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寒暑假網上就會有很多關於輔導孩子作業的視頻流出,結局往往是父母捶胸頓足、仰天長嘯你才是爸爸啊!而孩子常常是一臉生無可戀作業太多,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
不知道你們遇到過沒有孩子在準備寫作業時就開始「作妖」,各種提條件,問寫完能否看會兒電視、能否玩會兒手機或者是出去樓下玩一會兒等一堆亂七八糟的要求。面對孩子提的條件我們是該欣然答應呢還是果斷拒絕?如果拒絕孩子會如何發展?
以前鄰居家小孩天天晚上準備睡覺時都會被打一頓才能去睡覺,有一天我實在受不了這每晚必來的哭聲後,終於鼓起勇氣去敲響了鄰居家的門。能不能不要每晚在我準備睡覺的時候就開始就開始打孩子,鄰居連忙跟我道歉並說出了其中緣由。
原來是孩子每天一回家就問寫完作業能不能看電視,可作業哪有寫完的啊。我就告訴她作業不可能寫完,所以電視也別想了,結果孩子每天的作業都會拖到睡覺的點才能寫完,並且還會在我以為她睡著了以後偷偷摸摸地躲在客廳門後面跟著我看電視。我一臉震驚地聽完之後想起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提到過的:「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非時間管理問題。」拖延一詞百度詞條是這樣解釋的「指在開始或完成一項外顯或內隱的活動時實施有目的的推遲。拖延使目標任務在最後期限內無法完成,或者目標任務在最後期限內才剛剛啟動」。
然後我給她出了一個主意告訴她明天告訴孩子回家趕緊寫作業,根據寫完作業的時間來決定看多久的電視,直到她的睡覺時間,作業如果不過關就重寫,那浪費的就是她看電視的時間。鄰居將信將疑地說試試。
接下來的幾周都沒在睡覺前聽到孩子的哭聲了,為此鄰居特意敲門送水果以示感謝,並告訴我說自從用了這個方法孩子每天放學一到家就自覺地把作業拿出來寫,還會自己先檢查一遍再給我看,字也寫得比以前整齊,老師都在誇說孩子最近的作業比以前認真,也不在睡覺後在偷偷摸摸地爬起來躲在門後面看電視了。
其實別看這簡簡單單地一個小方法,其實裡面蘊含了很多大道理,包括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甚至還有心理學知識,幾句話根本說不清楚,想了解更多的話關注我,我告訴你!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曾說,拖延症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我以前特別怕數學,每次寫作業我都會把數學作業留到最後寫,然後寫數學作業的時候各種找藉口說我要上廁所,我想喝水或是筆太禿了不好用要先削筆等等亂七八糟的理由,時間一長媽媽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她用的方法就是傳統的棍棒教育,導致的短期後果就是我一寫數學作業就犯怵,長期後果就是初高中的時候數學老是拖後腿,媽媽也著急說給我報個補習班學數學我連忙擺手不要不要,還沒開始我已經想像到了老師在講課而我在打瞌睡的樣子。上了大學有一次媽媽給我發了一個連結說要是以前早知道這些方法或許我就能少挨幾次打,最重要的是數學成績也不會這麼差。是啊,媽媽當時要是多知道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可能我就是另一番模樣了。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問題,那麼現在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尚且為時不晚,動動小手點讚轉發並評論,你就能得到一整套和孩子相處的訣竅。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可以說,拖延症。不僅僅是孩子,也是現代人都會面臨的問題。為什麼成年人也會面臨這個問題因為習慣養成啊。如果在孩童時代父母能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那麼這個數據就能少之又少了。
孩子不愛學習父母也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這時你就得轉變思想換一個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讓他重新愛上學習。評論區留言我給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