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投入兩萬億,為何依舊留不住中國科研盤子裡的人員?

2020-12-16 九個頭條

前段時間,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多名科研人員辭職這一話題在網上引起了極大的輿論風波,截至目前為止,針對該事件的具體情況國家調查組還在進行調查當中,具體的情況暫未通報。

針對這一突發大型事件,官方給出的結論是由於院內改革引起爭議,但是僅僅只是院內的改革能夠讓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嗎?這難免過於牽強,網絡上爭議更多的是有關科研人員的待遇問題,也有很多網友表示很有可能是因為待遇問題導致辭職的現狀,應該提高科研人員待遇,作為科研人員不應該因為低工資待遇為生計發愁而無心投入到科研研究工作當中去。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是國家在科研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夠才導致科研人員集體離職嗎?其實國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可能比大多數人現象的多得多。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僅2018年一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9518.2億元,比上年增加1134.6億元,增長13.5%;財政科學技術支出與當年國家財政支出之比為4.31%,比上年提高0.18個百分點。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達到了19677.9億元。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也上升到了2.19%。

將數據通俗化來說,中國2018年在研發經費上就已經投入了接近兩萬億,這個數據是十分驚人的。而中國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科研的發展,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投入逐漸趕上了發達國家,並且中國一直邁著實現科學強國的目標前行著。

那麼為何網上還會出現,科研人員因為待遇問題而離職的輿論呢?總體而言,整個科研盤子的資金投入是很大的,這個盤子在整體的分配上面是出現了問題的。

分配出現問題最明顯的就表現在一些科研人員會因為其他企業甚至國家開出超過十倍的薪酬而選擇離開中科院的案例。據一個博士導師自述,能做科研人員的基本都是28、29歲的博士研究生,家裡的壓力以及外界的壓力都在這群年輕人搖擺不定,在企業工作的工資基本都是在研究院裡工資的十倍,這是什麼概念?做科研人員可能年薪10萬,但是外面企業開的條件可能就是年薪百萬。何去何從,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明國家在對於科研的投入並不低,在達到一年兩萬億投入的前提下,為何科研人員還會面對薪酬這樣的問題?這必定是整個中科院在分配機制上出現了極大的問題。

正常的人員流動和集體離職事件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集體離職正是反映了事件的嚴重性,對於此次事件的發展後續應該還是會受到極大的關注,這畢竟是整個科研行業的問題,真的值得反思一下!

相關焦點

  • 前有顏寧,後有徐晨陽,為何都跑去國外了?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
    然而,現如今的中國,各方面的實力比起從前已經超出數百倍,在如今的世界上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很多留學生並不能深刻體會中國目前的處境,在國外深造只是屬於他們人生規劃的其中一個部分而已,所以很多留學生會因為個人利益而留在國外。
  • 中國科研經費投入全球第二,為何產業化率僅有5%?
    我們來看一下全球和中國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它分為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其中,基礎研究佔整個科研經費的10%到20%之間,剩下80%以上的科研經費都要投入到實踐,也就是實際應用方面,做出產品造福人類。那什麼是科學家?
  • 難道全國第一也留不住人才?
    從生源質量來講,清華大學招收的除了狀元外,都是有一技之長的學霸型考生;從科研投入來講,清華大學2019年科研經費高達155億元,是全國高校之最;從學科建設來講,清華大學擁有21近幾年,清華大學因為大量本科生出國深造後,留在國外發展,飽受網絡詬病。但其實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跑,這是自然規律,美國有更好的科研環境、薪資待遇,不止我國,世界各國的頂級人才基本都流向了美國。
  • 中國科研投入強度地哪個省最捨得砸錢
    比如2016年,中國的R&D經費投入強度為2.11%,世界前列的以色列是4.25%,韓國是4.23%,日本是3.49%。這兩天,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共投入R&D經費17606.1億,增長12.3%,與GDP之比為2.13%,比上一年提高了0.02個百分點。
  • 中國科研環境狀況調查評估:讓科研人員專心做研究
    同時,大部分科研人員在工作上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從科研人員對過去兩年裡本單位科研人員流動的側面觀察情況來看,超過八成的科研人員沒有感覺到其他科研人員的頻繁流出,對在本單位的職業發展空間表示滿意。僅有不到15%的科研人員對在本單位的職業發展空間「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希望有其他更好的發展機會。
  • 清華大學副校長嘆息,我們收的頂尖學生留學海外,為何國內留不住
    清華大學才得以輝煌和壯大發展,成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近些年來,很多人都說,「國家培養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大多都跑到海外去了,尤其是美國,而且還很少回國發展」。早在兩年前,施一公就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只以教授身份任職於清華大學,全力投入西湖大學的建設和科研中。這一消息在當時也是引起了不小的關注。施一公曾在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留學深造,期間發表的多篇論文得到了美國生物界的一致認可。
  • 繼北大許晨陽後,又一位數學天才留在美國,我們為何留不住他們?
    後來,張鉞憑著優異的成績去美國攻讀博士,而且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博士畢業了,博士畢業後,留在美國,據說年薪是6位數的美金。然而,遺憾的是,這些數學頂尖人才大都選擇留在美國。很多網友感慨:為何清華北大的人才都流向美國了?北大清華歷年來獲得的國家撥款那麼多,難道作為我國的頂尖學府卻為其他的國家培養人才嗎?
  • 科研人員必貼春聯
    快過年了,大家都開始忙著準備春聯了,小編搜集了一些適合碩博士、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員的春聯,送給還在為科研忙碌的你。 如果覺得喜歡,可以貼在實驗室或寢室,也可以分享一下,權當討個好彩頭,我們願成為你的科研錦鯉,祝新的一年,多發paper,少掉頭髮、申基金、評職稱兩開花!
  • 因為科研竊取,中山大學交換訪問的留美博士生面臨十年有期徒刑
    美國海關在鄭灶松的行李箱裡發現用厚厚的襪子包裹著的21個小玻璃瓶,後經查實,這21個棕色玻璃瓶裡是裝著癌細胞的棕色液體。當面對在海關人員詢問時,他再三否認有攜帶任何生物製劑或實驗材料,後來海關人員搜查出玻璃瓶後,又謊稱是幫朋友攜帶的實驗樣品,然而經過美國海關調查,這21瓶裝有癌細胞的棕色液體是該名博士研究生偷偷從他在美國交換訪問學習期間的貝斯以色列醫院實驗室帶出來的,貝斯以色列醫院實驗室負責人表示並不知情,鄭灶松最後承認自己偷偷攜帶樣品主要是計劃把這些樣本送到中山紀念醫院的實驗室進一步研究,然後以自己的名義在中國發表研究結果的論文
  • 都說工廠薪資高,為何留不住年輕人,打工妹曬出工資,揭露原因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為何有些工廠的薪資開的很高,卻依舊留不住人,工廠員工普遍幹幾個月就跳槽去新的工廠。大部分70、80後對工作的忠誠度可謂無人能敵,可能選擇在一家公司或者工廠工作,便能一直做個十幾年、幾十年。90後如今也成為了勞動市場的主力,但天馬行空的年輕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更加隨性。
  • 製造業人才為何找不到、招不來、留不住?
    配套留人。一些傳統製造業企業的薪資相對較低,就努力把教育、醫療等生活配套做好,通過減輕員工後顧之憂來留人。「我們辦了幼兒園、小學,還有職業學校,讓更多人願意紮根下來,也能源源不斷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術人才。」山東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光磊說。
  • 讓科研人員走出「不務」科研的怪圈
    剛剛公布的《人才規劃綱要》赫然提出:「實施有利於科技人員潛心研究和創新的政策。」其最大亮點就是提出了「以用為本」的理念。  「"用"是打通人才引進與人才效能發揮的關鍵環節,也是持續優化人才開發與管理機制的重要突破口。」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彭劍鋒如是評價。在科技領域,如何用好人才,人盡其用?如何走出科研人員不夠用、不適用、不被用的怪圈?
  • 孫興民:振興韓國經濟「兩萬億」
    原標題:孫興民:振興韓國經濟「兩萬億」   現效力英超熱刺的韓國球星孫興民又成了熱門人物,剛剛奪得「普斯卡什獎」,實現了亞洲球員在世界足壇的新突破,而更大的轟動還在後面
  • 為何留學生都不願回國了?主要是有這兩個原因
    但我們在譴責的同時,好好想一下,我們為何留不住這些人才?包括北大清華畢業生也紛紛投入了外國的懷抱。我們就不能先檢討一下自己,為何這些優秀人才都要出國?我們不應該先去嘲諷,而是應該反思,我們的人才到底是怎麼了?
  • 30萬人赴美留學,很多一去不歸,為何我國留不住人才?
    最近,關於高科技人才「棄國赴美」的消息經常出現,據美國方面的統計2011年-2013年,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之後,留在美國的比例佔到了83%,而此前2006年到2008年更是高達90% 。雖然近年來我國通過各種途徑吸引留學生歸國為祖國做貢獻成效顯著,但是依舊有不少留學生選擇了留在美國。
  • 中國科研人員用中文發表論文是責任也是義務
    圖片來自網絡由於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科研投入不斷加大,我國科研產出的國際影響也不斷提高。在國家不斷加大科研投入的情況下,關鍵要看我們的科研群體能否克服心理自卑、避免盲目自大、崇尚學術自尊,建立學術文化自信其中之一就是要用中文發表論文,是科研人員的責任,也是義務。中國人不以用中文為榮,何談民族復興?
  • 山東威海,全國宜居城市中的代表,卻為何留不住年輕人呢
    並且有關於它的榮譽稱號也實在太多,就好比聯合國人居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等。 將威海稱為全國宜居城市中的代表,則一點都不為過,但現如今這座城市的處境卻十分的「尷尬」,你知道是為何嗎?
  • 留不住教師,也留不住學生。
    近幾年,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城鎮化建設,很多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家長們想方設法的把學生留在城裡上學。其次,一些偏遠學校,由於教師匱乏,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教師出去學習交流機會很少,教育理念陳舊,教學效果差。
  • 科技部:提高科研人員基本工資水平,保障科研人員的合理待遇
    ,合理確定科研人員收入水平,有效引導預期,提高科研人員基本工資水平,保障科研人員的合理待遇。近日,有網民通過中國政府網「我向總理說句話」欄目留言稱,「我是國家科研領域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目前,我國在科技領域面臨不少「卡脖子」問題,需要進一步科技創新。作為科研國家隊的一名成員,我非常熱愛科研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得不拿出大部分時間來幹一些與科研無關的雜事,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爭取科研項目、找經費、應對各種考核、報銷等。在這種工作狀態下,科技成果的產出率很低。
  • 農村義務教育怪象:新桌椅配新樓,卻留不住當地學生,這是為何?
    農村義務教育怪象:新桌椅配新樓,卻留不住當地學生,這是為何?偏遠地區因為經濟發展遲滯,歷來都是國家最頭疼的問題。可是,令人感覺非常奇怪的是,投資了高價錢建成的學校有的地方居然只有三兩個孩子在讀書,萬萬沒想到,偏遠山區的小學義務教育居然會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這是為何?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騰飛,不止是城市,農村生活水平條件也是日益提高,當人們生活好了之後便會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愈發重視,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走出農村」也是許多家長最盼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