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

2020-08-28 天天媽媽說育兒

什麼是社會?社會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我們能否適應社會,其實是說能否處理好與各種各樣的人的關係。

什麼決定了我們與各種人的關係?內在關係模式,它投射到外面,就形成了外在的人際關係。內在關係模式來自於童年時期我們與父母等重要撫育者的關係—父母在孩子心中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孩子長大就會發展出什麼樣的人際關係(當然,後天的自我覺察也會改變內在關係模式,這就是心理治療的意義所在)。整體上說我們與社會的關係其實就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


潛意識創造現實

我們對社會的種種理解和感覺,早在走進社會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心中了。比如,你時常抱怨社會不公、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出頭之日等,仔細聽聽這個聲音,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你頭腦中播放的?絕不是在你30歲奮鬥失敗之後。也許上小學時,父母就已經在你面前這樣抱怨了,每次當你對生命燃起激情、憧憬夢想的時候,他們就會哀嘆這麼一句。早在那個時候,這個聲音就內化進你心裡,導致你30歲時在競爭職位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犯了低級錯誤,被另一個有背景的傢伙擠掉。果然不出所料,你再一次驗證了這條真理,然後告訴你的兒子:「像我們這種沒有背景的人,不要痴心妄想大學沒畢業就去創業了。」

潛意識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能創造現實——你潛意識裡相信什麼,世界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現實。可以觀察自己和周圍的人,那些抱怨「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的女人,是不是每次婚戀都財色兩空?那些相信「世上還是好人多」的人是不是遇到苦難總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幫助?相信社會上只有利益之爭的人喜歡算計,那麼他自己也會經常陷入被算計的驚險境地。若是和內心世界單純溫柔的人相處,即便是平時精於算計的人,也會變得簡單一些。外面充滿敵意,其實是你內心的敵意激發了別人的敵意。我們與社會的關係,不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體驗童年熟悉的感覺。


有一對父母非常重男輕女,小時候有任何好東西都給弟弟,她這個姐姐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她總覺得所有的好運都是屬於別人的,沒有什麼好運會落到自己頭上。工作之後,作為理財經濟人,她籤單總是很困難,自己的客戶經常被同行搶走,就像父母的愛被弟弟搶走一樣。生活中也處處窩心。她感受到「得不到」的悲傷從童年起就一直跟隨著自己,左右自己的命運。最終,她承認父母確實不愛自己,覺察這份悲傷後,她獲得了新生的力量,開始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神奇的是,命運開始自動轉變,好運接踵而至,她的工作越來越順利,而且還找到了真心相愛的伴侶。

通過不斷地自我察覺和成長,曾經在我眼裡冷冰殘酷的社會變得越來越溫暖,很多看似不可能的好運接連發生。

改變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

如果你很難適應社會,其實用不著社會改變什麼,只要你改變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即可——讓「內在的父母」不再總是跟「內在的小孩」過不去,彼此製造挫折。內心若充滿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總是有選擇的,社會便會處處與你方便,提供無限的資源和可能性。

擔心孩子將來適應社會有困難的父母,你們便是孩子的整個社會,你們現在的一舉一動,都在描繪他未來的世界。當你困惑於「孩子這次沒考好,要不要沒收他的零花錢、取消他的遊戲時間時,只需想一想,假如你某次工作沒做好,老闆準備沒收你的工資、取消你的假期,並且還覺得理所當然,對此你會不會有異議?


讓孩子內心富足並不一定需要父母經濟富裕,關鍵是父母能否不評判孩子的欲求。如果經濟受限,父母可以坦誠的告訴孩子:「你的需要我聽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我目前的經濟能力有限,不能滿足你。」但很多父母不肯簡單地面對真相,而是通過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內疚和羞恥感轉嫁出去,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欲求是可恥的。

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發展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精神內核並不對立分裂的自我控制。這是一種與周圍能量自然協調的能力,而在父母控制下發展出來的「自控力」,其實是內心的恐懼和制約。潛意識裡的制約會像木馬程序一樣,操控人生各個方面,需要經過長期的自我認識才可能重獲自由。

現實社會是溫暖還是殘酷,不取決於社會本身,而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的真相創造了世界的真相。

相關焦點

  • 夫妻關係才是家裡的核心關係,與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都應該靠後
    從我這個來訪者張靜身上可以看出來,因為她的父母關係不好,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創傷,比如敏感、缺乏安全感,這導致她懼怕婚姻關係。很多的孩子目睹父母爭吵,或者看見父母關係不和睦,總以為是自己導致的,這是很小的孩子經常見到的一種自戀心理。
  • 這種親子關係,更容易讓孩子成為社會競爭中的佼佼者!
    那些在學校表現優秀的孩子,在社會上表現優異的人。難道他們天生的?可能天生資質有一部分,但是更多的是後天的教育和自我成長吧!那麼,別人家回回考第一的孩子,公司裡的大主管,那些成功的企業家,社會上的名流!那些優秀的人,擁有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呢?這些親子關係又帶來了什麼樣的教育呢?
  • 你親手毀掉了與孩子的親密關係:這就是父母偷懶的後果
    「你和你的孩關係真的好嗎?」「廢話,我的孩子,怎麼可能跟關係不好?」你錯了,你們的關係真的不好。你熟悉你的孩子嗎?如果你知道他在學校的好朋友、學校裡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除了手機以外的愛好、經常願意和你談心的話,學長就承認說錯了。學長說的四點,能做到的父母不多吧?
  • 如何修復與父母的關係
    改變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模式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模式,很有可能來自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所以,只有把和父母的關係理順了,才能從根源上讓自己成長起來。讓自己擁有成熟而健全的人格,我們的親子關係也會更健康。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重要的話題:已經是成年人的你,要如何改變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就是甲方和乙方的關係
    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如果你有個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能體會到那種痛苦 對了,這就是八段錦今天想給你的建議,想解決無法溝通導致的心塞、心寒問題,就不要太把自己當做「父母」了。01 為什麼不能太想當「父母」 什麼意思呢? 你想想,父母面對孩子執意要做一個危險、或者感覺很不好的事情,一般會怎麼做?
  • 孩子交到不好的朋友怎麼辦?父母最好的方法是以關係治癒關係
    一位家長給我留言說:「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怎麼辦?」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都會擔心孩子會受到這些「不好」的朋友影響,學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是誤入歧途。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如何勸阻都不起作用,反而會引發更激烈的爭吵。
  • 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是建立起「朋友關係」
    第20節–父母與孩子需建立起「朋友關係」作者:蔡銀兵不少家長曾經給我留言說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來講最有利。其實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養方式,也因人而異或多種多樣吧。但我從那些比較快樂的孩子家庭中,看到這麼一種現象。
  • 養育孩子,家庭裡最好的關係是「全職的夫妻,兼職的父母」
    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在父母的道德教育和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之間猶豫不定,聽了父母的內心又會覺得後悔遺憾,不聽父母的又會覺得自己「不好,不孝順」。各種臨床心理學案例表明:父母過於飽滿的愛,也是造成孩子有抑鬱或將來大概率抑鬱的重要原因之一。
  • 《親子關係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披露中國父母焦慮內心
    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搞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是一本借用真事實例,以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進行分析講述,非常實用的親子關係指導書。,多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孩子出現問題,父母需要反思。相反,如果沒有建立親密良好的親子關係,而是用各種方法給孩子施壓,逼迫,數落孩子,孩子根本聽不進父母的話,容易出現一系列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就像上文當中離家出走的那個女孩。和父親的親子關係糟糕成這樣,在一個數落,抱怨,無法和父母溝通的家庭環境下,孩子還怎麼好好學習。我們總是想各種辦法來教育好孩子,卻忽略了教育的前提是和孩子保持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
  • 父母關係和諧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一個孩子如果親眼目睹家庭中爸爸打媽媽或者媽媽傷害爸爸,他該是怎樣的恐懼和無奈?當暴力就呈現在孩子眼前的時候,孩子有可能學會了暴力,當他以後遇到事情的時候就用暴力解決;也有可能變得不信任他人,他看到明明是最親密的兩個人卻用這種方式對待對方,他的世界裡哪裡還有溫暖和愛可言,直接影響的就是孩子以後的婚姻狀況。
  •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如何影響孩子的人格?
    要知道,孩子的直覺能力是高於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壓制孩子,等於直接壓抑孩子的直覺能力。如果你要討論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個孩子不在場的的地方吧。否則,就是邀請了Ta參與,又不讓Ta參與,這就使Ta陷入了雙重束縛境地。研究證明,這是製造嚴重精神疾病的環境特徵。有個關於雙重束縛的段子:有個人養了一隻狗,給狗取名為「別動」。
  • 父母呵護孩子健康成長,只有愛是不夠的,建立「關係」也很重要
    人生活在社會中,最難逃脫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關係,其中最讓人頭疼和焦慮的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很多父母與孩子處理不好關係,導致的不是自己生活的不便,而是害怕因為自己的關係,導致孩子將來無法融入社會。那麼到底該如何建立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呢?只有愛是不夠的,這四個因素必不可少。
  • 親子關係就是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佛教有一個詞叫「輪迴」,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迴,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迴。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就像一個又一個輪迴。
  • 《小歡喜》:最舒服的親子關係,就是父母懂得放手
    然而父母懂得適時地放手,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羅振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以前認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責任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但是現在可能得倒過來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死得遲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經驗和技巧都不足以讓他應付未來社會。
  • 父母與孩子之間該如何維護好親密的關係?
    父母與孩子之間該如何維護好親密的關係?現在許多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否非常的僵硬,雖然雙方都十分的關心對方,但是礙於臉面的關係都不好意思向對方表達,以至於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越發的叛逆,而孩子們也會久而久之的覺得父母對她們的關心很少。其實想要維護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大家只需要掌握好相應的方法就好了。
  •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矛盾與興奮,工作與學習
    當孩子出生前,我們無盡的遐想,想像與孩子建立怎樣的親密關係,想像怎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而孩子出生後我們意識到,原來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像那樣,我們把事情理想化了。在國家規定的產假中,慢慢找到了生活的節奏,開始把自己主要的精力轉移到孩子的身上。這時候,父親的崩潰才剛剛開始。初為人父,對孩子的特點一無所知、身邊眾說紛紜的教育建議、妻子沒有上班後經濟壓力、工作加班的煩惱,以及夫妻關係的親疏,讓男人無法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點,事實上,如果,能夠給父親們一個短暫的假期該多好啊!
  • 孩子用墮落的方式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
    > 最近一個孩子的個案,讓我倍受觸動,孩子為了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他開始自我放棄,從一名優等生降到了差生,每天沉迷在手機裡。曾經這個孩子為了拯救父母之間的關係,拼命努力的學習,當他發現自己學好的時候,父母並沒有因他的學習提高而改變彼此關係,於是他又走到另外一個極端,開始自我放棄。不妨靜下心聽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漸漸發現,在成人的世界裡面,他的呼喊是沒有作用的,因為曾經他努力向父母表達,&34;,但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是:&34;。
  • 圖解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讓我想起了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他們自認為他們吃的鹽比孩子走的路多,經驗比孩子多,他可以帶領著孩子走向前方,正是這種認知阻礙了對孩子的了解,生活中處處顯示著權威,總覺孩子這樣不對,那樣不對,難道真的就是你對了嗎?漸漸孩子與你交流的心門關閉了,孩子不願意跟著你走了,因為你沒看見孩子想去的地方,在孩子的人生路上你是漆黑的!
  • 親子關係就是人類生命延續的能量棒
    親子延續生命力量親子關係是生命的基礎什麼是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父母與直系子女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是血緣上最近的直系親人,親子關係是家庭關係最為基礎的組成部分,也是個人一切社會生活關係的基礎。正所謂:「你育我小、我養你老」「養兒防老」,親子關係是建立在生命成長互助基礎之上的,父母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無私的養育他們成長、成才、成人,最終唯一的訴求就是當父母老了能夠有子女陪伴、照料,能夠有子女養老、送終。生命最圓滿的結局就是自己養育的兒女已經長大成人,他們能夠延續建設社會未來的重任,能夠在父母終老的時候送別最後一程。
  • 什麼時候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成了這樣?
    展現出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像射線一樣,孩子在家待的時間越長,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越差。父母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總想糾正他們的錯誤。一、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和孩子處成朋友關係我認為現在很多的家庭,都將父母和孩子處成了上下級的關係,不是孩子是上級就是父母是上級,有時父母會把自己以前的願望強壓給孩子,讓孩子去實現,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