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即可完成的事情,卻總是拖著不辦;明明一個小時可以寫完的作業,總要拖到兩個小時以上……不少家長發現,生活和學習的節奏越來越快,但拖延症卻在孩子們中間日趨蔓延。更為嚴重的是,如果父母不管不問,兒時的拖延症甚至會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壞習慣。
不少家長想當然地以為,拖延症只是隸屬「壞習慣」範疇,但諸多研究表明它也有可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符欣說,在大腦功能分區中,與計劃、控制、注意力和執行有關的腦區,是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當這部分區域功能受損或不活躍的時候,大腦排除雜擾事物的能力就會降低,注意力也會嚴重受到影響,做事效率會顯著降低。如果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注意力以及反應能力比同齡人遜色,一個最直接的後果便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仿佛「慢半拍」。
如果孩子在運動協調能力、注意力和反應能力方面,明顯比同齡人遜色,那麼父母應該讓孩子多參加諸如跳繩、打球、下圍棋或者遊泳等運動,刺激孩子神經末梢和協調功能的發育。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不應該給孩子下達過多的學習任務,而是應該鼓勵孩子多運動,同時可在睡前對孩子進行全身按摩。
總是拖拉的孩子,通常不快樂。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個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些父母總是不斷地在「督促」和「強制」孩子完成既定目標,很少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很無助,只能將拖沓作為無意識隱性對抗語言,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我鬥不過你,但是可以拖」,並由此強化了自己的拖拉行為。
想讓孩子不把「拖沓」當武器,最為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責任心。孩子的自我意識,在於尊重孩子和給孩子選擇權。孩子的責任感,表現在他能主動、有效地完成與他有關的事情。這種責任感的培養,不應該到了小學階段寫作業的時候才開始強調,而是應該從孩子更小的時候開始。責任感的培養,並不是不斷地給孩子下達指令或者提要求,首先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並讓他們學會自己選擇。對待孩子的事情,父母正確的行為態度應該是「你的事情要你自己完成,你有很多選擇,但每一種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你必須自己承擔」。如果在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上,你一直喋喋不休,孩子往往會把「拖延做事」作為手中的武器來與你進行軟對抗。反過來,如果你從一年級的時候開始,便把寫作業的事情交給孩子,孩子慢慢地便學會自己去掌控時間。
有的時候,孩子拖拉只是單純行為層面的。但是,在拖沓的行為背後,其客觀的原因往往缺乏時間觀念,缺少計劃性和做事沒有條理,又或者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注意力沒法集中。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他就意識不到用兩小時的時間做完原本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作業,是一種不當行為或者會帶來某種損失。當孩子沒有計劃性或者做事沒條理,不能很好把握事情的重點和節奏,那麼勢必效率會大大降低。此外,如果孩子寫作業時,環境嘈雜,總是面對這樣那樣的誘惑,自然難以專注於完成作業這個既定目標。
面對孩子的拖拉行為,父母一定要明確一定的界限,讓孩子意識到,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一旦孩子出現越界行為,必須要給予合理的懲戒,以提高孩子的行為自律性。以培養「準時」為例,可以給孩子一個現實的時間限制,把守時的任務交給他們自己:「離上學還有10分鐘」、「準備好書包,5分鐘後出門」等等。這種簡短陳述的目的是要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也認為他們會準時。始終用這種正面的預期方式,才可望當孩子覺得倉促時,他們會自己抓緊時間。如果孩子寫作業磨蹭,那麼不斷地嚷嚷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自己不急,讓孩子急。如果孩子沒有完成作業,老師肯定會問他原因。當孩子得到教育後,就會認識到磨蹭帶來的害處,第二天就會加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