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多名科研人員辭職這一話題在網上引起了極大的輿論風波,截至目前為止,針對該事件的具體情況國家調查組還在進行調查當中,具體的情況暫未通報。
針對這一突發大型事件,官方給出的結論是由於院內改革引起爭議,但是僅僅只是院內的改革能夠讓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嗎?這難免過於牽強,網絡上爭議更多的是有關科研人員的待遇問題,也有很多網友表示很有可能是因為待遇問題導致辭職的現狀,應該提高科研人員待遇,作為科研人員不應該因為低工資待遇為生計發愁而無心投入到科研研究工作當中去。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是國家在科研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夠才導致科研人員集體離職嗎?其實國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可能比大多數人現象的多得多。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僅2018年一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9518.2億元,比上年增加1134.6億元,增長13.5%;財政科學技術支出與當年國家財政支出之比為4.31%,比上年提高0.18個百分點。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達到了19677.9億元。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也上升到了2.19%。
將數據通俗化來說,中國2018年在研發經費上就已經投入了接近兩萬億,這個數據是十分驚人的。而中國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科研的發展,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投入逐漸趕上了發達國家,並且中國一直邁著實現科學強國的目標前行著。
那麼為何網上還會出現,科研人員因為待遇問題而離職的輿論呢?總體而言,整個科研盤子的資金投入是很大的,這個盤子在整體的分配上面是出現了問題的。
分配出現問題最明顯的就表現在一些科研人員會因為其他企業甚至國家開出超過十倍的薪酬而選擇離開中科院的案例。據一個博士導師自述,能做科研人員的基本都是28、29歲的博士研究生,家裡的壓力以及外界的壓力都在這群年輕人搖擺不定,在企業工作的工資基本都是在研究院裡工資的十倍,這是什麼概念?做科研人員可能年薪10萬,但是外面企業開的條件可能就是年薪百萬。何去何從,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明國家在對於科研的投入並不低,在達到一年兩萬億投入的前提下,為何科研人員還會面對薪酬這樣的問題?這必定是整個中科院在分配機制上出現了極大的問題。
正常的人員流動和集體離職事件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集體離職正是反映了事件的嚴重性,對於此次事件的發展後續應該還是會受到極大的關注,這畢竟是整個科研行業的問題,真的值得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