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先人們總結的季節性天氣變化無不靈驗,這幾天山西省晉南地區的小雨不斷,祭奠先祖的風俗各地不太相同,清明節前後的時間段都是上祖墳緬懷祖先的時間,農村的田野裡民俗風情也在自然上演,讓我們看到了黃土地上的濃濃鄉愁,一切都很濃烈,農具也是其中的一種。
一條鄉間公路邊的田野上看到一位大叔低頭在地裡幹著農活,身旁還放著一輛被當地農民叫做「拉拉車」的木製車輛,這個是傳統農耕時代的運輸工具,在當下的農村幾乎很難見到它的影子,看到它也是一種別樣的鄉愁。
大叔姓張,今年68歲,他今天在田間給種植的柴胡苗除草,「拉拉車」上已經放滿了拔下來的雜草,看到我們對著他的車子拍照,便熱情的給我們介紹了起來。他說這個「拉拉車」已經跟隨了自己40年的時間了,是他家的「老爺車」,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幾十年在農村生產生活離不了它,儘管別人已經不用了,但是自己一直捨不得丟棄,他對自己的「拉拉車」很有感情。
大叔說晉南農村很多地方就叫做「拉拉車」,也有人叫它「小平車」,過了黃河河南農民把它叫做「架子車」,名字不同車子形式是一樣的。40多年前的上個世紀人民公社年代,當地農村大興水利,政府窮盡全縣青壯年勞力在山上建水庫,自家花了70元錢買下這輛車,讓他去參加全縣的大會戰,因為有它所以自己幹的活很快,貢獻也大被評為了模範社員,著實讓自己風光過一陣子。
張大叔帶著「拉拉車」先是為集體勞動生產,土地承包責任制後它又為自家種地服務,他說「拉拉車」是勞動人民智慧結晶,使用起來比較靈活輕巧,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當年就是現代化農具,它不但能夠拉糞,拉土,拉莊稼,生活中也離不了,家裡能搬運物件,甚至還可以拉著老人孩子做代步,作用非常大。
大叔說現在社會發展很快,各種農機具應運而生,「拉拉車」已經被各種各樣的三輪車所取代,農民們現在生產生活中都喜歡用省力的機動或者電動三輪車了,只有在特殊的環境中「拉拉車」才會偶然發揮作用。
張大叔的老伴在10多年前一位車禍已經去世了,他的1兒兩女都已經結婚成家,兒子在地裡種植柿子樹,因為苗木尚小,所以在樹行間又灑上了柴胡,這樣可以增加收入,一個人在家也閒的慌,就經常在田間幫著兒子幹農活,這幾天就拉著「拉拉車」在地裡除雜草。
大叔說他一直使用著「拉拉車」,就是覺得很方便,拉在地裡把清除後地雜草直接扔進車廂,累了的時候還能躺在上邊睡覺,「拉拉車」很好使用,能拉能推,不用加油也不要駕駛證,還能鍛鍊身體,對他來講就是「寶馬車」。更重要的是拉著它就像回到了那個曾經讓自己風光的年代。那個時候駕駛它走在村子裡也覺得很拉風,就是現在因為稀少自己還是這樣認為。
「拉拉車」在村子裡幾乎就剩下大叔家這一個了,他說經常還有村民來借,拉草拉糞最實用,當然自己也非常喜歡幫助別人,來借車的都是滿口應允,從來不拒絕,因此自己也落下了好人緣,40年間「拉拉車」的木頭部分還能使用,只是輪胎換過一次,花了80元錢。
一個「拉拉車」農民大叔把它當做了「寶馬車」您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太認同?在傳統的農耕時代對於農民來講就是個「老夥計」和好幫手,它伴隨著農業發展走過了百年歷史,黃土地上的鄉愁中它的影子很清晰。各位您見過這樣的「拉拉車」嗎?你那邊把它叫什麼?歡迎留言。【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