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賈麗輝)今年5月15日是我國第27個「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眾志成城戰疫情,科學補碘保健康」。河北省自1995年開始實施普遍食鹽加碘(USI)消除碘缺乏危害政策,2000 年基本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至今仍然持續保持消除碘缺乏危害狀態。
碘是人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必需的微量營養素,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狀腺激素參與身體新陳代謝,維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促進人體,尤其是大腦的生長發育。碘缺乏病是由於自然環境缺碘,導致機體碘攝入不足引起的一組疾病和危害的總稱,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等。碘缺乏病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不同程度的腦發育障礙。
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外環境(水、土壤等)普遍缺碘,尤其山區、丘陵、河谷地帶、荒漠化地區和河流衝刷地區缺碘較為嚴重,全省168個縣(區、市)中,除5個高碘縣(區、市)外,其餘163個縣(區、市)在全民食鹽加碘之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碘缺乏病流行。連續四年的碘缺乏病監測結果顯示,雖然河北省兒童和孕婦從省級層面上都達到了適宜水平,但是少數縣兒童尿碘中位數不足100μg/L,處於碘營養缺乏狀態。兒童甲狀腺腫大率在省級水平上達到消除水平,但兒童甲狀腺腫大率超過5%的縣仍有少量存在。全省孕婦尿碘中位數在適宜水平,但相當一部分縣孕婦尿碘中位數低於國際組織推薦的孕婦尿碘中位數150μg/L的適宜下限標準,存在碘缺乏風險。防治碘缺乏危害仍然是一項長期工作,應繼續堅持全民食鹽加碘(USI)政策。
2019年2月,經河北省政府同意,河北省衛生健康委等8部門聯合制定了《河北省地方病防治專項攻堅行動實施方案》,把防治地方病作為脫貧攻堅的緊迫任務,列入全省重大疾病防治重點工作。方案要求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在健全體制機制、強化部門聯動、完善服務體系等方面採取有效舉措,確保到2020年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全省居民碘營養狀況總體保持適宜水平,實現控制和消除地方病的目標。
★科普小知識
生活中,經常聽到周圍有人說:「現在營養這麼好,哪有人缺碘,都是碘過量」「我們住海邊,碘足夠了,不用吃加碘鹽」「加碘鹽吃多了會得甲狀腺癌」……聽到這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說法,很多人都糾結了:我們到底選擇加碘鹽還是無碘鹽呢?
碘到底對我們的健康有多重要?
首先,碘是人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微量營養素,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胎兒期和嬰幼兒時期缺碘,會影響大腦發育,嚴重情況下可造成呆小症、聾啞、智力低下等。孕期缺碘會出現流產、早產、死產和先天畸形;成人期缺碘可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勞、精神不集中等。
而人體自身並不能合成碘元素,只能從外環境攝取。中國是世界上碘缺乏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外環境(水、土壤等)幾乎都缺碘,外環境缺碘的現狀很難改變,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3個月,因此要長期堅持補碘。
沿海地區的居民和營養水平高的大城市是不是需要吃無碘鹽呢?
沿海地區膳食碘攝入量調查結果表明,海帶、紫菜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區居民中的食用頻率和食用量都很低;沿海地區居民膳食中的碘84.2%來自碘鹽,來自各類食物的碘僅佔13.1%(其中海帶、紫菜和海魚共佔2.1%),來自飲用水的碘佔2.7%。如果食用無碘鹽,97%以上的居民碘攝入量將會低於推薦攝入量,居民碘缺乏的風險很大,因此,沿海地區也需要普及碘鹽。同樣,營養水平高的大城市居民也保證不了經常食用富碘食物。
食用碘鹽或碘攝入量增加會發生甲狀腺癌嗎?
回答當然是No。近年來全球很多國家,無論是否採取補碘措施,無論碘攝入量是增加、穩定還是下降,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都在增加,並且主要以直徑小於1釐米的微小癌增加為主。很多早期甲狀腺癌,由於過去技術不夠、意識不足,沒檢查出來。而現在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加之超聲技術飛速發展,越來越多不滿1釐米的甲狀腺結節都被篩查出來了,這也造成了人們覺得甲狀腺癌越來越多的假象。而且還有一點:2016年監測結果顯示,全國人群碘營養狀況總體處於適宜水平,沒有省份出現人群碘攝入過量。
補碘過量會怎樣?對健康有影響嗎?
想知道碘過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以看一組關於日本人碘攝入量的數據。日本人酷愛吃海鮮,因此他們平均每天攝入的碘排名世界第一。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成人每天攝碘量在150~200微克,但日本人每天攝入量為1000~3000微克,是推薦值的6~20倍!結果呢?日本是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而且很多種癌症的發病率顯著低於其他國家,並且甲狀腺癌發病率也並沒有顯著高於其他國家。這當然不是說吃很多碘能長壽或降低癌症概率,但至少表明「通過食物過量攝入碘」對健康人身體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常見有甲亢、甲狀腺炎等)的患者,因治療需要遵照醫囑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鹽。生活在高水碘地區且尚未改水的居民,每天從飲水和食物中已經得到了較高劑量的碘,也不宜食用碘鹽。除此之外,大家還是乖乖地吃碘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