通氣。然而,血氧依然時高時低,飄忽不定。張麗娟教授介紹,血氧不好的時候,需要給寶寶做霧化,有時可能一天要做五六次,為了讓寶寶更舒服一些,每次霧化前,都會特意將霧化液加熱。
經過61天的機械通氣,小榆兒拔除了氣管導管,住院106天後,終於能自由呼吸了。
闖營養關:85天後可以自己喝奶
營養對於超早產的小榆兒來說,至關重要;而預防感染,則是醫護團隊一刻都不能放鬆的考驗。
「除了通過鼻飼特殊配方奶保障腸內營養,極低體重兒在出生早期所需要的營養更主要還是來自靜脈營養,但寶寶皮膚嬌嫩、小靜脈血管壁薄,高濃度的營養液可能會造成外周表淺靜脈的破壞,加上反覆靜脈穿刺,都可能增加了寶寶感染的風險。PICC就能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成功置管就等於為寶寶打通了一條生命通道。」新生兒科護士長鍾春霞說。
PICC置管即在寶寶手臂的外周靜脈進行穿刺,置入導管,末端直達靠近心臟的大靜脈。儘管小榆兒的靜脈血管細如頭髮絲,憑藉過硬穿刺技術,鍾春霞護士長成功置入PICC置管。
42天後撤管實現全腸道營養,經過一段時間的吞咽功能及口腔運動訓練後,出生85天的小榆兒終於可以自己喝奶了。
住院4個多月後 第一次出院
疼痛管理、防顱內出血、自製適合該患兒的個體化水枕水床……為了防止小榆兒出現早產兒常見的顱內出血併發症,新生兒科醫護團隊採取了各種措施。
經過醫護團隊100多個日夜的精心守護,4月中旬,小榆兒在經歷了呼吸關、營養關、感染關及其他相關早產兒併發症等一系列難關後,度過一個又一個「生命關卡」,體重從入院時的730g增加到3480g,各項生命體徵穩定,順利出院。
一次吐奶引發肺炎 再次入院
然而,4月底,一次吐奶後發紺讓小榆兒再次陷入危險。反覆低燒不退的他再住進珠江醫院新生兒科,被診斷為肺炎。「像小榆兒這樣的早產兒吞咽和消化功能比常人弱,容易嘔吐、嗆奶,帶養的時候稍不小心,就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張麗娟教授表示。
進行抗炎、霧化、呼吸道管理等一系列對症治療後,肺炎逐漸好轉。
住院期間,因B超顯示小榆兒左側腹股溝有混合性包塊,小兒外科主任楊六成教授為他實施了疝氣手術。術中還意外發現了一個極大的「感染隱患」——闌尾穿孔,於是進行了闌尾切除。
出生5個月 第二次出院
眼見小榆兒的情況越來越好,媽媽再次來到病房一起進行了家庭參與式護理。護士們手把手地詳細指導她如何餵奶、如何觀察生命體徵及基本病情及常見異常情況的應急處理。
據了解,早產兒除了呼吸窘迫、感染等多重難關,還很容易出現發育遲緩,視力、聽力、體格、智力等方面的缺陷。所幸,在醫護團隊數個月的細心呵護下,經MR檢查、康復師評估等,小榆兒沒有明顯發育障礙,神經系統發育也未發現後遺症。
小榆兒終於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懷抱。通訊員供圖
5月26日,來到這個世界近150天的小榆兒,體重已經長到9斤多,終於順利出院。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