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堂考試、當堂寫作文也收課時費 高價課外輔導班到底值不值
新的一周開始了,雖然各個學校的中小學生還都處在緊張的期中考試前後,但各大課外輔導機構的寒假班、春季班已經吹響了「招生」的號角。從報名情況看,這個冬天的課外輔導市場依然火熱,某知名機構的網課在開始報名時,系統居然被擠爆。火爆歸火爆,但火爆的背後,這個行業的收費不菲、效果不明、魚龍混雜等行業問題也更加明顯而突出地暴露出來。
收費高
面授大課每節課200元
「現在課外輔導的課時費也是不斷漲價,我們上小學時,一個學期單科就2000多元,這個學期單科已經3980元。我剛剛給孩子報完寒假班和春季班,寒假班7次課1700元;春季班13次課3140元。平均一次課240元,打完折,也超過200元了,這還是面授的大課。一對一的小課更貴,一次課基本在400元至600元之間,要是找名師,每次課800元都是『友情價』。」思思的媽媽剛剛為孩子支付了3科共計15000元左右的課外輔導費,她開玩笑說,如果學費再漲,就上不起了。
據思思的媽媽介紹,現在的網課也很多,比面授便宜一些,單科一次課的費用在100元左右,但孩子聽不聽,老師看不見,另外網課學生多,老師也顧不過來,她覺得上課效果差一些,就沒有選擇。「有些孩子把網課當背景音樂放了,老師和家長都不知道,價格雖然便宜,但見不到效果。」
思思是一名海澱重點中學初三的學生,和班裡大多數孩子一樣,也是從小課上、課外「兩條路」走出來的孩子,這些年,光課外輔導班的錢就花了小10萬。「我們小學的時候,課外班上的是英語和數學,主要是小學課上講得比較簡單,我想讓孩子多學點兒。上中學以後,孩子偏科比較明顯,理科相對弱一些,就上了數學、物理和化學3科。」
思思的媽媽本身也是一名老師,在解釋為什麼給孩子報課外班,間接成為催熱課外輔導市場的一分子的原因時,她說:「一個是大環境所致,現在學校裡講得相對容易,但家長期望值高,所以不管學習好的、差的,幾乎都在報課外輔導班,學習好的,想提升;學習不好的,想跟上。另外,現在中考的選擇科目比較多,不可能都趕上好老師,孩子也不可能每科都擅長,總有一兩科相對弱一些,比如思思的數學老師非常認真負責,但大學剛剛畢業,教學經驗少,有一些題,思思就說聽不明白,怎麼辦?中考看的是成績,可不管你什麼原因不會,所以,只能到課外補課。」
市場火
房地產新人跳槽當「老師」
都知道現在課外輔導市場火,不僅各路資金紛紛湧入,同時也成了職場新人看好的金飯碗。
「我在北京做語文培訓,1年能掙35萬,在地產公司做管培生,撐死也就拿20多萬。」小寒去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入職北京一家地產公司做管培生,但前不久他辭去了這份旁人看起來不錯的工作,跳槽到一個培訓工作室,目前主要從事高中語文培訓。「我現在在上高中語文提升課中的閱讀突破專項。這個課是專門為有閱讀短板的學生量身定製的,因材施教,以一個月為周期,專門教授現代文閱讀的技巧,是專項集訓課。我一次課大約兩個半小時,一名學生我能分到1800元,一個班上總共十來個人,如果我不怕累,從早幹到晚,收入比做管培生可觀多了。」
小寒畢業於師範類院校,本身是可以去學校任教的,但公立學校工資太低,畢業時沒有選擇。他也曾考慮過到大型教育培訓機構工作,可這幾年這些機構為控制成本,都在降工資,因此,選擇了去小型工作室,收入分成至少要高出一半。
據小寒介紹,目前,大學畢業生進入這些培訓機構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教育背景好,在招聘的過程中,會更有優勢。比如一個北大、北師大的應屆畢業生會比一般大學畢業的、有3年教學經驗的老師更受歡迎,哪怕專業不太對口。「我認識一個北師大畢業的同學,專業是學古代歷史的,本身不太好找工作,但一家大型培訓機構,一看他的畢業學校,就直接招聘過去了,年薪20萬左右。」
因為這個行業掙錢相對容易,很多人從業幾年、積累一定經驗和生源後,更願意選擇自己單幹,那樣收入會更高。小任去年辭去了一家知名教育培訓機構的工作,選擇單幹,目前在幾家O2O教育平臺上攬活兒,被人俗稱「開家教專車的」。
「我現在一節英語課一對一上兩小時,收費800元左右,年收入算起來也有40多萬,但每天能睡滿6個小時就非常知足了。」 小任表示,雖然自己的收入和同齡人相比算高的,但也必須付出汗水和努力。為給學員提分,他想盡了各種「奇招」、「怪招」。「有一個學員家境非常好,不太能吃苦,為了讓他抓緊背單詞,我甚至規定了一個單詞背不上來就罰他一百零花錢的措施,當然最後這些錢我都會退還給家長。」雖然辛苦,但因為收入高,每年還是有很多人源源不斷地跳槽進來從事這一行。
除了線下的VIP 1對1教育,目前新興的網際網路「網師」收入也很高。比如初中課外輔導的網課,一次課每個學生收費在80元至100元之間,因為是全國招生,一般一節課至少有上百人在線上課,好的「名師」一節課能有3000人同時上課。粗粗算一下,除去網絡平臺和培訓機構的分成,老師的收入也不菲。
管理弱
教學質量
缺行規
家長熱衷、人才聚集,當前的課外輔導市場可以說是供需兩旺,課時費也在不斷地漲,但教學質量如何,效果如何呢?很多家長都表示這只能拼人氣、靠運氣。
「我們光這學期只上了兩個多月的『一對一』,就花3萬元了。」東城一所區重點中學初三學生小雨的媽媽告訴記者。讓小雨的媽媽頭疼的,不是花錢多,而是花了這麼多錢,小雨的成績一直上不去。
「小雨在小學時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上課效率低,成績在班裡一直倒數幾名。現在初三了,如果想考本校高中,年級排名至少要在100名以內,所以,只能拼一把,各科都請了『一對一』,但提分效果也不是很明顯,特別是數學的幾何,本來孩子就聽不明白,上完『一對一』,孩子說更暈了。」
小雨的媽媽雖然心裡著急,但不能和老師急。「因為教學不是賣東西,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需要老師和學生配合,你說老師教得不好,人家還說你家孩子笨呢,我也沒精力去和老師扯皮,只能再掃聽掃聽好老師,給孩子趕緊換一個。」小雨的媽媽說。
據了解,目前,遇到這種問題,大多數家長都不會去計較,而是選擇換班、換老師。「因為你計較也沒用,好壞沒有一個評判標準,也沒有一個專門的管理部門去投訴。」
「現在,課外輔導市場確實存在魚龍混雜、缺少行業管理和監督的現象。不僅教學質量不好評判,如何收費、課程設置也五花八門,有些明顯不合理,但家長也沒辦法。比如,現在很多面授課,教學都跟著學校同步,有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但考試安排在課堂上,上課是收課時費的,1次200元,2次400元就在考試中花沒了。我還遇到過更誇張的,上語文課,一個學期5次當堂作文,這不是等於老師坐著收錢嗎?但之前的教學大綱並沒有體現出來,家長也是事後才知道。」有家長吐槽說。
對於這種明顯不合理的課程設置或趕上「不靠譜」的老師,幾乎每個家長都遇到過,多數家長都選擇「一忍了事」。
徐先生是一家課外輔導機構的創始人,也是一名家長,他說:「現在課外輔導行業確實存在著準入門檻低、管理不規範、魚龍混雜的現象,需要有關部門加強行業標準的制定、管理和監督。」據他介紹,目前,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這件事,下一步整頓力度會比較大。
本報記者 李海霞 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