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扼殺了「外婆」?沒分清外婆與姥姥,就別想搞懂中國

2021-01-09 騰訊網

近幾年網絡上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的"豆腐腦甜鹹"、"過年到底吃餃子還是湯圓"等等南北生活習慣差異問題之爭終於又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次我們大眾爭執的話題主要圍繞著"外婆與姥姥"。

爭論的重點主要關於姥姥和外婆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究竟誰是方言誰是普通話?分不清這個問題,就別想搞懂中國。

"外婆與姥姥"爭執起源

新一輪"南北大辯論"源於上海市對於語文課本中的一則改革

根據一位網友的爆料,最新上線的滬教版二年級語文課本當中一篇題為《打碗碗花》的課文遭到了大幅改動,文章裡面所有提到"外婆"的地方,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此事一經被是會廣泛熱議之後,上海人民立刻就坐不住了,因為"姥姥"對於他們而言是個陌生詞彙,在日常生活或者是書面寫作時都不會提及,所以很多孩子拿到課本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疑問——"'姥姥'是什麼意思?"

"外婆改姥姥"事件在網絡上立即引起了熱議,有對此甚是關心的網友,在家翻箱倒櫃找出了七年前的原版課文放到網上作為對比,可以看到當時的課文中全文只有"外婆",沒有"姥姥"的身影。

究竟是誰對"外婆"採取了封殺令?為了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有家長前去求證了上海市教委,官方回應中提到了一個觀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的解釋,"姥姥"為普通話詞彙語,而"外婆"屬於方言。

搞不清"姥姥與外婆"別想搞清中國

上海市教委的回應無疑是給輿論加了一把火,網友們爭論的熱點又順利轉移為"外婆、姥姥誰才是方言"?

"姥"這個字在古代本意是指上了年紀的婦人,"姥姥"是對德高望重的女性長輩的尊稱,例如四大名著《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劉姥姥",眾人叫她一聲"姥姥"並不是因為沾親帶故,而是為表尊敬。

這個詞後來幾經演變才成為了代表"母親的母親"之專有名詞,稱呼"姥姥"的這種現象尤其是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更為常見。

引起眾多網友不滿的原因是在大眾印象裡"姥姥"更加口語化,適用範圍有限;反觀"外婆"既可以日常使用,而且也可以作為得體的書面用語。

舉個例子來說明,英文"grandmother"的中文釋義為"祖母、外祖母",在這裡可以看到同樣都是"祖母",但是母系一支的親人都要冠以"外"字,這是源於我國古代是以父權結構作為聯繫的宗法制社會,加上"外"字藉以區分親疏遠近。

因為這一層關係,所以網友們並不認同"外婆"是方言這一觀點。

實際上,上海市教委的回覆不無道理,在全世界範圍內通行的普通話是有自己獨立一套的評定標準的,普通話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從這條我們就不難可以看出為何字典裡會規定"姥姥"作為普通話。

"外婆"並不屬於北方官話中的稱呼詞彙,因此被劃定為方言。不過不要忽略一點,"姥姥"同樣也是北方地區的方言。眾所周知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域的語言類型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分不清"外婆與姥姥",就別想搞懂中國。

這背後隱藏著我國南北地域之間人們生活的巨大差別,集中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各地方言舉例。就連統一天下的秦始皇也只能做到"車同軌書同文",無法做到讓各地的口音用詞一致。

有個成語叫做"南腔北調",南方的方言雖然比不得北方的覆蓋面積大,但是各地有各地的"腔",外地人不好辨認;北方則不同,就算是東北、北京、山東這三個相隔千裡的城市居民聚在一起說話時,也不會出現交流障礙,北方話大多都是語音語調的變化,沒有複雜的成分。

方言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它更是遊子對於故鄉的懷念,也是每個人最後的歸屬感,是一種文化標誌。

南北網友對於"外婆與姥姥"的爭論,本質上是對於有人隨意更改一方居民內心歸屬的不滿,這不僅僅是一個看似簡單的稱呼問題,只有了解中國歷史和中國人之後才能更深刻的意識到稱呼問題背後的內涵。

爭論的總結陳詞

方言也好,普通話也罷,要知道它們二者之間並不是一對競爭關係,早在1958年總理在推廣普通話時就明確表示過,推廣普通話並沒有要消滅方言的意思。

凡事講求過猶不及,推廣普通話意在方便交流,若是因此使文化多樣性得不到保護未免得不償失。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從自身出發思考一個問題,現在你的身邊還有多少人可以講出地道的方言呢?

《打碗碗花》出現在滬教版的教科書當中,它所輻射的範圍自然是滬語區的孩子,那麼硬要將其中的某些內容"糾正",是否是對於本土文化的扼殺?這是一個只得被關注的問題。

並且此次事件當中一個本該尤為關鍵的人物——作者的話語權被明顯忽視,《打碗碗花》的原作者李天芳對記者表示,關於上海市教委更改文章內容一事,此前前並未有教育出版機構前來詢問她的意見,她本人對於此項修改毫不知情,"外婆改姥姥"是否顯示了國人對於版權意識的匱乏?

而且所有文藝作品都離不開它的創作背景,什麼樣的種子結出什麼花,作者李天芳本來是在文章中回憶她童年和外婆在一起的故事,結合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生活在南方的李天芳自然是應該稱呼外婆的。

很顯然的是,修改者並未考慮到以上的任何一個問題,所以才會鬧出這樣一場風波。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通過這次風波教育者們意識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及時的進行了整改,總算落了個圓滿結局!

相關焦點

  • 請問上海教委,為什麼外婆不能叫外婆只能叫姥姥?
    上海教委解釋稱,「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上海網友表示無法理解這樣的修改:以後得唱「澎湖灣澎湖灣,姥姥的澎湖灣」嗎……先說誰是方言的問題。正像有上海網友說的,「我們一點也沒覺得,外公外婆的普及率比姥姥姥爺低啊」。
  • 叫外婆還是叫姥姥
    最近,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覆。上海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 外婆是方言,那麼姥姥呢?姥姥!
    大嘴讀史今天一早,朋友圈被一則新聞刷屏,《外公外婆竟成方言,教材被改以後上海人也要跟著叫姥姥嗎?》,群情激憤。不久,該貼被刪。「姥姥」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北方話中的外祖母,南方湖南一帶把曾祖母稱為姥姥」。 「外婆」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一種稱謂,指母親的母親,口語叫姥姥或者老娘」。 追根溯源,「姥」這個字在剛出現的時候,跟媽的媽沒什麼關係。
  • 「外婆」改「姥姥」「外祖母」不服氣
    原標題:「外婆」改「姥姥」「外祖母」不服氣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這讓不少包括上海在內的南方地區的人表示不習慣,難以接受。對此上海市教委答覆稱: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姥姥」是普通話詞彙,而「外婆」屬於方言。
  • 「外婆」改成「姥姥」,「外甥」該改成什麼
    6月20日,有微博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找出去年上海市教委的答覆:「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外婆」屬方言。消息一出來,網友炸開了鍋!
  • 外婆是方言要改成姥姥?南方的網友集體炸了!
    圖源網絡  你平時叫「媽媽的媽媽」是「外婆」還是「姥姥」呢?這兩天,因為「外婆」和「姥姥」這個最日常的稱謂,網友又掐上架了。  事情的起因是,前天,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
  • 原來一直是姥姥的澎湖灣,我們一直弄錯了姥姥和外婆的意思
    經過了解,我們發現小學二年級語文書中的打碗碗花課文中,所有的外婆給集體換成了姥姥。這一經改版之後大家就不樂意了,但是通過與舊版的對比之後上海外婆變成了婆婆,上海的教委也對此做出了解釋,外婆真的只是方言。這一解釋給大家都一個很重的打擊。
  • 夢到外婆 姥姥是什麼意思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夢見外婆 姥姥是什麼意思?做夢夢見外婆 姥姥好不好?
  • 【震驚】「外婆」是方言,一律叫「姥姥」?以後要唱《姥姥的澎湖灣》?
    叫外婆還是姥姥?網頁截圖另一篇課文《馬鳴加的新書包》中,「外婆」也被改成了「姥姥」外婆為什麼要改成「姥姥」?周杰倫新歌《姥姥》@AssassinLln:歡迎收聽杰倫新歌——姥姥,姥姥她的期待,慢慢變成無奈,大人們始終不明白@刻骨冰涼:我想帶你,回我的姥姥家,一起看著日落,一直到我們都睡著@冉麒乄茲:周杰倫為大家唱首《姥姥》-----今天是姥姥生日 我換上復古西裝 載著姥姥開著拉風的古董車兜兜兜風…………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叫外婆還是姥姥?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爆料說: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不光是《打碗碗花》,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了「姥姥」這一表述。
  • 「外婆」是方言,必須說「姥姥」?南方網友震驚了!官方正式回應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才是普通話吧?只聽說過狼外婆沒聽說過狼姥姥。@好奇心害不死的汪:我一直以為外婆是普通話,姥姥是北方方言~@唐藥片: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所以「外婆」是方言這種說法沒有問題。@肖夢69:我是北方人,我們也叫外婆的呀。@風雨正好你也是:可能因為上海是南方,很少看到「姥姥」這種表達所以才改吧。
  • 課本「外婆」改「姥姥」 原作者稱不知情
    21日,小孩在家裡念課文時念到「姥姥」一詞不能理解。「她問我什麼是姥姥,我就說姥姥是外婆的意思,她又問為什麼不寫外婆,我當時無言以對。」該家長稱,課本是3月份剛開學發的,已經用了快一個學期,孩子提問後她檢索發現,《打碗碗花》的原文中就是寫外婆,沒有「姥姥」的表述。
  • 上海語文課本裡「外婆」變「姥姥」,人們為什麼不甘心?
    《漢語大字典》另外,在某些南方地區,「姥姥」一詞並不等同於「外婆」,而是「爸爸的姐妹」、「爸爸的媽媽」、「爺爺的媽媽」等,輩分都參差不齊。也就是說,南方人在課本上一眼看到「姥姥」,還真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理解。
  • 叫外婆還是叫姥姥?拿個計算器來算算!
    近日,上海小學語文教科書《打碗碗花》一文中,「外婆」改成「姥姥」,引發了輿論熱議,好事的網友們腦洞大開,迅速改出了「劉外婆進大觀園」、「姥姥的澎湖灣」等新句式,令人啼笑皆非。儘管上海市教委已有解釋,對原詞的修改只是為了小學生識字的需要,同時會恢復原文,但是叫外婆還是叫姥姥,仍然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叫外婆還是叫姥姥?首先它是個文化問題。「外婆」的由來,要從中國古代說起。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繼承權是大問題。
  • 上海市教委:「外婆」不改「姥姥」了
    近來,上海小學語文教科書「外婆」改「姥姥」一事引發廣泛爭議。』被改成了『姥姥』」。我委了解有關情況後,要求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教育出版社查清事實,向公眾說明有關情況,並進一步提出以下處理意見:一是責成市教委教研室會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會各界致歉,並與作者溝通,將該文中「姥姥」一詞恢復為原文的「外婆」一詞,同時依法保障作者權益。
  • 「外婆」還是「姥姥」?語言文字學家:兩者都不是方言
    日前,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一篇課文裡的「外婆」被改成「姥姥」,引起輿論關注。   「外婆」屬於南方,「姥姥」屬於北方?「外婆」「姥姥」是否代表南北方言之爭?記者為此致電知名語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
  • 南方人叫外婆北方人叫姥姥,哪個叫法是方言?
    其實除了方言上的區別外,更多的是南方和北方語言體系上的差異,在南方的城市中,大家更喜歡用「婆」稱呼中老年婦女,而在北方城市中,「姥」的稱呼則更為普遍,這只是大家長久以來形成的一種語言習慣,根本就沒有誰對誰錯
  • 現在有很多外婆都稱呼女兒的兒子為孫子,妥不妥當?
    我兒子從小就是在姥爺姥姥身邊長大的,爺爺奶奶都沒看過。最早我媽也是叫外孫子,後來我讓她改成孫子的。多加個「外」就像外人一樣,三個字還難叫。我是獨生子女,我也就生這麼一個,不管是孫子還是外孫子都是自己家最親的人何必較真兒!
  • 新「南北分歧」引爭議:媽媽的媽媽,到底應該叫姥姥還是叫外婆?
    最近,網上一則關於上海市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的新聞事件突然刷爆網絡。有上海的家長因為此事致信給上海市教委進行詢問,隨後得到上海市教委在網上作出的回應稱:「姥姥」屬於普通話詞彙,指「外祖母」,一般在口語中使用較多,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 「外婆」變「姥姥」起爭議,方言、普通話你支持哪一個?
    近來,"外婆"變"姥姥"起起不少爭議,關於方言普通話的問題,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立場的人都有不同看法。為什麼一定要讓「外婆」和「姥姥」分個勝負呢,對方言分布缺乏全面認識,歷來都是狹隘的地域文化思想。 有人認為「外婆」屬於南方,「姥姥」屬於北方,於是我媽媽的媽媽和娘親的娘親開始PK,熱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