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購物的興起,大家在購物上更方便了,很多南方的水果也被大量賣到北方,比如說砂糖橘到了北方價格大漲,一斤賣出了6元左右,不過在產區卻便宜了一半。
伴隨著生活品質的增加,大家的飲食質量也在提升,很多人飯前都會吃上水果,一方面滿足食慾,一方面也能壓壓肚子,從而減少主食的攝入量。如今市場上的水果品種五花八門,很多都是南方司空見慣,到了北方卻很少吃到的,比如說牛奶棗就是其中之一。
大魚大肉吃得多了,很多人就想吃上清爽可口的果實,從而很好的解膩。而冬天上市的牛奶棗就是其中之一。其實這種水果原本並不叫這個名字,它名叫「印度棗」或「臺灣青棗」,吃起來十分甘甜清爽,和冰糖雪梨一樣,吃起來汁水比較足,肉質也十分細膩,它也有著蘋果一般的質感。
很多人認為棗子是在溫帶地區生長的,其實並不然,印度棗更喜歡在亞熱帶、熱帶地區生長,對水分、溫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光照足量的環境下果實才能長得更大一些,如同小蘋果一樣,個頭飽滿,讓人看了就有食慾感。因青棗是在毛葉棗的基礎上改良出來的,印度分布的棗子種類比較多,培育新品種更容易一些,因此才稱呼它為印度棗。
不過在臺灣地區所產的棗子,其品質更好,果皮更為光滑,個頭大而薄脆,汁水多,因此在市場上也打出了名號,相比印度棗沒有什麼澀味,生長速度比較快,產量更高,味道甘甜,其果形也十分優美,果大核小,肉質甜脆,在市場上深受喜歡,從90年代就在兩廣、福建、雲南等地大範圍的栽種。
在過去多年裡,牛奶棗一直是在南方市場販賣,它的畝產比較高,達到了3000-4000公斤,因此賣到市場中價格並不貴,一斤也就3-4元,很多南方人都已經吃膩了,反而對其表現很一般,並不會過多的購買。儘管牛奶棗有「維生素丸」的稱號,其維C含量超過蘋果二十倍、水梨九倍、西瓜五倍,但每年冬季南方市場上市的水果較多,柚子、柑橘都是替代性品種。
對果農來說,最怕果實賣不出去,而客商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這幾年裡也利用電商方式,將牛奶棗賣到了北方地區,因它的果實有淡淡的牛奶清香味,它也就有了「牛奶棗」的稱號。筆者去年才知道有「牛奶棗」這號水果,聽了它的名字後,也就有了品嘗的打算。看到樣子吃到之後才知道牛奶棗就是青棗。
不過在北方,牛奶棗可不便宜,一斤賣出了12元,儘管價格上比較昂貴,但因它的名字獨特,再加上個頭比北方紅棗要大上很多,且果形優美,很多人都會購買品嘗。
儘管南方人吃夠了,不過北方人吃上這種美味可口的果實,依舊願意為其買單。不得不說客商的策略太成功了,只是換了個名字棗子價格就大漲,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