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子博先生:古人說話寫文章有個規矩叫「開篇明義」,也稱為「綸冠」,即把中心要旨在開頭就講明白,今天我們把讀書這個事給大家開篇明義說一說。
我發明了一個格式叫「古玄三問」。以「讀書」為例,「什麼是讀書?」這是第一問;「它有什麼作用和目的?」這是第二問,目的說出來,那第三個問題就非常簡單了:「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問完這三個問題,可以解決世間所有的疑問。
人生中難免有些困惑和痛苦,這些困惑主要源於什麼呢?就是因為你對於基礎問題根本不理解。現在很多家長可能認為送孩子去學校,從幼兒園上到大學,或者出國留學叫讀書,其實它跟讀書一點邊都不沾。為什麼呢?我給各位解釋解釋。
讀書分為兩部分,一半是讀,另一半是書。先說「書」,很多人認為印刷出來的、上面有很多文章的叫書,這是比較宏觀的概念,也是對「書」一個比較淺顯的理解。
從造物學角度來講,書是什麼呢?真正的「書」(繁體字)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是「聿」,也是「書」的字根,這個可以理解為手拿著、駕馭著筆在寫,所以帶「聿」這個字根的字都有書寫、記錄的含義在。
「書」的下面不是「日」,是「曰」,它是「書」的部首,什麼叫「曰」?子曰、詩云、講、談、話…這都是漢字裡用來表述說話的,看似相近,實則完全不同。引經據典、不可更改叫「曰」,「子曰」是聖人所說。
「詩云」就是「《詩經》說」,「雲」什麼意思?繁體的「雲」,雨字頭下面加個雲。「雨」大家都知道,是天上在一定範圍內下的水,底下加個「雲」字呢?是天上的白雲嗎?不是。
「雲」的本意代表邊界不齊,你們看過夏天的雲彩沒有?古人講「夏雲多奇峰」,這時候的雲彩跟春天的不太一樣。春天的雲是暮暮靄靄的,一到夏天,地氣蒸騰之後,雲的邊界就變得清晰了。
還有一個詞叫「芸芸眾生」。很多人講是多的意思,其實它指的是數不清、看不清。古代很多東西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傳抄、記載的書都是口口相傳、筆筆相書的,導致其中錯謬很多。且各地詩歌眾多,長短、結構不一,沒有一定的規矩和規範,不像聖人所言,說完就記下來了,不會有差錯。所以「詩云」,有大概的意思在,沒有那麼肯定。
什麼叫「說」?「說」是悅字根,「說」和「悅」在古代是一個音。什麼叫「悅」呢?就是跟人家說完話,讓自己和對方都開心,所以「我跟你說」這句話包含著取悅、討好別人的意思。還有一句:「你說說我聽聽」,這裡面有種不可信的、探討的、懷疑的態度在。實際上對方不太信你說的話,帶有一點牴觸的心理。
我們經常會講「胡話」、「夢話」,沒有講「夢說」的,為什麼叫「話」呢?「話」左邊一個「言」,右邊一個「舌」,「舌」是活的,帶有肆意妄為的這麼一個意思在。有句老話叫「翻嘴調舌」,就是說這個人愛挑撥是非、議論別人。
這些講完就知道什麼叫做書了?不是現在講的課堂筆記,抄抄寫寫的那些東西,而是口口相傳,我講給你,你聽到後再一字不差的記述下來,這個叫書。就跟用錄音機把別人的話語,包括語氣、語調一字不漏的錄下來差不多。
古代的時候,認字識字,能買的起筆墨紙硯的人非常少,這差不多是貴族才有的東西。所以書的受眾群體非常小,也註定了書的規格、層次、階級非常嚴謹。有價值的東西才會被寫下來以傳後世,如果這個東西的智慧生命很短暫,比如一句話說完,明天就沒用了,這種肯定是不能成書的。千載不變,並且能夠跨越時空、放任四海皆準,不管古代或是現代都有用的,才能稱作「書」。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