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上學是沒有輔導班的,孩子們在學校學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後來有輔導英語和數學的,那是因為這兩門功課比較難。到了現在,除了語數英,還有什麼美術班、樂器班、理化班、作文班,甚至體育班,五花八門多種多樣。這不僅完全是把學校設置的課程,在校外全部複製了一遍,而且還新增加了一些小眾邊緣化的課程。這就讓大眾有了疑問,我們的學校到底還是不是在教書?學生到底在學校學到了什麼?家長為什麼把學生們都送到輔導班呢?
首先說一說美術樂器等藝術類的情況。
小學初中音體美課時較少,有時還被其他科目老師佔用,就只能完成一些初級的啟蒙。比如,音樂課是了解簡單的樂理知識和唱歌。可唱歌的氣息運用卻極少簡述,樂理涉及內容也較少,更別說樂器的演奏了,既沒時間也沒設施來滿足孩子的需求。比如,美術只是簡單的素描和水彩畫。幾節課的時間也只能學個照葫蘆畫瓢的水準。美術鑑賞也只是對著印刷品的講解描述,毫無意義。可是要真正要學會素描等繪畫方法,不是在學校幾節課的功夫就能學到的。比如,體育的各項運動也只是知道簡單的規則,能夠會玩就行了。想要取得更好的水平不是在課堂上玩玩就行的,那要經過大量刻苦地訓練才能有效。這一切都是課時安排限定所造成的效果平平,面對現實,家長和學生只能接受。
如果家長關心孩子的興趣愛好,或者想從小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都會給他們報各種興趣班,來增添他們特長。也就是說,學校的藝術類教育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更別說有些學生家長指望這些特長將來能考學就業。這就是藝術類補課班大行其道的原因。
其次說一說語數英等主課類的情況。
像語數英這樣主課類的功課,在學校課程設置中,課時算是比較多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有些學生會慢慢跟不上教學進度;二大部分學生跟得上老師的教學進度,順利完成學業;三部分學生學有餘力,能承受更多的學習內容。這也充分體現了課程設置難度及課時安排的初衷,保證了大部分孩子能夠跟上學校教育進度,完成教學目標。
那麼,第一種情況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孩子和第三種情況學有餘力的那些孩子會怎麼辦呢?他們只能都去課外輔導班。這實際上也是開辦輔導班的初衷。對那些學習差的同學額外進行訓練、教育,彌補他們在學校無法掌握的知識,使其能夠跟上學校的教學進度,順利完成學業。對那些學習好的同學,能使得他們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為進入更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也鞏固目前在學校中的學習地位。
人們一般都有攀比想法。普通孩子的家長看到有人去補習,也會讓自己的孩子接受輔導,儘管某種程度上他們可能並不需要這樣做。既然有人在進行額外的補習訓練,那麼自家的孩子也不能缺少了這一塊。因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領著孩子走進了輔導班。
除了攀比的因素以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是由於進入更高年級學校的門檻是越來越高了。從這幾年高中入學考試的錄取分數線,我們就可以看到競爭是相當的激烈。基於這個原因,家長們也希望孩子們除了在學校學習,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在課外進行輔導訓練,以提高他們的成績,能夠考取心儀的更高一級的學校。
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學校教育實際上只是滿足了基本的和部分的教學需求。為了讓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提高成績,這都需要孩子接受更多的訓練。而中小學校受制於目前的規定,不能對孩子進行額外的輔導工作,因此,家長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孩子送到課外輔導班中。家長和輔導班承擔了學校的一部分工作,而且有愈演愈烈,大有取代學校之勢。這值得我們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和深思。
以上是小編的一家之言。各位如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