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語文課本裡「外婆」變「姥姥」,人們為什麼不甘心?

2021-03-02 Vista看天下

今天的朋友圈裡,很多南方人都不太高興。

因為從昨天起就有網友爆料,上海的小學語文教材把作者原文裡的「外婆」一詞全部改成了「姥姥」——當地人基本不會日常使用的稱呼。

這篇課文叫《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試用本)。

新版和電子原版對比

不僅在網上能找到的原文裡,作者寫的是「外婆」,有網友曬出女兒7年前的滬教版語文課本,那時候也還是「外婆」,並沒有改動↓↓

圖via.@白兔老爸

結果7年後,不止是《打碗碗花》一篇課文遭到「篡改」,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使用的「姥姥」這一表述↓↓


圖via.@小阿_小圓圓

網友們當然不服氣,找出了官方在去年針對此問題的答覆: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詞彙語,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作出改動更深層次的考慮是「希望學生了解祖國語言的多樣性,共建和營造多元、包容、開放、和諧的社會環境」↓↓


圖via.@永昌囯王

不解釋還好,一解釋網友們更氣了——

改動原文,作者本人知道嗎?經過她老人家同意嗎?

因為按照規矩,人家作者已經寫好了、公開發表過的文章,要不作者自己改,要不在下方加注釋,如果沒有版權讓渡的相關事宜,出版方直接更改原文難免有不尊重作者原意的篡改嫌疑。

除此之外,這個看起來就是個「Ctrl+H」的簡單改動,背後還涉及了好幾個重要、且容易引起爭議的社會問題。

其一,就是扎了老百姓的心。

「正正經經叫了幾十年的『外婆』,怎麼突然就成了方言呢?印象中,明明『姥姥』才是方言啊!」——甚至連很多北方人都認為「外婆」才是普通話&書面語。

不止是上海人,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管媽媽的媽媽叫「外婆」,根本沒有「姥姥」什麼事兒,可能只在《家有兒女》裡聽夏雨喊過。

以吳語地區和湘語地區為例↓↓

via.維基百科

實際上,「外婆」一詞確實不屬於方言。

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詞典》在解釋「姥姥」的時候就用「外婆」作同義詞,可見後者是大家都能理解的通用語。

如果說是因為方言問題,「外婆」而不能寫進教材,那麼,「姥姥」恐怕也難登大雅之堂。

via.《漢語大字典》

另外,在某些南方地區,「姥姥」一詞並不等同於「外婆」,而是「爸爸的姐妹」、「爸爸的媽媽」、「爺爺的媽媽」等,輩分都參差不齊。

也就是說,南方人在課本上一眼看到「姥姥」,還真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理解。

於是,一群以南方人為主、夾雜著部分北方人的網友編起了段子:以後得帶孩子吃「姥姥家」,跟孩子唱「澎湖灣安~澎湖灣安~姥姥的澎湖灣~」

周杰倫的《姥姥》了解一下?

其實,這些大開嘲諷技能、嚷嚷著「姥姥才是方言」的人也知道。


南北方言沒有高低之分,「姥姥」也好、「外婆」也罷,都沒有錯,在此之前大家可能都默認了「北方叫姥姥、南方叫外婆」這類語言差異的存在。

錯的是,為什麼要在小學教科書裡強行把「外婆」改成「姥姥」?

還能不能尊重南北方文化、語言習慣的不同了?

這也是問題之二,以多元的名義反「多元」。

承擔教育職責的上海教委對「多元、包容、開放」的理解,無論是在道理上、還是在情理上,都讓人不敢苟同,更難以接受。

一本上海地區的教材,尊重上海人的詞彙,才是「多元文化」能立起來的根本。

無視教材使用地區的語言習慣,強行用「姥姥」代替「外婆」,只會讓人覺得是在以推廣普通話、了解多樣性的名義掩飾粗魯的官僚做派,說一套做一套。

當最應該保持純潔的教育領域都學會了夾帶私貨、讓權力為其背書,大家難免會懷疑,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規定全國春節都得吃餃子?

需要聲明餃子是無辜的,很多南方人也愛吃

當然,事態還沒有嚴重到那一步。據悉,東方衛視今日也報導了此事,接受採訪的滬語專家態度明確,稱「沒必要把『外婆』改成『姥姥』」↓↓

難以想像,如果一座城市自己的語言都不能堅守住,還怎麼去「包容」其他語言,對其他文化報以「開放」的姿態。

這又延伸出了第三個問題,中國方言文化的逐漸凋零。

我們之前聊到過「shuì客變shuō客」的讀音改革,說人們就算支持,也是出於「語言社會會 自然拋棄 不需要再存在的意象」,而不是由官方力量推進強行簡化,削減語音代表的不同語義。

方言文化也一樣,我們就算支持普通話「一統江湖」,也應該是在歷史發展中,方言被原先的使用者「自然拋棄」、逐漸消失,而不是由官方力量加速其死亡。

更何況,和許多人想像的不一樣,方言和普通話的關係並非互斥。

即使在多年來全國推廣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下,方言和普通話也是不矛盾的,多得是兩者皆通、切換自如的南北方人。

1958年,周恩來總理就曾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指出——

 

「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的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推廣普通話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滅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會長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也不能用人為的辦法來消滅。」

可事與願違,如今,在本地語言和普通話差別較大的地區,方言的生存狀況已經十分艱難,而年輕人的方言使用情況更加堪憂。

上面這項調查顯示,6到20歲本土出生人群中,吳語區的方言使用率全國墊底,蘇州最低,只有2.2%,也就是說每100個蘇州青少年裡,僅有2人可以熟練使用方言對話。

原以為使用率「高達」22.4%的上海做得很好,記得2013年時還有新聞報導,當地的中小學專門開設了方言課程↓↓

但不到3年時間,我們看到,「上海學校全是外地小孩」、「上海孩子不會講上海話」這樣的新聞差不多成了「年經帖」↓↓


在外來人口居多、普通話也更常用的國際大都市上海,地方戲劇的失傳不是說說而已,類似「外婆」變「姥姥」的改動如果不加以遏制,華東吳語區可能真的即將面臨團滅的結局。

誠然,在普通話的普及工作當中,全國的方言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流失。

但究其本質,方言的流失情況,是受到方言本身特點、地區發達程度、本地政府和民間的保護意識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

方言式微,不能全怪推廣普通話,也要看歷史進程中每個個體的選擇。

這裡不妨再看看方言的另一個代表,粵語。

粵語有多難學大家都知道,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高門檻並沒有給粵語的傳承和傳播帶來阻礙,粵語歌、TVB劇也使粵語具有了廣泛的影響力。


2014年,香港教育局網站因為刊登了一篇專欄文章,當中提到廣東話屬於「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引發熱議,最後不得不在網站上發文澄清。

如此看來,當地人對於他們語言代表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有著非常強的認同感,粵語在國內可以說是相當強勢。

但我們不難發現,由於廣深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粵語區小孩不會說粵語,中國方言的最後堡壘好像也在慢慢被攻克。

或許正是因為方言文化逐漸凋零的案例太多,所以人們樂於見到「萌到炸」的四川話、「病毒傳播」東北話、「塑普VS港普」的紛紛走紅。

同時也在暗自祈禱——千萬不要讓我那親切的家鄉話消失啊。

話說回來,我們今天如此在意「外婆」變「姥姥」的改動,是因為不想看到上海話在官方幹預下早早地沒了,南方方言早早地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

因為我們深知,普通話在現在或許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方言則讓我們在將來也能記起自己的根在哪裡。

目前看來,全國現有的方言文化可能還將繼續凋零下去,但還是希望一切不要來得太突然,希望多年後,我們的子孫不用替現在迷茫的我們「尋根」。


點擊關鍵詞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畸形文化 | 我需要你 | 超爽視頻 | 粉紅女郎

激情賭球 | 最怕體檢 | 東北美食 | 暴雨觸電

相關焦點

  • 課本「外婆」改「姥姥」 原作者稱不知情
    課文中多處原文中的「外婆」被改為「姥姥」。受訪者供圖上海教育出版社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受訪者供圖網友曝上海市教委曾回復「外婆」屬方言。經證實與語文教材無關。網頁截圖引發「方言」爭議,出版社稱為認讀「姥」字做更改;專家認為地方課本改動需照顧當地語言習慣近日,滬教版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中,出版社將《打碗碗花》一文中的「外婆」改為「姥姥」,引發「方言」爭議。課本出版方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就此發布聲明稱,更改係為落實該學段識字教學任務的需要,今後將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和語言習慣。
  • 上海教委:責成出版社整改致歉 將語文教科書「姥姥」改回「外婆」
    課文中多處原文中的「外婆」被改為「姥姥」。受訪者供圖據上海市教委新聞辦官方微信消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發布《關於上海小學語文教科書「外婆」改「姥姥」一事的處理意見》。意見指出,6月20日,網絡輿論關注「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科書第24課《打碗碗花》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
  • 上海課本「外婆」改成「姥姥」 聽聽語言學專家怎麼說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6月21日報導:今天一早,不少上海人的朋友圈都不同程度地「炸了鍋」,爭議的焦點源於小學語文課本裡的一篇文章,將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叫外婆還是姥姥原本是每個地區的不同習俗,但刻意把原作者稿子的「外婆」改成「姥姥」,讓不少包括上海在內的南方地區群眾表示不習慣、不接受。
  • 請問上海教委,為什麼外婆不能叫外婆只能叫姥姥?
    圖據網絡近日有網友爆料,上海小學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中的「外婆」被全部改成了「姥姥」。上海教委解釋稱,「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上海網友表示無法理解這樣的修改:以後得唱「澎湖灣澎湖灣,姥姥的澎湖灣」嗎……先說誰是方言的問題。正像有上海網友說的,「我們一點也沒覺得,外公外婆的普及率比姥姥姥爺低啊」。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叫外婆還是姥姥?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爆料說: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不光是《打碗碗花》,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了「姥姥」這一表述。
  • 上海市教委:「外婆」不改「姥姥」了
    近來,上海小學語文教科書「外婆」改「姥姥」一事引發廣泛爭議。我委了解有關情況後,要求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教育出版社查清事實,向公眾說明有關情況,並進一步提出以下處理意見:一是責成市教委教研室會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會各界致歉,並與作者溝通,將該文中「姥姥」一詞恢復為原文的「外婆」一詞,同時依法保障作者權益。
  • 「外婆」是方言,必須說「姥姥」?南方網友震驚了!官方正式回應
    外婆為什麼要改成「姥姥」?許多網友表示無法理解這樣的修改還有人找出了去年教委針對此問題的答覆上海教委認為「外婆、外公」屬於方言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才是普通話吧?只聽說過狼外婆沒聽說過狼姥姥。@好奇心害不死的汪:我一直以為外婆是普通話,姥姥是北方方言~@唐藥片: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所以「外婆」是方言這種說法沒有問題。@肖夢69:我是北方人,我們也叫外婆的呀。@風雨正好你也是:可能因為上海是南方,很少看到「姥姥」這種表達所以才改吧。
  • 是誰扼殺了「外婆」?沒分清外婆與姥姥,就別想搞懂中國
    "外婆與姥姥"爭執起源 新一輪"南北大辯論"源於上海市對於語文課本中的一則改革。 根據一位網友的爆料,最新上線的滬教版二年級語文課本當中一篇題為《打碗碗花》的課文遭到了大幅改動,文章裡面所有提到"外婆"的地方,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 「外婆」改成「姥姥」,「外甥」該改成什麼
    6月20日,有微博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找出去年上海市教委的答覆:「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外婆」屬方言。消息一出來,網友炸開了鍋!
  • 「外婆」還是「姥姥」?語言文字學家:兩者都不是方言
    日前,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一篇課文裡的「外婆」被改成「姥姥」,引起輿論關注。   「外婆」屬於南方,「姥姥」屬於北方?「外婆」「姥姥」是否代表南北方言之爭?記者為此致電知名語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
  • 到底該叫外婆還是姥姥?傳統語言文化,方言與普通話之爭刷屏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媽媽的媽媽"應該叫啥,相信有人會叫外婆,也有人會叫姥姥,還有人會加外祖母。那麼到底哪一個是書面語,哪一個是方言,估計很難有人說清楚。方言與普通話之爭但是,近日網上的一則消息卻讓人刷屏了!上海市教委稱外婆是方言,小學語文教材全部把外婆改為姥姥。
  • 「外婆」「姥姥」之爭,辭典編輯學者:修訂將考慮取消其方言標誌
    「外婆」改「姥姥」,改出了一起綿延至今的爭議性事件。事件起於6月20日,有家長爆料滬教版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打碗碗花》一文中「外婆」被改為「姥姥」。上海市教委作出的一則回應的截圖亦被曬出,截圖內容稱,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公」、「外婆」屬於方言。
  • 叫外婆還是叫姥姥
    最近,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覆。上海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 「外婆」一律改稱「姥姥」? 小夥伴們腦洞大開創作欲停根本不下來
    外婆還是姥姥?小學教材一改網友吵翻了近日有網友爆料稱,上海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將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更改後內容(左)與原文外婆為什麼要改成「姥姥」?許多網友表示無法理解這樣的修改。還有人找出了去年教委針對此問題的答覆,上海教委認為「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 原來一直是姥姥的澎湖灣,我們一直弄錯了姥姥和外婆的意思
    原來一直是姥姥的澎湖灣,我們一直沒有弄明白姥姥和外婆的意思對於小朋友們來說,頭疼的應該就是稱呼自己父母的親戚,尤其是在討論輩分的時候,讓自己的頭更大,這不前段時間就因為上海某教材中的一篇課文,網友們就坐不住了 。
  • 【薦讀】「外婆」原來是方言?南方網友已經炸了……
    但是,今天的一則新聞卻讓網友們炸開了鍋……  據說,上海的小學語文課本裡,把「外婆」強行改成了「姥姥」   昨天,微博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 【震驚】「外婆」是方言,一律叫「姥姥」?以後要唱《姥姥的澎湖灣》?
    叫外婆還是姥姥?微博熱搜上大家都在討論▼▼▼網頁截圖最近在微博上一個網友爆料說是上海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此前的課文原文是這樣的▼▼▼
  • 「外婆」改「姥姥」「外祖母」不服氣
    原標題:「外婆」改「姥姥」「外祖母」不服氣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這讓不少包括上海在內的南方地區的人表示不習慣,難以接受。對此上海市教委答覆稱: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姥姥」是普通話詞彙,而「外婆」屬於方言。
  • 2018年山東濟寧中考英語試題 & 外婆/姥姥之爭
    ——別笑.這事兒的緣起其實是醬紫的:6月20日,某網絡自媒體發表文章,稱滬教版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文《打碗碗花》把「外婆」改成了「姥姥」,引發了網絡討論。6月20日,某網絡自媒體發表文章,稱滬教版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文《打碗碗花》把「外婆」改成了「姥姥」,引發了網絡討論。我社接到市教委教研室要求,第一時間進行了全面核查,基本情況如下。
  • 外婆是方言要改成姥姥?南方的網友集體炸了!
    圖源網絡  你平時叫「媽媽的媽媽」是「外婆」還是「姥姥」呢?這兩天,因為「外婆」和「姥姥」這個最日常的稱謂,網友又掐上架了。  事情的起因是,前天,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