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全國多數地方的孩子,還宅在家裡,不過也有個別地方的孩子,已經開始複課了。而這第一批開學的孩子們,也是過得不太順利。這兩天網上就流傳一段小視頻,一個小朋友到了學校,因為放假放了太久,找不到自己教室了。
有學校的老師問他:「你上幾年級?」
孩子帶著哭腔回答:」我很久以前上一年級……」
除了找不到教室,補不完寒假作業也讓不少臨開學的孩子急得夠嗆。好多孩子假期一直在偷懶,結果現在臨到開學,知道老師要檢查,只能加班加點地趕工。
孩子拖延症不是病,但拖延起來要人命。只有找到孩子拖延背後的真正原因,運用正確的方法修正,我們才能幫孩子戰勝它。具體如何做,我們一起來學習。
01.用對「後果教育法」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提出「自然後果法」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錯,造成不良的後果,就讓他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從中接受教訓。 這種教育法如今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如果沒用對,只能收效甚微。面對不合理的懲罰,孩子很可能委屈而心生怨恨。所以我們不但要用,更要用好「後果教育法」。
02.拒絕做完美主義家長
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或者給孩子過高的期待,告訴孩子犯錯也是一種成長,鼓勵孩子戰勝恐懼心理。任何事情多嘗試才能成功。先完成再完美。
03.運用沙漏或者計時器,設定截止時間,讓孩子明確目標
一開始就知道截止時間,孩子才能有明確的時間觀念。有一定的緊迫感孩子才能朝著目標努力。
04.運用時間管理優先矩陣圖理論
孩子經常會因為沒有條理,導致事事做,而又都沒能按時完成。這時候,家長如果教孩子形成自己的時間管理的優先矩陣,就能事半功倍。先和孩子一起梳理一天要做的事情,按事情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分成以下 ABCD四類。
只有按照科學的先後順序,孩子做事才能高效,不拖延。
05.五秒鐘法則
一個叫梅爾.羅賓斯的美國家庭婦女想到了一個神奇的辦法來克服拖延症。有一天,她看電視廣告:「一隻火箭發射倒計時:5、4、3、2、1,發射!」火箭點火,一飛沖天。於是她靈機一動,每當她想拖延時,她就在心理倒數:5、4、3、2、1,發射!當最後一個數字開始時,她立即開始行動。她用這個方法不僅幫她克服了拖延症,還登上了TED演講,最終成為人生贏家。
孩子每次想拖延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用「5秒鐘法則」。屏蔽當下想偷懶的感受,「逼著」孩子必須行動起來。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達到理想的完美狀態:做事果斷,執行力強。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面對孩子的拖延症,比起指責、抱怨、放棄,找出問題的根源,對症下藥,才能真正幫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