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變「姥姥」起爭議,方言、普通話你支持哪一個?

2020-12-11 陽光語言矯正

近來,"外婆"變"姥姥"起起不少爭議,關於方言普通話的問題,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立場的人都有不同看法。

為什麼一定要讓「外婆」和「姥姥」分個勝負呢,對方言分布缺乏全面認識,歷來都是狹隘的地域文化思想。

有人認為「外婆」屬於南方,「姥姥」屬於北方,於是我媽媽的媽媽和娘親的娘親開始PK,熱鬧吧?語言學專業人士認為,無論外婆還是姥姥,其實都是通用語言,只是出現時間不同而已。

借鑑一位長者的觀點,他是從語言障礙矯正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的,他認為普通話和方言是平等的,無論從地域上,還是時間上,都不該成為對立面。

從語言障礙角度看,有的方言對於其他地域的人來說,可能聽不懂,但並不妨礙當地人的使用和交流,方言不是語言障礙,可以看成是約定成俗的一種語言習慣。

從文化角度看,任何方言都繼承了各自地域歷史的文化脈絡,是一種民俗文化的情感認同,特別是中華悠久的歷史中,各民族、地域都高度認同「家」文化,試問異國他鄉相遇,哪有比鄉音更親切的存在呢?

不可否認有些語言因為歷史和人口原因已經消失,或處在消亡的邊緣,隨著語言的消失,那些沒有被記載的文化可能也會遺失在歷史長河。

包容、認同是文化復興的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是是文化復興的標誌,何必用一種方言去詆毀另一種方言呢?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傳承,各地區的語言差異化也很大,為了方便更多人的交流和經濟發展,需要一種統一標準的語言、語音,於是普通話就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普通話是以方言為根源發展起來的,一脈相承,都是中國話,沒有高低貴賤只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同地域對方言有偏見呢?無非是發音習慣不同,可能給交流帶來不便。

比如:我國方言總體描述為5+7,即5大北方方言,7大南方方言,依次為:

北方:東北官話、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南方:江浙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南方言、閩北方言、客家方言

以上大類之下又有若干小類,且層次繁雜,數不勝數。比如四川人方言中鼻音、邊音不分,平舌、翹舌不分,H音與F音不分。

這些方言發音的特點不同,甚至用詞、語法習慣也有些差異,那麼就需要普通話作為媒人來幫忙進行調和一下。

這些年一些帶有各自方言特點的普通話異軍突起,比如川普,廣普等,體現了其背後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更體現了一個多元、開放、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

最後一個慄子:

我們從事語言障礙矯正工作多年,接觸了很多語言障礙者,比如「大舌頭」、「發音不準、吐字不清」,很多孩子從南方、西北地區慕名而來,家長操著一口濃重的方言,但並不反對孩子用普通話進行語音矯正。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讓我們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狹隘,給後代子孫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寶藏吧!

如果你還不認同這個觀點,那麼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後一個慄子!

如果把《木蘭辭》的方言換成現代普通話,會怎樣?還有美感嗎?朗朗上口嗎?

木蘭辭

(原文來自知乎上一位大神的創作!令我豹笑好久!)

織布又織布,木蘭當門織。

沒聽織機動,只聽女嘆氣。

問女想什麼,問女念什麼。

女沒想什麼,也沒念什麼。

昨晚看文書,皇帝大招兵。

那麼多名冊,都有爸爸名。

爸爸沒大兒,木蘭沒哥哥。

只能買裝備,代替爸爸咯~

東市買匹馬,西市買坐墊。

南市買馬勒,戈壁買長鞭。

早上告別爸媽走,晚上睡在黃河邊。

聽不見爸媽喊女聲,只聽見黃河流水譁啦啦。

早上從黃河出發,晚上就到了黑山。

聽不見爸媽喊女聲,只聽見燕山騎叫喳喳。

到處去打仗,翻山就像飛。

北風傳遞打更聲,月光照拂鐵甲衣。

仗打多了各種死,壯士十年僥倖歸。

歸來見皇帝,皇帝坐龍椅。

記個特等功,發很多芒霓。

皇帝問要啥,木蘭不當CEO。

願騎千裡馬,送我回家去。

爸媽聽女來,相扶出城牆。

姐姐聽妹來,坐門口化妝。

弟弟聽姐來,磨刀宰牛羊。

開我東屋門,坐我西屋床。

戰袍脫光光,穿上舊衣裳。

窗邊梳頭髮,對鏡抹彩妝。

出門看戰友,戰友很驚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王。

公兔腳亂蹬,母兔眼咪咪。

倆兔一起走,公母分得清?

所有的慄子都扔完了,看完文章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相關焦點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最近,網友們開始討論一個問題:媽媽的媽媽,該如何稱呼?叫外婆還是姥姥?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爆料說: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不光是《打碗碗花》,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了「姥姥」這一表述。
  • 到底該叫外婆還是姥姥?傳統語言文化,方言與普通話之爭刷屏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媽媽的媽媽"應該叫啥,相信有人會叫外婆,也有人會叫姥姥,還有人會加外祖母。那麼到底哪一個是書面語,哪一個是方言,估計很難有人說清楚。方言與普通話之爭但是,近日網上的一則消息卻讓人刷屏了!上海市教委稱外婆是方言,小學語文教材全部把外婆改為姥姥。
  • 上海語文課本裡「外婆」變「姥姥」,人們為什麼不甘心?
    除此之外,這個看起來就是個「Ctrl+H」的簡單改動,背後還涉及了好幾個重要、且容易引起爭議的社會問題。其一,就是扎了老百姓的心。「正正經經叫了幾十年的『外婆』,怎麼突然就成了方言呢?印象中,明明『姥姥』才是方言啊!」——甚至連很多北方人都認為「外婆」才是普通話&書面語。
  • 「外婆」「姥姥」之爭,辭典編輯學者:修訂將考慮取消其方言標誌
    「外婆」改「姥姥」,改出了一起綿延至今的爭議性事件。事件起於6月20日,有家長爆料滬教版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打碗碗花》一文中「外婆」被改為「姥姥」。上海市教委作出的一則回應的截圖亦被曬出,截圖內容稱,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公」、「外婆」屬於方言。
  • 【震驚】「外婆」是方言,一律叫「姥姥」?以後要唱《姥姥的澎湖灣》?
    微博熱搜上大家都在討論▼▼▼網頁截圖最近在微博上一個網友爆料說是上海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此前的課文原文是這樣的▼▼▼
  • 「外婆」還是「姥姥」?語言文字學家:兩者都不是方言
    日前,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一篇課文裡的「外婆」被改成「姥姥」,引起輿論關注。   「外婆」屬於南方,「姥姥」屬於北方?「外婆」「姥姥」是否代表南北方言之爭?記者為此致電知名語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
  • 外婆是方言要改成姥姥?南方的網友集體炸了!
    圖源網絡  你平時叫「媽媽的媽媽」是「外婆」還是「姥姥」呢?這兩天,因為「外婆」和「姥姥」這個最日常的稱謂,網友又掐上架了。  事情的起因是,前天,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
  • 「外婆」是方言,必須說「姥姥」?南方網友震驚了!官方正式回應
    外婆為什麼要改成「姥姥」?許多網友表示無法理解這樣的修改還有人找出了去年教委針對此問題的答覆上海教委認為「外婆、外公」屬於方言查閱第6版《現代漢語詞詞典》,發現「外婆」一詞上確實標註「方言」,而語義為外祖母的「姥姥」一詞無此標註。
  • 外婆是方言,那麼姥姥呢?姥姥!
    大嘴讀史今天一早,朋友圈被一則新聞刷屏,《外公外婆竟成方言,教材被改以後上海人也要跟著叫姥姥嗎?》,群情激憤。不久,該貼被刪。「姥姥」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北方話中的外祖母,南方湖南一帶把曾祖母稱為姥姥」。 「外婆」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一種稱謂,指母親的母親,口語叫姥姥或者老娘」。 追根溯源,「姥」這個字在剛出現的時候,跟媽的媽沒什麼關係。
  • 南方人叫外婆北方人叫姥姥,哪個叫法是方言?
    相信這樣的問題會出現在很多兒童版的教科書上,但是如果你經常在國內旅行的話,你會發現因為南方和北方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所以都會有很多五花八門的叫法,不過最為常見的叫法就是,北方人都叫「姥姥」,南方人則更多的稱呼為「外婆」,那麼為何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叫法為何會不同呢?
  • 「外婆」改「姥姥」「外祖母」不服氣
    原標題:「外婆」改「姥姥」「外祖母」不服氣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這讓不少包括上海在內的南方地區的人表示不習慣,難以接受。對此上海市教委答覆稱: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姥姥」是普通話詞彙,而「外婆」屬於方言。
  • 是誰扼殺了「外婆」?沒分清外婆與姥姥,就別想搞懂中國
    "外婆與姥姥"。 爭論的重點主要關於姥姥和外婆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究竟誰是方言誰是普通話?分不清這個問題,就別想搞懂中國。 究竟是誰對"外婆"採取了封殺令?為了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有家長前去求證了上海市教委,官方回應中提到了一個觀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的解釋,"姥姥"為普通話詞彙語,而"外婆"屬於方言。
  • 叫外婆還是叫姥姥
    最近,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覆。上海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 課本「外婆」改「姥姥」 原作者稱不知情
    網頁截圖引發「方言」爭議,出版社稱為認讀「姥」字做更改;專家認為地方課本改動需照顧當地語言習慣近日,滬教版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中,出版社將《打碗碗花》一文中的「外婆」改為「姥姥」,引發「方言」爭議。課本出版方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就此發布聲明稱,更改係為落實該學段識字教學任務的需要,今後將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和語言習慣。
  • 上海課本「外婆」改成「姥姥」 聽聽語言學專家怎麼說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6月21日報導:今天一早,不少上海人的朋友圈都不同程度地「炸了鍋」,爭議的焦點源於小學語文課本裡的一篇文章,將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叫外婆還是姥姥原本是每個地區的不同習俗,但刻意把原作者稿子的「外婆」改成「姥姥」,讓不少包括上海在內的南方地區群眾表示不習慣、不接受。
  • 【薦讀】「外婆」原來是方言?南方網友已經炸了……
    「外公」「外婆」只是方言?普通話裡沒這詞麼??  果不其然,這條消息一出,網友們就炸了……  @明天天氣真好:我反而一直以為外婆外公都是普通話,姥姥才是方言  @躺在衣櫃裡的魚:以後只能唱姥姥的澎湖灣
  • 上海教委:責成出版社整改致歉 將語文教科書「姥姥」改回「外婆」
    上海小學課本將"外婆"改為"姥姥" 原作者稱不知情近日,滬教版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中,出版社將《打碗碗花》一文中的「外婆」改為「姥姥」,引發「方言」爭議。課本出版方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就此發布聲明稱,更改係為落實該學段識字教學任務的需要,今後將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和語言習慣。
  • 姥姥的澎湖灣,了解一下?
    南北方網友的互懟,反映了這個問題的實質:不論是「外婆」,還是 「姥姥」,實際上都不過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使用習慣,無所謂誰是「正統」,誰是「方言」。把眼光拉長一些,哪一種「方言」被確定通行的「普通話」,也是不斷變化的,例如元朝時候的「普通話」是蒙古語,明朝時候的「普通話」是「南京官話」,清朝以來,又有兩套語言系統:南京官話被定為「主流標準語」,而滿語則被認定為「國語」。正如作家梁文道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的:語言從來都是政治的。
  • 「外婆」一律改稱「姥姥」? 小夥伴們腦洞大開創作欲停根本不下來
    「外婆」和「姥姥」含義相同,在生活中都常常能聽到,上海本地更是以喊「外婆」居多,更改原文是為哪般?《現代漢語詞典》標註「外婆」為方言有網友曬出7年前的教科書,證明當時《打碗碗花》中也在使用「外婆」稱謂。
  • 新「南北分歧」引爭議:媽媽的媽媽,到底應該叫姥姥還是叫外婆?
    最近,網上一則關於上海市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的新聞事件突然刷爆網絡。有上海的家長因為此事致信給上海市教委進行詢問,隨後得到上海市教委在網上作出的回應稱:「姥姥」屬於普通話詞彙,指「外祖母」,一般在口語中使用較多,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