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顆種子,6萬根每根長達7.5米左右的透明亞克力杆隨風擺動。
上海世博會英國館&透明亞克力杆近景來源:Daniele Mattioli
站在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前,你會不會也在驚喜中透著困惑,它的設計者是誰?它是建築麼?它想表達些什麼?
它的設計師在24歲就成立個人工作室,被《泰晤士報》譽為「英國當代最具創意的奇才」,36歲獲得具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菲利普親王設計獎」。
他就是具有當代達文西之稱的託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託馬斯·赫斯維克英國建築與工業設計師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復星藝術中心建築設計師
在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方案競選中,他以「種子聖殿」設計理念,擊敗包括建築界女魔頭扎哈·哈迪德在內的其他五家建築事務所,獲得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資格,這也讓他的名字傳遍全球。
「種子聖殿」不僅展現了當代建築對傳統造型的瓦解,也展現了赫斯維克藉由建築形態將觀念、感知落實到建築上的真實體驗。
最終,「種子聖殿」成為世博會最受歡迎的十大場館之一,在世博會期間,共接待750萬人。
英國館內景,透明亞克力杆中的種子 | 來源:Daniele Mattioli
託馬斯自此開始了與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不解之緣。隨後他開始了「外立面會跳舞」的復星藝術中心的設計和蘇州河畔「千樹」項目的構思,都成為了上海的地標性建築。
「外立面會跳舞」的復星藝術中心
正值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之際,設計之都主辦方邀請到託馬斯·赫斯維克,聽他講述與建築、與上海有關的故事。
在他看來,對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是他本人和他所創辦的工作室的轉折點,也讓他開始思考建築與城市的融合,而這正是當代建築所缺少的。
託馬斯設計的陀螺椅來源:Pinterest
以下是託馬斯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託馬斯·赫斯維克,我非常高興能「幾乎」和你們在一起,或者說,我非常沮喪不能夠真的和你們坐在一起,坐在你們漂亮的會場,並與我們的「千樹」項目——一座令人驚嘆的沿河建築,只相距幾英裡的距離。
我很高興能夠與你們交流,因為我感到(自己)與上海歷史的過去十年緣分頗深。
令人驚嘆的是,上海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的設計之都,至今已有十年了。
我很榮幸能參與其中。而且,距我們為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獻力設計已有十年了。
上海世博會英國館草稿
工作室裡的朋友則說,「不,是你不理解。中國的觀念在2010年就會超過(英國)。」
這說得多對啊。現在我很自豪能慶祝這個十周年的紀念日。
我真心覺得那也是我們工作室的轉折點。我真的感覺到來自上海和中國的友誼之手,這給了我極大的鼓勵。
我知道上海在發展成為經濟和創新中心。一直以來,它在不斷創新,在委託(創新的項目),擁有一種歐洲沒有的自信。
世界也確實地感覺到,現在的中國已經被視為應對氣候危機的領導者。
在我們開始英國館項目和世博會之前,關於中國的敘事似乎是中國是氣候問題的主要製造者,但我認為人們逐漸而深切地意識到,通過創新的思考,而不是對已有想法的實踐,中國可能是問題的主要解決者。
我們的研究結果也告訴我們,中國人與自然有著異常密切的聯繫。
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們很榮幸獲得世博會國家館中的金獎,有750萬人走進我們的展館,因為他們想看看「種子聖殿」的結構。
這對我來說很有趣,因為後來我們了解到,中國人們去理解和體會它的方式,這讓我感到中國比英國更加了解我們的想法。
我們也得到了英國文化協會的大力協助以創造出這座建築。我真的很感謝他們,他們是英國傑出的文化大使。
英國館也促成了許多其他的項目。在離你們不遠的外灘上,佔地45萬平方米的外灘金融中心,使我們有機會去探索如何尋找一個想法,既具有前瞻性,也致意中國的驚人歷史和豐富文化。
而我的興趣是步步前行地探索中國豐富的傳統材質、紋理和工匠精神。這就是我們有機會在不同的項目中做的事情。
十年前的世博會,還促成了我們的「千樹」項目,這是一個32萬平方米的項目,其中還包括歷史建築。
蘇州河畔「千樹」項目Design & Source:Heatherwick Studio
我感到從中成長並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因為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自然與城市的融合是當代建築一直缺少的東西,而中國給了我們機會,去真正解決這種問題。
「千樹」項目前一半現已完成,它也影響了我們在新加坡和日本正在進行的項目,並引發了我們對「情感」的認真思考。
我們感覺到很多正在進行的城市建設,甚至包括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忘記了人們感受的重要性。
他們遵循功能需求,創造了避雨的地方,承納辦公桌和計算機的地方,讓人們睡覺的地方、學習的地方卻常常做成了感受貧瘠的地方。
我們經歷了新冠疫情,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點,即設計環境的人性化比以往更加重要。
在我看來,融合自然一直是營造場所中至關重要的一點,以給人們建造出帶來精神撫慰的空間。
然後,我們有幸得到機會,在我們的設計工作中,進一步推動這方面的發展。例如,在世博會結束後,我們受谷歌委託,與一家名為BIG的公司合作,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山景城設計了它們的總體規劃和總部項目。
而且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使工作場所更加自然,並尋找一種策略,去創造場所,讓人們聚在一起的動力超過以往的空間。
這是疫情導致封鎖的生活中所缺少的,即你可以因為封鎖在家工作,但是這裡缺少的要素是人們在一起工作時奇妙的化學反應。
在建造新建築物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嘗試思考如何融合「愛」。這聽起來有點多愁善感,但是到底如何建立與人們產生真正聯繫的場所?
毋庸置疑,可持續發展性與完成項目中的能量使用有關,以及創建它所需要的耗材和內含碳量。
新加坡伊甸園公寓 Design & Source:Heatherwick Studio
但是,除非有人真心喜愛這個地方,否則它就不會延續下去,更無從談起「可持續」。因此,這是一個有趣的雜耍和平衡的遊戲,是我們尤其喜歡做的事情。
在「千樹」項目中,我們就得到這樣一個機會。在南非,我們也一直致力於另一個項目。
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學習如何不拆掉建築,而是給現有的結構注入新的生命,讓現代性和創新性能夠存在其中,以致敬使用者和所在地的文化。
而且我認為,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比以往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所有的地方都需要與情感發生聯繫,並以某種方式體現文化性。
思考對人們真正重要的事情,並將城市視為具備歡樂的東西,而不只是機械的東西。
數位技術,意味著人們在一起已經不是必選項,但當你和別人相聚時,就意味著你們選擇在一起。這種「在一起」時的質量就非常重要。
我認為這適用於所有方面,甚至包括醫療保健,如我們剛剛完成的一個地處英格蘭北部的醫療建築。我們一直努力尋找可持續發展的真正體現,並重新給它定義。
利茲Maggie’s療養中心Design & Source:Heatherwick Studio
我覺得我一直在學習和汲取的這些經驗,以及我們工作室的發展壯大(已有200人),起源正是中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中心 Design & Source:Heatherwick Studio
正是由於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設計之都和立於其中的英國館,我們才有機會探索一個想法,探索與一個國家的聯繫。
而這友誼之手不僅是友誼,它還增強了我們的信心,我感到一種無比的忠誠以及承諾,將我的心和激情投入到我們在中國的合作項目,而尤其是上海這個令人驚嘆的地方。
因此,我希望你們今晚有一個特別的夜晚,我希望我能被允許和你們在一起,如果可以的話,我願意隔離幾個星期,因為這絕對值得。
所以,我希望很快見到你們!
本演講由託馬斯·赫斯維克在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論壇工業設計主線論壇上發表。
指導單位: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
活動主辦單位: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造就科技。
戰略合作單位:脈伽特(上海)設計諮詢有限公司,上海楊樹浦馨懿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輯 | 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