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功夫奶奶」登BBC:練習家傳武術90年

2020-12-27 騰訊體育

寧波市寧海縣一個普通的山村裡,94歲的張荷仙在今年成了「網紅」。

習武長達90年的她,在94歲的高齡依然堅持練武,這讓她得到了外界的許多關注,《人民日報》為她做了網絡直播,BBC這樣的海外知名媒體也慕名而來。

而在網絡上,網友更習慣稱他為「功夫奶奶」。

從四五歲至今,「功夫奶奶」的練習幾乎從未間斷,正是有了這麼多年的勤奮「修煉」,如今的她雖然年已近百,身體卻依然硬朗。

她說,自己希望有更多人喜歡武術,希望武術能代代傳承。但是現實卻是,練武強身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奶奶院子裡的石鎖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神採。

清晨,張荷仙老人進行著每日必備的功夫練習。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劉嘉煒 圖

柔韌性遠超年輕人

每天清晨5、6點鐘,寧海縣力洋鎮東園村的一間老平房裡,94歲的張荷仙就已經起床,開始了自己的一天。

洗漱完畢之後,她便會走到門前那個小院裡,做一件已經堅持了90年的事——練武。

而在練功之前,張荷仙還要洗淨雙手,祭拜一下祖師爺,再開始扎馬步、練拳法。

一套拳、掌、手、棍,雖然力道已經不如當年,但那一招一式的派頭,依然能看出她功底的深厚。

「功夫奶奶」,這是現在網友送給他的尊稱,而在張荷仙自己看來,自己最值得驕傲的並非一身的功夫,而是兩個字:勤奮。

「四歲、五歲,我就跟著我爸爸開始練武。」一開口,張奶奶便伸手在半空中比劃著數字。雖然已是九旬高齡,但她的聲音依舊洪亮。

張荷仙老人展示掌法

張奶奶這一練,便是接近一個世紀。除了16歲那年,因為手傷休息了一下,其餘的每一天,院子裡總能看見她勤奮練武的身影。

「她一直都住在這個村,她練功夫,村裡人都知道。」提起張荷仙的功夫,同住東園村的鄰居說這在村裡「無人不曉」。

在張奶奶的家門前,是一段蜿蜒向上的坡道。雖然已經是94歲高齡,但走上走下,張奶奶依然連大氣也不喘。

「比我小兩三歲的人,都用上了拐杖,而我現在還沒有用過。」說話間,張奶奶習慣性地把腿放上竹椅,變成雙腿盤坐。這樣的柔韌性,別說90歲老人,許多年青人也得要甘拜下風。

「去醫院檢查過,那些指標都沒有什麼問題。」張奶奶又伸出手和記者握了一下,依然還有不小的手勁。

「沒有練過功夫的人,摔一跤就可能受傷,我自己摔一跤也能立馬爬起來。鍛鍊身體,只有好處,不會有壞處的。」說起練武的健身功效,張奶奶一臉嚴肅。

張荷仙老人與兒子進行棍法練習

練功夫,也是練品德

對張奶奶來說,這90年習武是為了強身,但「修德」才是最主要的人生歷練。

以前來學武的「學生」中間,一些人就是想學好了功夫出去打架,但張荷仙最反對的就是這種想法。

「老祖宗在拳譜中告誡,學武只是為了防禦,不能去欺負別人,而要去幫助別人。」這句話,張奶奶說到做到。

最為知名的一次,便是張奶奶見到村裡一個男人在打老婆,張奶奶看不過去,上去就是一招,將其打倒在地。

但除此之外,張奶奶從不隨意傷人。兒子馮傳引說,「真說去打人,把人家打成什麼樣,那沒有過。」

其實在當年,除了張奶奶一家人習武之外,這個小院還曾是附近村落的功夫「學堂」,慕名前來習武的人用「絡繹不絕」來形容並不為過。

「以前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有很多人來學功夫,每天晚上都來家裡學。」談起曾經,兒子馮傳引依然還記得當初的「盛景」。

張荷仙老人給自己做早飯,把昨日所做菜品放入灶中加熱

練武的地點,便是如今腳下這片不大的小院,不到10個學生便會讓這兒顯得有些擁擠。馮傳引作為「主講老師」給大家上課,張荷仙便在一旁指點。

除了在家傳授功夫之外,時不時還會有人來邀約出去上課,「多的時候能有四五十個人。」

而一位當地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寧波東部沿海的山村,習武的風氣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漁民都比較強悍,因為明清時期,就要抗擊海上的強盜、倭寇,現在山上還留有當年兵站的遺址。」

而張荷仙一家,是在九代人之前從福建移居此地,所修習的南拳硬派功夫,追根溯源,歷史更是已經有三百多年。

在教功夫的過程中,張奶奶一家都是傾囊傳授,她說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外姓人家,從來沒有以「學費」的名義收過一分錢。

老人居住在半山腰,每日出門必經幾個陡坡

一副「俠女」心腸

在這90多年裡,張奶奶擁有的也不僅是武術。

「村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會幫忙,人很好。」提起張荷仙,她的「俠女」心腸早已得到了村裡人的公認。

除了會功夫,張奶奶的另一手絕活是接生。年輕時,她考取了接生資格證,一生裡接生下來的嬰兒竟有千人之多。

她也會刺繡,曾拿過鄉裡的「刺繡冠軍」,繡牡丹是她的絕活。村裡人的喜衣、喜被,不少出自她手。

廚房裡,張奶奶同樣是一把好手。因為廚藝好、體力強,她曾當過村裡酒席的掌廚,一人負責二三十桌的酒席不在話下。

如今,年事已高的她雖不再有年輕時那樣的精力,但依舊還是一股風風火火的性格。

直到今天,張奶奶仍舊是在家閒不住。每天下午,她總要到村裡轉轉,看看誰家有什麼需要搭把手。馮傳引說,母親「最高興的就是給人幫忙」。

因為捨不得離開和亡夫一同生活過多年的老房子,張奶奶也沒有搬去兒子新房,選擇一人獨居,每日三餐都是自己料理。

隔幾天,她還要去鎮上採購一次食物和生活用品,來回6公裡的路,張奶奶仍然全靠步行。

無論行走還是坐姿,面對求知者,張奶奶雙手隨時保持功夫招式

武術傳承,下一輩能完成嗎

自從張奶奶今年在網絡「走紅」之後,許多媒體紛至沓來,多的時候,三四家一起來登門採訪。

一次採訪,便是兩三個小時,就算不是老年人也會疲憊,但張奶奶從未有過不悅。相反媒體來拍一次,她就把拳法棍法打一次。一招一式,還是一樣的一絲不苟。

「棍法、拳法,別人想看什麼,我就展示什麼。只要有人喜歡,有人認可,我就是最高興的。」接受央視採訪時,張奶奶如此說道。

張奶奶說,她的希望是張家的武術能夠一直傳下去,但她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年紀大了,傳授武藝的任務,「今後只能交給下一輩去完成。」

在張奶奶的家族裡,習武的傳統還在延續,練武最小的一輩只有10歲。

但在這個家族之外,事情卻已漸漸發生了變遷。

現在村裡仍然還有人晚上在廣場練武,「多時二三十人,少的時候四五個人」。但和當年最大的不同是,「青年人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兒子馮傳引說,習武的風氣已經今非昔比。

「現在鍛鍊的方式比以前多了,像打球、廣場舞之類的。而且現在生活壓力也大,不像以前,農閒時能有很多空閒時間。」

而和當年每晚熱鬧喧囂的功夫「學堂」相比,如今張奶奶家的小院,已經安靜了許多。許多時候,除了張奶奶之外,這裡的唯一的動靜就是家裡的小貓。

在院子角落,放著一對石鎖,那曾是張奶奶和家人弟子們練武的工具,如今已是破舊斑駁,不再有人使用。

「經濟社會,每個人都要去賺錢。」也許習武的時代,真的只存在於張奶奶90年的一招一式中了。

相關焦點

  • 北京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
    傳承班每堂課一個半小時,其中,最後半小時教的是「張三」功夫的核心拳法。  張曉航從小練武,童子功是父親「打出來」的。18歲,經人介紹,他到香港去當保鏢,22歲回京後,到體育學院當起了武術教練。一幹就將近10年。當教練的日子生活穩定,只是受制度制約,一切訓練都得照著課程來,張家的獨門功夫找不到用武之地。
  • 武術非遺傳人辦武館傳功夫:做的是文化不是生意
    傳承班每堂課一個半小時,其中,最後半小時教的是「張三」功夫的核心拳法。  張曉航從小練武,童子功是父親「打出來」的。18歲,經人介紹,他到香港去當保鏢,22歲回京後,到體育學院當起了武術教練。一幹就將近10年。當教練的日子生活穩定,只是受制度制約,一切訓練都得照著課程來,張家的獨門功夫找不到用武之地。
  • 電視劇《功夫寶貝》殺青 劉家輝成武術高手
    搜狐娛樂訊 由劉家輝、大山、高旭、午馬等主演的大型勵志電視劇《功夫寶貝》日前殺青,即日將和觀眾見面,劉家輝在劇中飾演一位武術高手。  據介紹,《功夫寶貝》講述的是為了給爺爺賺錢看病,奶奶帶著虎子來到了深圳,確遭遇到搶劫,沒想到劫匪被虎子兩下就制服了,正巧被女記者梅梅遇見了,於是對這祖孫倆產生了興趣,並幫助虎子解決了上學的問題。虎子的奶奶在一家武館做清潔工作,自由愛好武術的虎子看到在練習跆拳道的小朋友們非常羨慕。每當學員們下課後,虎子便一個人在武館裡練習。王教練看見了,並收了虎子做徒弟。
  • 中國傳統武術成「打假」對象?世界眼中的中國功夫是這樣的
    許多中國功夫愛好者齊聚公園,在武術老師的指點下練習太極拳和八卦掌。雖然日本擁有空手道、柔道等本國傳統武術,但中國功夫同樣受歡迎。4月,日本在東京舉辦了一場2017年「海濱形象大使」的發布會。令諸多媒體沒想到的是,被選為形象大使的日本姑娘鈴菜在發布會上表演的節目是中國武術。今年20歲的她,從小學開始學習中國武術。
  • 武術高手胳膊上套鐵環,練的是什麼功夫?
    沒錯,周星馳的《功夫》中,三大高手之一的洪家鐵線拳傳人就是套著一胳膊鐵環出來打架的。一代宗師黃飛鴻曾經也學習過鐵線拳,而他的師父就是與他父親黃麒英齊名的鐵橋三——從這個綽號裡便可以看出此人是個頂尖的洪拳高手。
  • 20歲跨越重洋上山拜師 美國90後赴武當學藝十年
    想像這樣一幅畫面:當年初疫情嚴峻、很多人彷徨不安時,一位頭頂挽著髮髻、蓄著長長鬍鬚的男子,身著古風練功服,在武當山的一處僻靜角落苦練功夫。這位男子,是來自美國的90後傑克·平尼克。武當武術是第一批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重點項目。多年來,國內外大批武術迷常駐武當,成為武當武術的民間傳承入。
  • 非遺時光|張三功夫 堪稱「中國明清武術文化形態的活化石」
    ,有一項傳統武術——張三功夫,在北京武術圈裡,少有不知道張長禎(張三爺)的。正因為如此,在近400年的過程中,其功法技藝受外界影響很小,原始風貌得到了較好保留。非遺項目專家論證組認為,張三功夫作為傳統武術之一,具有中華武術進入成熟階段(即明清時期)的典型特徵:內功外拳、意氣合一,是研究中華傳統武術不可缺少的內容。如今,在海澱區學清路有一座公寓樓,開有一家長禎國術館。
  • 系列功夫喜劇《功夫之家》殺青,梁天沈羽倩再現胡同文化弘揚武術精神
    今日,由梁天監製,沈羽倩、張健龍導演的系列功夫喜劇《功夫之家》在北京正式殺青。這部24集的系列喜劇融合了傳統武學、胡同文化與當下時尚新潮的喜劇元素,由經典劇集《我愛我家》的金牌班底傾情打造,將於2020年暑期播出,笑鬧一夏。
  • 功夫電影帶動詠春學習熱 佛山3年增長70多家詠春拳館
    原標題:功夫電影帶動詠春學習熱佛山3年增長70多家詠春拳館,詠春傳人推行現代化教學管理「佛山作為功夫之鄉、武術之城,有著深厚的武術文化底蘊。把我們豐富的武術歷史和人物故事挖掘出來,通過功夫電影周帶出去,將會是佛山武術的重要發展契機。」
  • 中國實戰派武術家趙冀龍 創線上學功夫教學平臺
    說起國內的武術家,那就必須要說到實戰派武術家趙冀龍老師,他被媒體譽為「當世武俠」和「殿堂級武學名家」,是當代以「行走江湖」的傳統方式進行武道修行的唯一一人,他是與各大門派頂尖高手切磋皆勢均力敵的第一人,也是將中國傳統功夫元素注入世界頂級賽事的第一人。
  • 中國功夫南拳北腿指的是什麼?傳統武術知識科普
    中國功夫在過去中國武術史中,因為北方人的高大,威猛,體格力量都有優勢,北方武術的總體水平要略勝於南方武術,到了近現代,由於種種原因,北方武術的傳承已經幾乎斷了根,遠遠不如南方武術。把太極健身體操和太極拳混為一談的也多是北方武術家。在現代的北方武術家,每天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樁功,在過去的老武師口中,這個詞是很少提起的,我接觸過一個老洪拳武師,提的最多的就是我們南派馬步,硬橋硬手。而現代的武師們,常常拿樁功來作為自己不肯吃苦蹲馬步的藉口。
  • 厲害了奶奶,94歲以GPA4.0榮譽畢業!
    奶奶今年已經94歲了,但是她居然以GPA4.0的成績獲得了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的創意寫作和英語學士學位!  後來Amy的兒女都成家立業了,自己也當了奶奶,但是她心中一直都有一個放不下的夢想,那就是自己的大學夢。  儘管此時的她已經很難聽到別人講話,生活也離不開輪椅,但是她還是毅然地註冊了網上的大學課程。  此時90多歲高齡的Amy已經很難聽清別人講話了,並且只能依靠輪椅出行,但是她還是選擇了網上的大學課程。
  • 「千斤神力」王子平:數次打敗西洋拳手為國爭光,90歲仍耳聰目明
    漸漸地,王子平練出了一身好功夫。為了博取眾家所長,讓自己的武藝更進一步,他甚至用自家的祖傳技藝去跟別人交換。在他16歲時,除了家傳的翻槓子、扯旗等技藝,他更是精通家鄉流傳的十幾種拳法,力氣也是大的驚人。他單臂能舉一百斤重的石鎖,雙手能抱起480斤重的石印。
  • 近代武術第一高手,在江湖40年未逢敵手,56歲一掌擊碎鬼子
    近代武術第一高手,在江湖40年未逢敵手,56歲一掌擊碎鬼子肩骨,很多人對李書文不熟悉,他兩個徒弟一定聽過,第一是溥儀的第一保鏢霍殿閣,第二就是臺灣第一高手劉雲樵。 李書門有兩個赫赫有名的弟子,早期弟子霍殿閣(1886~1942年,滄州南皮縣小集村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精湛的武功擊敗日本武道高手,入選為清末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護衛隊武術總教習
  • 家豪武術健身俱樂部招生計劃
    家豪武術健身俱樂部招生計劃
  • 傳統武術到底是練什麼
    八卦掌很多在練習傳統武術的武迷都在苦苦探求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武術練什麼?我個人給的答案是:首先是功、然後是勁、其次技、最後才是意。練功必須是「口傳身授」。花五六年,十年八年才能練出來的功未必就是真功。現如今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人們獲取的信息來源多渠道,武術愛好者不僅講究練功的效率,更要講練功的有效性。練功的方法稍有不當,有的有十年八年的練功時間也是枉然,一事無成。如有明師指點方法得當,天天練功都有效果,有收穫。如每天有效練功1小時,兩三年可小成。
  • 武術——老拳師暑期「觸網」傳非遺(1)
    新華社照片,泊頭(河北),2020年8月5日(體育·特別的暑期生活)(1)武術——老拳師暑期「觸網」傳非遺8月5日,石同鼎直播六合拳拳法。今年59歲的石同鼎是泊頭六合拳第八代傳人,他自幼跟隨父親習武。2001年父親離世後,石同鼎便承擔起傳承六合拳的重任。2002年石同鼎建起六合武館,開始教徒弟習武練拳。作為傳統武術中長拳的一種,河北的泊頭六合拳有400餘年歷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冰點焦點]一個武術世家的傳奇故事
    提起劉玉華一家,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院長曾於久教授就欽佩不已。他說,劉玉華一家兩代人中出了四位教授,並且兩老都是全國知名人物、兩個兒子是省內武術界的佼佼者。這種現象在全國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再過幾個月就是劉玉華的老伴——我國著名武術家和教育家溫敬銘先生誕辰100周年,武漢體院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紀念活動,以弘揚這位武術教育家一生醉心武學的精神,讓中華武術發揚光大。
  • 「功夫漢語」雅典開課 華人團隊助推武術海外傳播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月7日電據歐洲時報微信公眾號「向東向西」消息,2019年伊始,在兩名希臘華人志願者老隊員的帶領下,七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留學生志願者參與希臘少林武術學校功夫漢語班授課,為中國武術文化推廣做出新努力。華人志願者與「功夫漢語」班學生合影。
  • 功夫影星張晉,從武術運動員到演員,真正的厚積薄發
    張晉和很多功夫明星一樣,都是自幼習武,不過他不僅練習武術,而且還摘得過多次獎牌。比如在全國運動會上舉行的武術比賽,張晉就摘得過金牌和銀牌,一直處於冠亞軍的地位。但對於武術運動員來說,身體素質是十分重要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就不得不選擇退役,張晉也是如此。退役之後的他便去了劇組擔任武術指導,也正是因此,張晉才有機會進入演藝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