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會?社會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我們能否適應社會,其實是說能否處理好與各種各樣的人的關係。
什麼決定了我們與各種人的關係?內在關係模式,它投射到外面,就形成了外在的人際關係。內在關係模式來自於童年時期我們與父母等重要撫育者的關係—父母在孩子心中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孩子長大就會發展出什麼樣的人際關係(當然,後天的自我覺察也會改變內在關係模式,這就是心理治療的意義所在)。整體上說我們與社會的關係其實就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
潛意識創造現實
我們對社會的種種理解和感覺,早在走進社會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心中了。比如,你時常抱怨社會不公、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出頭之日等,仔細聽聽這個聲音,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你頭腦中播放的?絕不是在你30歲奮鬥失敗之後。也許上小學時,父母就已經在你面前這樣抱怨了,每次當你對生命燃起激情、憧憬夢想的時候,他們就會哀嘆這麼一句。早在那個時候,這個聲音就內化進你心裡,導致你30歲時在競爭職位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犯了低級錯誤,被另一個有背景的傢伙擠掉。果然不出所料,你再一次驗證了這條真理,然後告訴你的兒子:「像我們這種沒有背景的人,不要痴心妄想大學沒畢業就去創業了。」
潛意識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能創造現實——你潛意識裡相信什麼,世界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現實。可以觀察自己和周圍的人,那些抱怨「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的女人,是不是每次婚戀都財色兩空?那些相信「世上還是好人多」的人是不是遇到苦難總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幫助?相信社會上只有利益之爭的人喜歡算計,那麼他自己也會經常陷入被算計的驚險境地。若是和內心世界單純溫柔的人相處,即便是平時精於算計的人,也會變得簡單一些。外面充滿敵意,其實是你內心的敵意激發了別人的敵意。我們與社會的關係,不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體驗童年熟悉的感覺。
有一對父母非常重男輕女,小時候有任何好東西都給弟弟,她這個姐姐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她總覺得所有的好運都是屬於別人的,沒有什麼好運會落到自己頭上。工作之後,作為理財經濟人,她籤單總是很困難,自己的客戶經常被同行搶走,就像父母的愛被弟弟搶走一樣。生活中也處處窩心。她感受到「得不到」的悲傷從童年起就一直跟隨著自己,左右自己的命運。最終,她承認父母確實不愛自己,覺察這份悲傷後,她獲得了新生的力量,開始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神奇的是,命運開始自動轉變,好運接踵而至,她的工作越來越順利,而且還找到了真心相愛的伴侶。
通過不斷地自我察覺和成長,曾經在我眼裡冷冰殘酷的社會變得越來越溫暖,很多看似不可能的好運接連發生。
改變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
如果你很難適應社會,其實用不著社會改變什麼,只要你改變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即可——讓「內在的父母」不再總是跟「內在的小孩」過不去,彼此製造挫折。內心若充滿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總是有選擇的,社會便會處處與你方便,提供無限的資源和可能性。
擔心孩子將來適應社會有困難的父母,你們便是孩子的整個社會,你們現在的一舉一動,都在描繪他未來的世界。當你困惑於「孩子這次沒考好,要不要沒收他的零花錢、取消他的遊戲時間時,只需想一想,假如你某次工作沒做好,老闆準備沒收你的工資、取消你的假期,並且還覺得理所當然,對此你會不會有異議?
讓孩子內心富足並不一定需要父母經濟富裕,關鍵是父母能否不評判孩子的欲求。如果經濟受限,父母可以坦誠的告訴孩子:「你的需要我聽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我目前的經濟能力有限,不能滿足你。」但很多父母不肯簡單地面對真相,而是通過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內疚和羞恥感轉嫁出去,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欲求是可恥的。
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發展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精神內核並不對立分裂的自我控制。這是一種與周圍能量自然協調的能力,而在父母控制下發展出來的「自控力」,其實是內心的恐懼和制約。潛意識裡的制約會像木馬程序一樣,操控人生各個方面,需要經過長期的自我認識才可能重獲自由。
現實社會是溫暖還是殘酷,不取決於社會本身,而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的真相創造了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