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社會中,最難逃脫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關係,其中最讓人頭疼和焦慮的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很多父母與孩子處理不好關係,導致的不是自己生活的不便,而是害怕因為自己的關係,導致孩子將來無法融入社會。
那麼到底該如何建立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呢?只有愛是不夠的,這四個因素必不可少。
如果有人說自己可以不用人愛,那他要麼有病,要麼就是已經活不下去了。
因為小貓尚且知道摩擦主人的身體,渴望得到撫愛;小狗尚且知道搖起尾巴,祈求主人的憐憫。
作為一個思想豐富,懂得愛恨情仇的人,怎麼可能在沒有愛的世界中,自娛自樂的活下去呢?
作為孩子是最需要愛的群體,而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愛,便是父母的愛。
因為他們對於整個世界充滿好奇和未知,最需要父母的愛引領他們去認識整個世界。
當他們覺得要受到傷害時,會第一時間跑去尋求父母,這時身為父母要懂得聆聽,並給予愛。
剛剛學習走路還不熟練的他,一不小心摔倒了,他會放聲大哭表示自己很疼,這個時候需要給他一個擁抱。
在他每天睡覺之前,給他講一個睡前故事,並且在他額頭上留下一個吻,說一句我愛你。
其實還有很多行為,都可以清楚的表達出父母對孩子的愛,一個在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和缺失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性格上會有極大的反差。
父母若是一味地愛孩子,而不願給他自由,其實是一種傷害。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受到傷害,所以會屏蔽掉一切潛在的危險。
當孩子看見自己喜歡的玩具在桌子上,但是以現在的身高卻拿不到,可能第一時間去求助父母幫他,可是有的孩子就會自己想辦法。
這就是兩個家庭對於教育孩子的區別,前者只想著愛孩子,後者卻想著給孩子自由。
為什麼後者會想到自己想辦法呢?因為他的父母可能在有意識的培養他獨立能力。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萬一孩子摔了怎麼辦?還不如我直接把玩具拿給他呢。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每次你都有這樣的擔憂,那麼孩子就會對你產生一種依賴心理,還會通過你的暗示,覺得自己真的做不到。
一旦孩子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想著一直依賴別人,成長自然不會一帆風順。
有些事情需要他們自己去體驗,感受實現自己的快樂。
很多父母都會喊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其實這樣的口號是非常糟糕的。
因為一旦你們產生了這樣的思想,付出這樣的行為,那麼在孩子的心裡就會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意識,這時他們就喪失了愛的能力。
其實真正好的關係模式是,父母自愛,同時愛孩子,教會孩子自愛並且愛別人。
所謂的父母自愛就是,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生活的全部,這一點在母親方面表現得非常嚴重。
通常隨著孩子的降生,母親就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隨之而來的就是辭職和忽略丈夫。
當一個職場女性為了孩子變成一個家庭主婦,所有的一切開始依附孩子和丈夫,那將來孩子看到的是一個處於弱勢的母親。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身為母親應該有一份自己的工作,為孩子樹立一種獨立自愛的女性形象。
母親作為孩子第一個信任的人,教孩子去愛父親是讓他學會愛別人的第一步。
很多孩子因為長期和母親一起,就會產生一種「媽媽只屬於我一個人」的錯覺。
這時當爸爸突然分享媽媽的愛時,就會產生一種敵意心理。此時媽媽不應該順著孩子的心意,而是應該教他去愛爸爸。
並告訴他:「爸爸愛你,媽媽愛你,但是爸爸也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我們也愛自己。」
其實這就是在慢慢告訴他,愛是相互的,要學會去接受別人,學會去愛別人。
在愛情裡,一段關係的破碎,可能會導致一個成年人一蹶不振,更何況是一個孩子。
父母一旦和孩子建立起關係,就要儘量保持這段關係的穩定,否則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信任感。
最常見的問題孩子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留守兒童,一種是離異家庭的孩子。
對於留守兒童,最常見到父母的時間,就是在過年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會因為愧疚而給予孩子過多的愛。
父母與孩子之間本來就有一種說不清的魔力,時間雖短,但是卻會建立非常深厚的關係,但是很快父母又要離開打工去了。
這會使得剛剛在孩子心中建立的關係破裂,因為他們會覺得原來父母並不是最愛我,儘管你是為了給他更好的生活,但是他還不懂。
還有就是離異家庭的孩子,因為離婚所以他不得不切斷,與父母其中一方的關係。
而且這種關係的切斷通常還會有不好的外力加持,得到孩子的一方通常會因為自己的怨恨而詆毀另一方。
甚至會告訴孩子,你的父親或者你的母親是壞人,她並不愛你,然後列出所有曾經她對孩子的不好,讓孩子從小心中就有了恨。
其實哪個孩子不愛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只是他們被逼著去恨對方,因為一直被灌輸這樣的思想。
最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方法就是,大人們之間放下偏見,讓孩子看見儘管離婚卻和睦相處的父母,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
愛、自由、關係平衡、關係穩定這四個因素,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關鍵。
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必須教會孩子獨立,也學會自愛,因為你不可能一直保護他,他也不可能一直依賴你。
很多母親都會出現一種現象:懷孕時,孩子寄生在媽媽的肚子裡;出生後,媽媽寄生在孩子的人生裡。
父母也該有自己的生活,孩子總有一天要學會自己去面對社會,所以要學會給予孩子適度的愛、必要的自由、有效的陪伴和堅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