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賞析《悲慘世界》:精緻的藝術,共通的情感

2020-12-17 奇葩小圖圖

《悲慘世界》算不上是純正的好萊塢電影,它的製作方及主創中的大部分都是英國人,其嚴謹的藝術追求和深厚的古典文化氛圍使得電影的整體製作極為精緻,其所呈現的華麗並不是單一方面的突顯,而是各個細節的完美結合。一是它的形式是電影、音樂和文學的三重結合,文學提供故事基礎,電影塑造影像魅惑,音樂加強情感力量,從而達到多方面的高度;二是它在造型、攝影、布景等技術方面的極致細膩,打造了典型的視覺系的華美效果;三是它的演員融合了偶像與實力派的各路大牌,其整體表現收放得當,喜劇的誇張與悲劇的內斂有著很好的結合。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在金球獎和奧斯卡頒獎季上大放光彩,並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這對於一部已經被改編了將近20次的作品來說實屬不易。

由於採用了長篇詠唱的方式,電影在劇情結構上相對來說比較粗糙,沒有著眼於人物行為和命運的改變,而是集中展現其內心情感的糾結和抒發。這對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來說,在理解劇情上有所阻礙。尤其是冉阿讓從盜銀器直接過渡到當市長,中間沒有任何交代,使得他的形象有些單薄。而在原著小說中,他就像一個傳奇英雄一般,以力大、堅韌著稱,卻又有著卓越的智慧。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冉阿讓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珂賽特、馬呂斯、愛潘妮之間的三角愛情和巴黎人民起義的戲份明顯增多,使得他成了一個陪襯,一個隱身於亂世中的俠者。這種安排使得電影節奏很快,但是歌唱情節的冗長又會帶來疲倦感。

冉阿讓的心路歷程,對於習慣於日夜摸爬滾打的都市現代人來說,感同身受但也悽慘有餘。因為選擇的緣故,我也沒讀過這部原著,單從電影的映像來看,這部《悲慘世界》以冉阿讓作為一條人物主線,在其生命的進程中,跨越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名著之所以是為名著,它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必然還原那個時代,同時也能對應在任何時代。冉阿讓這個人物形象,代表著社會中善良平庸而又最為廣泛的一個群體;其他形象中,執法者代表著統治階級的職權力量,小商小販以及油頭圓滑的社會寄生蟲們,構成社會中時常被人唾棄又不能被泯滅的特殊門類;而至於善男信女的愛情,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堅定的革命者總是走在時代的最前沿,他們敢於衝破藩籬,勇往直前,愛情自然不期而遇。

冉·阿讓與沙威可謂一生的敵人,然而也是這一生的糾纏,讓他們影響著彼此。沙威是一個他自我感覺單一堅決,實則矛盾的複雜人物,也因為複雜,所以真實。實際上,越是在一個動蕩的社會,人際關係與認知越為複雜,沙威堅持認為自己在執行法律與正義,法律就是法律,不管你偷盜的動機是為貪財還是救命,從他的價值觀看,在革命者的屍體上偷竊的德納迪埃和為親人性命偷麵包的冉·阿讓是一類人。然而,社會的現實遠沒這麼簡單,因此也讓我們對沙威這樣複雜的人有一種複雜的情緒,他嚴格執法中確實懲治惡人,又不自覺的為虎作倀,一如現實生活中對執法者常常面對矛盾的社會輿論。沙威眼睜睜的看著冉·阿讓逃脫他的追捕,更看著自己的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崩塌,從而導致自己生命的崩塌。影片在這段轉折上感覺表現的有些不夠有力,有些突然,我想欣賞原音樂劇或者文學原著會有更真切的感受。對我而言,類似沙威這種矛盾的角色常常更具魅力,他的一生帶著殉道者的悲劇感,以今天的「先進」觀點看,他是一個舊勢力看守人的角色,顯得冷酷死板,捍衛著自認為正義的價值觀。常常,一個善人行善的堅定令人尊敬,一個惡人做惡的堅決令人鄙夷卻感覺邏輯上不奇怪,最可悲的恰恰是沙威這樣的人,本性不是絕對的惡,自己不是有意的惡,卻落得個「損人不利己」的下場。而這樣的角色可以被塑造的很可笑,也可以很悲劇,而從原著到歌劇直到今天看到的電影,我看到的是一出高尚的悲劇,沙威與冉·阿讓交相輝映,兩個階層的人物命運表現著他們的無奈與偉大。

喜歡《悲慘世界》這部書,使我對它肅然起敬。裡面的卞福汝主教 米裡哀先生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人了。因為他實在是太偉大。他的境界已經是無人能及了,雖然他不能跟那些科學家,偉人相提並論,但是他絕對是上帝獨一無二的傑作。看著這樣的人,人的心靈都會得到淨化。我想也就做為一天主教徒可以做的這樣盡善盡美吧。我也無法用言語表達我對主教米裡哀先生敬佩和讚美。

相關焦點

  • 電影解析《悲慘世界》:以悲憫拯救悲慘,是最精緻的藝術
    角鬥士的悲情英雄角色也令人嘆息,只是對於前半段代國家機關執法的冷硬、固執與無情感稍顯不足,可能是慣性表演的關係吧,好人演多了,想變壞也難,這也間接影響到了後面的悲情效果。飾演阿曼達的珂賽特年輕漂亮,她是這個悲慘世界的唯一亮色,也可以算是這個悲慘故事的一些光明的希望與慰藉,她代表了幸福的未來。
  • 電影《悲慘世界》的啟示
    原標題:電影《悲慘世界》的啟示  有人說,文藝裡的情緒不是真的情緒,縱然能逼近人的喉頭,燃燒人的心頭,但是,文藝所描繪的鮮活的意象如此傳神達意,完全是從生活裡走出來的,又怎麼可以說不是真的情緒呢。  觀賞湯姆·霍珀執導改編的同名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原以為頗為熟悉的故事情節,只會在重溫歷史的過程中有所裨益。
  • 《悲慘世界》:音樂與電影的交融
    《悲慘世界》吸引著藝術家們樂此不疲地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將其呈現給大眾——音樂劇《悲慘世界》於1980年在法國首演,1985年登上英國倫敦西區的舞臺,1987年亮相美國百老匯。20多年來,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全球觀眾超過6000萬人次,已成為全球壽命最長的音樂劇之一。電影界對這部名著的改編熱情有過之而無不及——1907年的默片時代,法國導演蓋布朗切就把小說中的部分章節拍成短片。
  • 電影《悲慘世界》歌詞翻譯賞析之三
    音樂劇《悲慘世界》自1985年在倫敦上演後,紅遍全球。裡面的多首歌曲均已成為經典。如今,舞臺劇搬上銀幕,由電影明星現場演唱,現場收聲,將聲音表演與形體表演徹底融為一體,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的提名,據報導將於二月底在國內公映。作為一部從頭唱到尾的戲,歌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 探尋基督教電影《悲慘世界》拍攝背後的坎坷經歷
    改編成電影的計劃,最終這部電影在全球收穫6.1億美元票房,成為近年來惟一一部成功的音樂劇改編電影。為了在年底的北美電影頒獎季中造勢,環球影業11月曾在紐約舉辦了一場點映活動。約100名業界人士和媒體記者受邀觀看了這部影片。從映後的影評看,《悲慘世界》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口碑。
  • 《悲慘世界》成熟得不像處女作,不愧是那年的第一法國片
    #電影悲慘世界#提起「悲慘世界」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雨果了吧,當我們說有一部電影叫「悲慘世界」,幾乎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對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同名著作的翻拍,但是這片可與雨果的故事毫不相干。這些鏡頭揭示了導演審視社會的意圖,雖然手持鏡頭的運用在批判現實的電影裡並不少見,但拉吉利卻讓平庸的手持鏡像恢復了連貫的跳動性。這種影像上的不安感延伸開來,悄然演變為街區氣質的基調。一次法式維穩的失敗,一場青年暴動的醞釀,在這個悲慘世界上,民變動亂此起彼伏,從巴黎、委內瑞拉再到香港,有多少深陷其中的個體不知不覺就成了事件的一塊積木。
  • 《悲慘世界》簡介
    共上演6612場,這部在音樂劇史上上演時間僅次於《貓》佳作照耀了百老匯音樂劇16年的輝煌,於2003年5月18日正式告別繁華的戲劇之都,結束其光輝的百老匯生涯。  誕生百餘年來,《悲慘世界》被演繹成多種表演版本,卻遲遲未登上過歌劇舞臺。偉大的作曲家普契尼曾嘗試改編,終因嫌其過於複雜而放棄。
  • 伊能靜:在福音電影《悲慘世界》中看到神的品性
    近日,福音電影《悲慘世界》在全國的公映引起極大反響。為此許多明星、牧者、基督徒音樂人、小說家及信徒觀看後都發出感慨。臺灣演員伊能靜也在其微博上分享這部電影,評論看完後很催淚,並感嘆在電影中看到了上帝的品性。
  • 電影《悲慘世界》歌詞翻譯賞析之一
    音樂劇《悲慘世界》自1985年在倫敦上演後,紅遍全球。裡面的多首歌曲均已成為經典。如今,舞臺劇搬上銀幕,由電影明星現場演唱,現場收聲,將聲音表演與形體表演徹底融為一體,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的提名,據報導將於二月底在國內公映。作為一部從頭唱到尾的戲,歌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 《悲慘世界》:一次對於音樂劇的聰明挪用
    【電影筆記】  作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名著,法國大文豪雨果的《悲慘世界》幾乎在電影這種藝術問世以來,就不斷地被改編。《悲慘世界》很可能是世界上被改編成電影次數最多的小說,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它已19次被拍攝成電影,還有四次被拍成電視劇。
  •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 賞析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 Part 2分享譯製電影 聆聽經典配音共享精神財富 探尋心靈寧靜之道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導演: 讓-保羅·勒沙努瓦編劇: 米歇爾·奧迪亞 / 勒內·巴雅韋爾 / 讓-保羅·勒沙努瓦 / 維克多·雨果主演: 讓·迦本 / 布爾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爾維亞·蒙福爾 / 丹尼爾
  • <悲慘世界>成功得益於音樂 配樂不是電影的邊角料
    電影《悲慘世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算作音樂的勝利。它翻拍自一個已上演近30年的成熟音樂劇,優美的旋律加之細膩的表演,才使得這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依然能喚起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在眾多藝術形式中,音樂幾乎可說是最能直抒胸臆的,所以很多又演戲又唱歌的歌手都曾說過,還是唱歌更能表達真實的自己。
  • 兒童文學:寫出人類共通情感
    這說明,經典作品的穿透力、前瞻性和未來性,正來自於對人類共通情感的深刻洞察。站在新世紀文學走過20年的時間節點上回顧,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面對那些感動孩子們的作品,我們是否還應該追問一句:這些作品能否感動世界讀者、未來讀者和成年讀者?
  • 《悲慘世界》漸入佳境 收最佳口碑創不俗票房
    電影在東亞同樣引發了觀影狂潮,在總人口僅5000萬的韓國,《悲慘世界》的觀影人次達到300萬之多;在日本更是狂收50億日元(約3.33億人民幣)票房,音樂劇電影表現出如此驚人的吸金能力,在近年實屬少見。
  • 康曉蓉:基督教電影《悲慘世界》影評--世界究竟悲慘在哪裡
    電影《悲慘世界》照例第一時間看了,卻在長長的沉思中。世界究竟悲慘在哪裡呢?命運多桀,罪惡不義,還是掙扎無力?是,這些無不悲慘,無不築成苦難的長城。可這些還是表象,在無常的風中低吟淺唱,如春過草原,秋即枯乾,一代代的生靈呵一輪輪悲劇的輾轉。何止在講述法國大革命前後的故事呢,它在不息地述說生命的哀嘆。
  • 聽慣了英語版《悲慘世界》,法語原版終於來了
    在音樂劇的世界裡,《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的地位從未被撼動,它是許多人的音樂劇啟蒙,也是心中永恆的經典。但許多人提到音樂劇《悲慘世界》,首先想到的是英語版。 1985年10月8日,英語版《悲慘世界》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呈現,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首演。
  • 《悲慘世界》音樂引笑場 觀眾:比《新白娘子》誇張
    昨日,《悲慘世界》首映,記者從院線處得知,雖然是公映第一天,但該片排映場次不多,上座率一般。更悲慘的是,因為該片是音樂劇電影形式,對於電影中角色用「唱」來說話,有觀眾難以接受,甚至引發笑場。  《悲慘世界》唱不停  文學名著竟遭笑聲  《悲慘世界》在剛剛結束的第85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上,一舉拿下了最佳女配角、最佳化妝與造型設計、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大獎。不過奧斯卡的榮譽顯然沒能助它在中國內地公映一臂之力。
  • 草根評《悲慘世界》:音樂震撼人心
    《悲慘世界》受網友稱讚新浪娛樂訊由湯姆-霍頓執導,休-傑克曼[微博]、安妮-海瑟薇及拉塞爾-克勞聯袂出演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於2月28日起在全國各大影院熱映。大家對於這部電影給出的綜合評分為9.0分。這部《悲慘世界》是湯姆-霍頓繼《國王的演講》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後的最新力作,影片是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改編而成。在剛落幕的第85屆奧斯卡上斬獲最佳音響獎,安妮-海瑟薇也因20分鐘的精彩演出拿下最佳女配角獎殊榮。
  • 《悲慘世界》何以「逆襲」中國影市
    經典名著改編成影視劇在國內外都屢見不鮮,而像《悲慘世界》這樣口碑與票房兼得的卻少之又少。那麼,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成功的秘訣是什麼?能給我們今後的名著改編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儘管剛剛獲得第85屆奧斯卡獎三項大獎,儘管在全球的票房累計超過4億美元,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在國內上映前,市場前景卻普遍不被看好。
  • 電影配樂|電影與音樂的浪漫相遇,藝術與情感的隱秘相融
    當科技把電帶到人類世界以後,電便給世界帶來了一份禮物。那就是——電影。它像是一門有關夢的藝術,不僅帶人們見到了前所未見的世界,也帶人們去思考了生命維度以外的命題。 電影用自身獨特的藝術性,將包含著極致想像力和強大敘事功能的一樁樁故事以影視視聽語言構建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