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劇《坡道上的家》原著作者角田光代做客上海書展,與青年作家張怡微對談女性題材寫作——育兒壓力、友誼困境,孤獨背後是交流不易
今年,日劇《坡道上的家》因為切中了日本社會「女主內男主外」家庭結構所造成的「喪偶式育兒」癥結,引發巨大關注,在國內影評網站上更是獲得9.1的高分。
因為難以承受獨自育兒的巨大壓力,一位日本年輕媽媽蓄意將可愛的小女兒溺斃,《坡道上的家》所展現的故事來自真實事件,令人心驚。今年,日本一項社會調查顯示,日本26歲女性當選「最孤獨」的人——單身的,要面對夥伴相繼嫁人的「落單」感;結婚的,往往要獨自承擔育兒壓力。
日前,日劇《坡道上的家》原著小說作者角田光代來到上海書展,與青年作家、學者張怡微就當代日本女性的生存困境進行對談。角田光代說,當初寫這篇小說的初衷是展現交流的不易,而這正是當代女性困境背後的動因。除了《坡道上的家》之外,角田光代還創作了《第八日的蟬》《空中庭園》《紙之月》《我是紗有美》《對岸的她》等一系列展現日本女性生存境遇的作品。
談育兒困境
這不是一個個體的問題,也不是家庭的問題,這其實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張怡微:角田老師寫作《坡道上的家》是什麼緣起?
角田光代:電視劇的改編其實做了很多自己的創造,整個感覺可能跟小說原來的感覺不太一樣。當初我想寫這個並不是說要為女性發聲,而是想寫交流的不易——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說者和聽者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效果,語言的不同又會引起人際關係的變化,創作這部小說其實是想講這一點。
我覺得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問題,比起要傳達自己想說什麼,首先要想像對方是怎麼樣的心理,比如說,如果是比我年紀大的,我會想這個人是怎麼樣思考的,他的想法是什麼;比我年紀小的人,他們又是怎麼樣來考慮問題的。不是把自己放在最前面,而是一直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慮問題,這樣可能溝通會比較順暢一些。
我寫作的時候在想,什麼樣的一個場景可以體現出母親育兒的艱辛,這些年輕的媽媽真的是處於困境,自己的生活是非常難的,當時腦中浮現出的,正是一位母親推著嬰兒車走上坡道的這幅畫面。
我已經結婚了,但沒有孩子。我一次也沒有想過要生小孩,身邊很多朋友當了媽媽,她們會經常說「帶孩子是很累的一件事情」。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人自然地想要生小孩。「育兒」不是一個個體的問題,也不是家庭的問題,這其實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這個社會怎樣讓人活得更像自己,怎樣讓她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女性想要一個孩子,我們整個社會怎麼來幫她達成願望,這是全社會必須共同來努力的一件事情。
談女性友誼
女性之間的友情比較難以維持,但走散的朋友還可以重新攜手找回來
張怡微:您的小說《對岸的她》同樣也被影視化了,小說講的是一對女孩子結伴的友誼。您的小說《沉睡在森林裡的魚》則寫到主婦的友誼,全職媽媽們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生活,這當中也很複雜,有欲望、嫉妒,甚至會引發殺機。想問老師是怎麼看待女性的友誼?
角田光代:就我自己個人的體驗來說,相比男生,女孩子間的友情比較難維持。倒不是說女生勾心鬥角,是因為確實環境的改變會帶來關係的改變。
在學生時代,幾個女學生高中的時候聊得非常好,但是一旦畢業或者步入社會,有的人在職場工作變成女強人,有的人就步入家庭變成賢妻良母帶孩子,要操持家務,自然而然她們生活作息就不一樣了,喝個咖啡什麼的,時間完全不對,一邊要去工作,另一邊要去帶孩子,要怎麼見面呢?這是一個非常困擾的現實問題。有一些母親想要找一些有孩子的母親聊一聊「熊孩子」怎麼那麼難帶的問題;事業女性就會想聊一聊整個社會環境和工作情況。話題完全不一樣,自然而然就越走越遠。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又會發生改變,我到了50歲發現可以找回以前學生時代的朋友了。因為大家的孩子都帶完了,擁有了自己的時間,又可以重新找回以前的友情。走散,不是一個持續的狀態,也不是說我們曾經在生活上沒有交集了就失去了彼此,走入人生下一個階段還是有相重合的時候,重新攜手找回女性朋友的階段。(文匯報記者 張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