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小食堂:面積不大但用餐便利 有效解決周邊居民就餐問題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

面積不大,但價格實惠、用餐便利,有效解決了周邊居民的就餐問題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

圖①:在山東萊西市龍泉湖新村助老大食堂,老人們正在點餐。

李仁傑攝

圖②:深圳龍華區元芬村「微棠食」社區食堂場景。

張 博攝

圖③:社區老人在安徽銅陵市銅官區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食堂就餐。

過仕寧攝

核心閱讀

價格實惠、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

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要實現價廉物美,在成長初期往往難以做到盈虧平衡,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時下,許多地方政府部門積極探索推出發放運營補貼、減免租金、免費提供運營空間等多種支持政策。

社區食堂要實現長期健康運營,市場化的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形成自我「造血」機制。

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只需10元,就有一葷一素。」

「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可以打八折。」

「下樓就能吃飯,一日三餐不重樣。」

…………

近年來,不少居民小區漸漸興起了一種服務居民的社區食堂。這種食堂往往面積不大,但價格實惠、用餐便利,有效解決了附近居民的就餐問題。社區食堂能覆蓋哪些人群,價廉的同時能否做到物美,與其他餐飲的運營模式有何不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調查走訪了多處社區食堂。

滿足用餐需求

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老舊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

滋啦滋啦的油煎聲中,黃澄澄的油條出鍋了!11月30日一大早,記者在北京朝陽區勁松北社區食堂裡看到了這樣一幕。

「這油條是用麵粉、黃油、牛奶和雞蛋做的,成本是普通油條的3倍,已成為這一帶的『明星早點』。」主廚孫洪偉介紹說。看著酥脆,聞著噴香,吃著健康,看下價格,只要兩元一根。

12月2日中午時分,深圳龍華區元芬村的「微棠食」社區食堂,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的趙萌買了份套餐,雞肉配空心菜,一葷一素,只要10元。雖然不住在這個社區,但趙萌每天中午都在這兒用餐,「又便宜又方便,吃完還能回辦公室打個盹。」

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價格實惠是社區食堂的重要特徵。在「微棠食」社區食堂負責人上官夏宇看來,這是由社區食堂本身的性質決定的。

社區食堂是什麼?「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有著完全不同的服務場景和運營邏輯,主打的就是性價比。」上官夏宇列舉了社區食堂的三大特點:從選址看,位於社區內部或周邊,租金成本比大多位於商業區的餐廳低很多;從客群看,面對的是社區居民這一相對固定的顧客群體,做的是「回頭客」生意;從定位看,口味更家常,環境、服務更注重親切實在。

同樣叫「食堂」,社區食堂與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也有不同。社區食堂對外開放,雖有固定客群,但不限於這一客群。有些社區食堂服務半徑覆蓋周邊好幾個社區,還有些經營好的甚至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食堂。「與單位食堂相比,我們面臨的競爭更激烈一些,社區裡還有『夫妻店』、小餐館等經營者。」上官夏宇說。

同樣是替代日常做飯需求,社區食堂比外賣又多了一定的社交功能。「隔壁鄰居、社區熟人、公司同事,三五好友相聚食堂用餐聊天,能找到過去鄰居們聚在大院裡一起吃飯的感覺。」退休的王教授是「微棠食」的常客,不僅常在這裡會老友,還結識了一些新朋友。

性價比高、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種種優點讓社區食堂滿足了相當一部分居民的用餐需求,在多種餐飲方式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也在越來越多的社區裡落地生根。

「沒想到,根據對2000多名小區居民的問卷調查,成立社區食堂、解決吃飯問題居然在林林總總幾十項需求中排第三。」勁松北社區黨委書記陳波說。

陳波介紹,勁松北社區四成居民是60歲以上老人,有的要幫子女照看孩子,沒有多餘時間和精力做飯,有的獨居老人年事已高,自己做飯不僅麻煩,也不安全;還有37%的社區居民是年輕人,平時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往往沒空進廚房……「滿足實惠便利的日常用餐需求,社區食堂的確是不錯的選擇。」陳波說。

「社區食堂建起來後,老人們更愛下樓了。」「晚餐基本都在社區食堂解決,降低了生活成本。」「社區食堂解決做飯耗時費力的難題,我們一家三口交流的時間變多了。」不少居民反映,小小的社區食堂撬動了整個社區的活力。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

專家分析,當前各地社區食堂根據運營主體不同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由地方政府部門統一為有需要的社區建設,有利於集中資源、快速推進;二是由社區自己建設運營,優點在於能夠比較精準地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三是由居民自發建設;四是由開發商等市場主體直接規劃運營,規划水平較高、成本控制較好。

依靠多方支持

許多地方探索對社區食堂發放運營補貼、減免租金、免費提供公共空間

酸辣土豆絲4元、青椒炒肉7元、花卷0.5元……走進山東青島市李滄區上流佳苑社區便民大食堂,看到牆上掛著的菜單價目表,炒菜、麵食、湯粥一應俱全,價格實惠,老年人就餐還能打折。「建這個食堂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老年人吃飯問題,不以營利為目的。」社區負責人康保蘭說。

10年前,上流佳苑社區還是一個城中村。2011年,舊村治理改造完成後,村子變社區,環境好了、空間大了、社區集體經濟也逐步發展壯大。不過,一些民生問題也隨之而來。

「社區居民一共1200多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有360多人,越來越多年輕人上班後照顧家庭的時間少了,老年人吃飯問題就凸顯出來。」康保蘭說,為了更好照顧老人、減少年輕人後顧之憂,社區決定籌建食堂。2016年11月,一座400多平方米的食堂在社區落成,可同時容納150人用餐。「價格實在,一頓飯不到10塊錢就能吃得很好!」80歲老人李義周剛在食堂打了午飯,餐盤裡盛著炒豆腐皮、滷雞脖、豆角拌扇貝和兩個火燒。在這裡,60歲以上老年人每個月夥食費300元,其中由社區出210元,個人只需交90元,相當於打了三折。

如此物美價廉,食堂運營會不會虧本?「建設社區食堂是民生工程,社區集體經濟發展了,自然要改善民生,讓每一個居民受益。」康保蘭介紹,去年上流佳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超過7800萬元,用在社區居民身上的民生支出有5500多萬元,其中就包括對社區食堂的補貼。

事實上,不少社區食堂在成長初期單憑自身運營很難做到盈虧平衡。實現價廉物美,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及社會力量的支持。

——政府部門出招,優惠政策支持。

午餐12元、晚餐8元、老人還能再優惠。去年6月建成的蘇州姑蘇區雙塔街道裡河社區食堂由社會化養老機構——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運營,菜價十分優惠。據介紹,去年裡河社區從街道拿到10多萬元補貼,給食堂運營帶來很大支持。

補貼不是隨便給,而是建立在考核結果之上。雙塔街道每年會根據居民滿意度對機構運營情況進行考核,視情況發放補貼。蘇州市民政局養老處副處長羅林告訴記者,目前蘇州市民政部門對社區食堂的支持政策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食堂建設補貼,根據規模不同,每年補貼4萬至8萬元不等;二是運營補貼,比如服務一個老人一年給予500元補貼;三是保險補貼,比如為食堂購買居家養老護理責任險等。

「給錢」之外還能「給場所」。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各地除推出社區食堂運營補貼、食堂服務人員獎勵、減免租金等資金支持政策外,有的地方還將社區公共空間免費提供給運營企業,減輕其出資負擔。

——集合社會力量,公益捐助出力。

今年1月,山東萊西市河頭店鎮龍泉湖新村助老大食堂正式營業不久,每天就有近200人用餐。食堂由政府部門出資建設,日常運營則由一家公益組織負責。

「我們長期從事幫扶老年人等群體的公益工作,共有1000多名志願者,食堂建好後,政府部門第一時間想到由我們來承接。」負責運營助老大食堂的萊西市小雨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董金輝介紹。

在助老大食堂,五保老人、低保戶等每人只需掏2元錢就可享受六菜一湯的午餐,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餐只需5元。不過,每頓飯成本就要10元左右,食堂如何可持續發展?

「成立初期,食堂每月大約虧損1萬元左右。」董金輝告訴記者,後來食堂得到了各方支援,「企業、社區居民紛紛捐款捐物,全都納入食堂運營的專項基金,很快實現了收支平衡。」除此之外,小雨滴還發揮公益組織優勢,由專業社工發起線上特殊群體關愛項目,計劃募集20萬元資金用於食堂運營。

市場化是趨勢

通過開源節流、專業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

「單純依靠外部『輸血』並非長久之計,自我『造血』才能長期發展。」這幾乎是社區食堂運營者的共識。受訪者紛紛表示,社區食堂雖然規模小,經營門道可不小,引入更專業、更有效率的市場化運營力量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你看,這個南瓜形狀不太好看,但很新鮮,不妨礙質量和味道。」一大早,上官夏宇就扎進菜市場採購食材,一邊挑挑揀揀,一邊告訴記者,「賣相好的食材更貴,但對於社區食堂來說沒有必要,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精打細算中降低成本的。」

菜品不必過於考究,新鮮安全即可;裝修不必豪華,簡約溫馨即可;服務不必繁瑣,親切舒適即可……社區食堂運營自有一本節約「寶典」。

「節流」的同時還要「開源」。上官夏宇介紹了「微棠食」增加營收的經驗——從規模化和精細化兩個方向著手。

擴大客流,發揮規模效應。一是延長供應時段,覆蓋早中晚餐及夜宵。二是延伸客群範圍。「社區附近有工業園,我們就與園內一些企業合作,定製團餐、送餐上門。」上官夏宇說,客流擴大後,採購、運營、管理等環節的成本就能有效降低。

細分需求,增強顧客黏性。細分口味——「微棠食」的客群主要是當地居民和來自湖南、四川等地的外來人口,因此粵菜和湘菜、川菜是主打菜。按需推薦——「向拿了葷菜的顧客推薦素菜,給小朋友推薦蒸蛋,給女孩子推薦燉品,在這種交流互動中加深對客群的了解。」上官夏宇做過測試,單是小碗菜,做好「推薦」這個小細節,一周銷售額就從300元漲到5000元。

「開源節流」的小帳本很奏效,去年底深圳新開業的兩家「微棠食」社區食堂,如今日客單量過千,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已經實現盈利。

算細帳能夠實現盈利,算總帳也能做到資金平衡。負責北京勁松北社區改造項目的北京願景集團員工鄭旻硯介紹,建設食堂是小區改造工程中的項目之一,食堂的小帳本被納入改造和物業管理的大帳本中,包括社區食堂建設在內,改造運營項目的收入來源有社區閒置空間租金、物業費、停車費等,「算總帳,公司10年左右可收回改造和管理的大部分成本。」鄭旻硯認為,經營社區食堂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一樣,是本細水長流的帳,「雖然不能賺快錢、賺大錢,卻有『微利可持續』的可能。」

調查中許多案例表明,社區食堂在保持物美價廉的同時,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商業邏輯,實現盈利。「引入第三方餐飲企業或物業公司來運營社區食堂能夠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提升效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說。

未來潛力很大

既需要政府部門扶一把,也要通過市場化方式更科學高效地運營

社區食堂市場化發展道路能否走得好?不少企業認為,社區食堂盈利周期較長、利潤相對有限,但長期經營仍有吸引力。

一方面,社區食堂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之一,市場規模不小,持續運營有空間。

「城市發展模式已經從快速擴張更多地轉向有機更新、精細管理,城市管理要下『繡花功夫』,社區食堂就是一個細緻的『針腳』。」北京願景集團董事長陶紅兵認為,「微利可持續」、細水長流地掙錢也是重要的商業模式。

另一方面,社區食堂可以扮演社區流量入口,以此撬動更大的社區服務市場。

蘇州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劉俊秋說:「社區食堂帶來了客流,也讓我們更了解居民需求,今後我們打算引入理療、康健、看護、家政等服務項目。」

「社區是『金礦』,食堂是『入口』。通過對社區居民精準『畫像』,食堂服務場景可以拓展到社交、養老等更多場景。」上官夏宇說,「微棠食」為企業運營的微棠社區提供了一個近距離了解居民需求的窗口,「根據我們的走訪,微棠社區居住的青年群體平均年齡25歲,具有較高學歷和專業能力,職業發展願望強烈,普遍追求優質的社區公共場地、更大的社交圈,這就是我們今後經營的努力方向。」

市場主體的嗅覺往往是敏銳的。在蔡之兵看來,目前社區食堂尚未形成足夠規模,今後發展潛力還很大,「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54億人,已佔總人口的18.1%,同時,一些大城市平均單程通勤時間超過40分鐘,部分城市甚至超過1小時。」他認為,社區食堂受益人群較多,「政府部門應努力增加此類公共產品的供給。」

如何挖掘潛力、增加供給?調查中,不少專家和企業建議,社區小食堂承載著民生大文章,應多方出力,助其行穩致遠。

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蔡之兵認為,政府部門可從兩方面入手加強扶持:一是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在經營場地供給、租金減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二是加強頂層設計,根據城市發展情況規劃布局社區食堂及相關產業鏈,「比如整合原材料選擇與培育、收購與運輸、加工與出售等各個環節,如此既能保質保量,又能有效降低社區食堂的生產經營成本。」

另一方面,社區食堂自身要堅持市場化運作。專家分析,雖然餐飲業技術門檻不高,但有其運營管理規律,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運營,有利於社區食堂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鄭旻硯觀察到,無論是政府部門主導、社區主導還是居民自發建設的社區食堂,絕大多數運營比較成功的,往往與第三方品牌餐飲企業有深度合作。

「社區食堂發展既需要政府部門扶一把,也要通過市場化方式更科學高效地運營,這樣才能保障社區食堂運營既有質量又有效率,實現長期經營。」蔡之兵認為。

當然,建設社區食堂也要因地制宜、穩妥推進。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有的企業運營的社區食堂在開張數年後因客源少、收入低而難以支撐。

蔡之兵建議,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在打造社區食堂時,都要把握好投資和建設的節奏、力度、方式,對食堂運營的成本、收益作出科學全面的評估,「考慮周全、推進穩妥,才能真正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好事辦好。」

相關焦點

  • 面積不大,但價格實惠、用餐便利,有效解決了周邊居民的就餐問題...
    核心閱讀價格實惠、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要實現價廉物美,在成長初期往往難以做到盈虧平衡,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
  • 可供300多人同時用餐,嶽陽街道社區食堂來了!
    在家門口就能方便享用價平味美的餐點,老年人用餐還有補貼優惠,廣受居民歡迎的社區食堂,你家附近有嗎?小鬆了解到,作為嶽陽街道重點實事工程之一,居民們期盼已久的社區食堂項目已正式啟動,預計2021年5月進行試運營。
  •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
    張 博攝  圖③:社區老人在安徽銅陵市銅官區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食堂就餐。  過仕寧攝  核心閱讀  價格實惠、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  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
  • 深度觀察: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  核心閱讀  價格實惠、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  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要實現價廉物美,在成長初期往往難以做到盈虧平衡,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
  • 古山社區食堂明天正式開業啦!
    作為怡園街道為民實事之一的社區食堂,經過數月緊鑼密鼓地精心準備終於傳來好消息!8月25日,怡園街道古山社區食堂開門納客,與廣大居民正式「見面」!試營業期間,小編先帶你一探究竟、先睹為快!古山社區食堂是由威海路斯特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據公司負責人介紹,社區食堂每天提供40餘種菜品、10餘種主食可選擇,以小份、適價的形式倡導節約杜絕浪費,居民自助取餐,每樣菜品都經濟實惠。
  • 轉變作風惠民生 社區食堂齊開業
    為使四家社區食堂儘快投入使用,區民政局轉變作風,深入一線解決難點疑點,力促四家社區食堂同時開業。至此,我區已在11個鎮開設了42處農村幸福餐桌,城區擁有5家社區食堂。  環山街道辦事處興隆社區食堂由環山街道牽頭,華億物業公司投資50多萬元建設的,面積約260平方米的社區食堂,採用傳統中式裝修,粉牆黛瓦,古香古色。
  • 鄒城:城前鎮孫廠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幸福食堂啟用
    12月31日上午,城前鎮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孫廠社區慶元旦聯歡會暨幸福食堂啟用儀式,鄒城市領導張傳馳出席。據了解,城前鎮按照我市關於建設社區幸福食堂、為民辦實事的部署要求,規劃建設了孫廠社區幸福食堂,總建設面積400餘平方米,按照廚房、餐室、休息區、娛樂區等功能進行分區,可同時容納60餘人就餐。為社區老年人提供了安全、優質、便利的用餐服務,有效解決了老年群體「用餐難」的問題,得到群眾的充分認可。
  • 社區小食堂要在公益與市場化中找到平衡點
    近年來,不少居民小區漸漸興起了一種服務居民的社區食堂。這種食堂往往面積不大,但價格實惠、用餐便利,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12月16日《人民日報》) 在高度市場化的行業生態下,社區小食堂也算是「細分化」的又一業態創新。
  • 十餘家中央部委食堂禮堂開放 居民感嘆真便宜
    於志強攝中央機關敞開大門為居民添方便部委禮堂食堂向社區開放到廣電總局的內部食堂用餐,去國家發改委的禮堂開展文娛活動,來國資委的活動中心展示、交流書畫作品……曾苦於社區高樓密布,沒地兒活動、沒處用餐的西城區月壇街道居民,如今用上了中央部委的內部設施。
  • 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資料圖。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雖說「民以食為天」,但餐飲的學問卻不少。
  • 北大將嚴控校外人員食堂就餐 解決就餐擁擠問題
    北大將嚴控校外人員食堂就餐 解決就餐擁擠問題   前天上午,北大召開黨政聯席會,就食堂就餐、太陽卡管理等問題進行了專項研究。校方決定,近期將對太陽卡進行集中清理。為了做好清理工作,北大還專門成立了「太陽卡清理工作小組」,校方多部門、學生會和研究生會均有代表加入該小組。
  • 記者走訪漳州首家社區食堂「幸福大食堂」
    用餐區域只容30個座位  空間狹窄,輪椅通行不便  和平裡小區的社區食堂位於和平裡社區服務站內,該服務站由原先的和平裡社區居委會擴建而成。記者看到,除了社區食堂之外,新服務站還有家庭醫生工作站、調解室、圖書室、居民會議室等多功能分區。
  • 湖北宜昌一社區辦「晚霞食堂」 破解居家老人就餐難(圖)
    老人們在「晚霞食堂」就餐 楊冬君 攝中新網宜昌3月19日電 (高然 楊冬君 宋文玥)湖北省宜昌市港務社區辦老人專屬「晚霞食堂」,以優質的食材、貼心的服務為轄區200多位老人提供放心的正餐,破解社區老人就餐難題,進一步滿足了社區老年人專業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 日照東港這個社區真宜當!長者食堂,開飯啦~~
    >利群社區福彩長者便民食堂開茶、嘮嗑、就餐「每天我們姐妹們都會相約來開茶、聊天,小孩兒的爸媽工作忙,我帶著她就直接在這吃午飯,非常方便。」作為東港區主導成立的社區養老綜合服務中心,中心內設利群社區福彩長者便民食堂,主要解決社區周邊的老年人吃飯問題,為周邊老年居民提供生活的便利,打造智能養老服務新模式。
  • 黨建+服務:為居民辦社區食堂受到好評-記重慶江北區魚嘴鎮棠富園社
    近年來,魚嘴鎮不斷拓展「黨建+服務」內容,深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針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大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條社區治理新路徑。 前期,社區工作人員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周邊還沒有專門為社區老人提供服務的食堂,社區老人對開辦社區食堂的願望十分強烈。
  • 【地評線】渤海潮評論: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資料圖。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
  • 瀋河區民政局局長蒞臨五裡河街道參觀「樂食堂」
    近日,區民政局局長蒞臨五裡河街道,五裡河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陪同參觀了「樂食堂」。樂食堂位於繁華的金廊沿線,青年大街盛華公館地下,面積達2000餘平方米,分設地下二、三層服務空間。地下二層設有水吧間以及便民生活服務平臺;地下三層開設百姓食堂,全天接待周邊百姓就餐。
  • 把社區食堂開到市民心坎上!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設社區食堂55處,日...
    今日上午11點多,住在芝罘區翡翠社區的賀業豐和老伴兒在家門口的翡翠社區食堂剛剛打完飯。記者看到,他們兩人點了一份米飯、一條炸舌頭魚和兩小碟蔬菜,還有一碗湯。5月1日,陳飛市長來到芝罘區翡翠社區食堂和萊山區遲家社區食堂,詳細了解食堂疫情防控、日常經營、老人就餐等情況。社區食堂是市委、市政府實施的一項惠民工程,面向社區居民,主要服務老年人。
  • 社區大食堂 讓居家養老更有「滋味」
    12月16日,在曙光教師新村小區,建新社區的「社區大食堂」負責人周俊傑告訴居民桂增亮今天的菜譜,「等會薛大爺他們幾個來了,正好坐一起,你們邊吃邊聊。」今年82歲的武香寧家住警苑小區,每天中午他都從家步行十幾分鐘去社區大食堂吃飯,「家裡就我和老伴兩個人吃飯,一來年齡大了做不動了,吃得也少,做飯也容易剩,去社區大食堂吃飯雖然跑得遠,菜清淡、少油、少鹽,適合我們老年人,關鍵還便宜,一頓飯才6塊錢,不用買、不用洗、不用燒,解決了吃飯問題。」她還告訴記者,300元錢吃50次,吃一次劃一次卡,6塊錢吃一餐的價格真的很難找了。
  • 尼特福家社區食堂,踏實做好養老「助餐」服務
    家住瀋陽于洪區的宋在潔老人已經90歲高齡了,因為腿腳不便只能用輪椅代步,所以用餐是個難題,最近他發現了一個菜品花樣多、味道好、乾淨衛生,可單點可自助,並且價格非常實惠的「好地方」。老人給遼寧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新北方欄目組打來了電話,請他們來宣傳報導一下。   老人所說的「好地方」是位于于洪區迎賓路街道丁香社區的「尼特福家社區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