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

2020-12-11 澎湃新聞

作者:張勁夫,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1956年至196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主持中國科學院的日常工作

出處:人民日報,2006年10月17日

張勁夫

我國第一顆衛星模型在中國科學院誕生

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我們黨中央對此很重視,分管科學技術的聶榮臻副總理向我交代,要科學院密切注意有關情況。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力學所所長錢學森、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等建議開展中國的衛星研究工作。院黨組研究認為:這是關乎國防和人民和平安寧的頭等大事,為此,抓緊做了兩項工作。

一是拿出了我國第一個衛星規劃。我多次召集有關科學家座談。科學家們認為造衛星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從「任務帶學科」考慮,可以帶動諸多新興技術的發展。衛星可以民用,亦可以軍用。利用科學院已有的基礎加速研究,再加上國防部五院等兄弟部門的力量,用幾年時間,我國也能衛星上天。他們還建議科學院應把衛星列為重點任務來抓。因此,科學院黨組把衛星研製列為中國科學院1958年第一項重大任務,為了保密代號叫581任務。

參加「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的部分專家

二是做出了我國第一個衛星模型。為實現規劃任務,中國科學院成立了581組,專門研究衛星問題。581組組長是錢學森,副組長是趙九章、衛一清,成員有楊剛毅、武汝揚、顧德歡、華壽俊等。另設技術小組,由錢學森和趙九章主持。

581組夜以繼日、奮力拼搏,緊張工作兩個多月,通過與院內外31個單位通力協作,完成了運載火箭結構的初步設計並搞出了載有多種高空環境探測儀器及動物艙的兩種探空火箭頭部模型,為自力更生發展我國空間事業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1958年10月中國科學院躍進成果展覽會保密館,展出了衛星和火箭的設計圖和模型,包括載有科學探測儀器和小狗的兩個探空火箭頭部模型。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主席等都來參觀,影響很大。

中央政治局撥巨款支持科學院搞衛星

1958年,前蘇聯和美國相繼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之後,我們科學院的科學家鄭重建議中國搞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1958年11月,中央政治局研究並決定撥2億元專款支持科學院搞衛星。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國家在各個方面用錢的地方很多,能夠拿出如此巨款,誰都能夠掂得出它那沉甸甸的分量。

國家三年經濟困難衛星發射計劃延期

中央專委決定,衛星任務要科學院承擔,衛星本體主要由科學院研製。科學院也組織有關部門配合。由於三年經濟困難,兩位中央常委、副總理陳雲、鄧小平分別對我說:「衛星還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因為國家經濟困難。」1959年1月21日,我在院黨組會上傳達了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

隨後,院黨組召開會議,調整空間技術計劃,提出「大腿變小腿,衛星變探空」的工作方針,決定調整機構、停止研製大型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把工作重點轉向研製探空火箭上來。院黨組提出的具體方針是:「以探空火箭練兵,高空物理探測打基礎,不斷探索衛星發展方向,籌建空間環境模擬實驗室。」

集中力量研製探空火箭為衛星開路

1961年4月前蘇聯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引起我國科技界和國防部門的極大關注。中國科學院組織了星際航行座談會,每次中心發言後,他們都請科學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人們得出一個共識,搞衛星,實際與飛彈是互為表裡、互為作用的,發射衛星與發射飛彈所需要的火箭加速是一回事。

在院黨組的統一領導下,經過七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特別是在三年經濟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吃不飽飯,營養不良,許多科技人員和工人身體浮腫,但仍忘我工作,出色地實現了集中力量研製探空火箭,為衛星上天作了充分的準備。同時,培養鍛鍊了一支我國自己的航天科學技術骨幹。實踐證明,這次調整是完全必要的。

我國人造地球衛星正式列入國家任務

1962年,中央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以前是管「兩彈」的。周總理當主任,羅瑞卿當秘書長。後來讓我參加中央專委的工作,負責衛星的研製,把人造衛星搞成。第一個人造衛星方案是科學院提出來的,是我向專委匯報後,專委通過的。第一個衛星是科學試驗衛星,衛星在天上能夠播放《東方紅》樂曲。以後又制定新的衛星計劃,搞通信衛星、氣象衛星等。後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推遲到1970年上天。

1964年,我國經濟形勢好轉和中近程飛彈發射成功。當年12月三屆人大會議期間,趙九章上書周總理,陳述理由,認為抓衛星工作是時候了。1965年1月,周總理批示科學院提出具體方案,因此,就在581的基礎上,將651定為衛星任務的代號。

國防科委4月29日向中央專委提出1970~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報告。5月6日,該報告經中央專委12次會議批准,並指示:以中國科學院為主,負責發射人造衛星的總體設計和技術抓總,由四機部、七機部及總後勤部軍事醫學院等部門協作。從此,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任務正式啟動。

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空前的科學論證

1965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的規劃方案建議》呈報到中央專委。8月9日、10日,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討論並原則批准這個規劃方案,確定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科學院可先按此規劃開展工作。

初期總體組成員合影

8月中旬,科學院開會,決定成立三個組織:衛星任務領導小組,組長谷羽,副組長楊剛毅、趙九章;衛星總體設計組,組長趙九章,副組長郭永懷、王大珩;衛星任務辦公室,主任陸綬觀。1966年1月,宣布成立中國科學院衛星設計院,代號651設計院,公開名稱科學儀器設計院,趙九章任院長,楊剛毅任黨委書記,錢驥等為副院長。

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委的委託,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中國第一顆地球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會期長達42天。對重大問題進行了反覆的慎重的討論,確定我國第一顆衛星為科學試驗衛星,主要為發展我國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預警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大家一致同意中國第一顆衛星在重量、壽命、技術等方面,都要比蘇、美第一顆衛星先進,並做到「上得去、抓得住、測得準,報得及時,聽得到、看得見」。並慎重初戰,努力做到一次成功。總體組何正華建議:第一顆衛星為一米級,命名為「東方紅1號」,並在星上播放《東方紅》樂曲,讓全世界人民聽到,得到與會專家的贊同。這次會議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會議。

東方紅1號衛星研製

及地面跟蹤觀測系統建立

用自己的手,送我國的衛星上天。這是廣大科技人員多年的熱切期望,大家群情激奮、熱血沸騰,接到任務的廣大科技人員更是興奮不已。中關村科學城裡,白天你可以看到大家忘我工作的場面,晚上科研和宿舍大樓,燈火通明,生機勃勃,一派興旺景象。各分系統密切配合,東方紅1號衛星研製進展非常迅速。

科研活動是很辛苦的,不但科研人員在做,科研管理人員在全力以赴為一線服務的同時,也積極想辦法。自動化所黨委書記呂強同志談過這樣一個事情:他們所一次在室外做一個部件試驗,時值隆冬,寒風凜冽,同志們進行操作,1次,2次,3次……1小時過去了,2小時過去了,3小時過去了……絲毫沒有成功的跡象。他建議:「同志們吃夜宵後再說。」可是大家紋絲不動。他十分著急,顧不得一切,壯著膽為試驗「出點子」說:「把那個小帽子反過來試試看。」竟然試驗獲得成功了。在場的同志們鼓掌呀,跳躍呀,好一場盛況!當然,他並不明白成功的道理,可這卻是科學院群策群力攻關的一個縮影。

正當中國科學院與國防部五院、四機部和全國許多部門、單位密切合作,在我們研製衛星不斷有進展,地面設施一個一個地建立起來,正當科學院的衛星研製基本完成的時候,發生了「文化大革命」,1967年1月之後,科學院衛星研製科研隊伍、試驗基地、科研設施、工廠,以及研製任務一起交給了國防部門。1968年成立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繼續完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工作。

人民日報1970年4月26日頭版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飛上了天。許多參加衛星研製任務的同志激動得熱淚盈眶,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我同全國人民一樣,感到無比振奮,從心眼裡感到欣慰和高興。

誦讀人

空間中心

空間科學論證黨支部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原標題:《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寫給郭永懷的兩封信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寫給郭永懷的兩封信 2020-07-31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誦讀科學經典、弘揚科學精神
    「誦讀科學經典、弘揚科學精神」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和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聯合主辦,旨在激勵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傳承好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戚發軔:激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
    從「東方紅一號」升空到現在,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穩、邁得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需要弘揚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這種精神,就是「兩彈一星」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不管條件如何變化,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內容。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嚴濟慈:寄語家鄉青少年
    作者: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出處:《院士書信》第80頁我1918年離開家鄉以後,先在南京上大學,接著到法國留學,從1927年回國起,我這一輩子都是搞科學、搞教育。回想我小時候,只能在村裡上蒙館,念高小要到縣城,上中學要賣掉家裡僅有的田產,那時候能上大學的更是稀罕。我雖然成績好,也只能報考免交學雜費和膳宿費的南京高等師範。現在可好了,在我們下湖嚴村就辦起了小學,光東陽市就有十幾所中學,念大學都可以不出金華。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啊!我希望青少年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優越條件,珍惜青少年時代的美好時光,發奮學習,刻苦攻讀,學好本領,立志成才。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
    最顯著者為各單位的本位主義和科學工作人員的「為科學而科學」的錯誤見解。在我國科學界中本位主義的存在甚為普遍。過去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之所以不能分工合作,即是一例。科學工作人員由於過去訓練,多崇拜資本主義國家的個人主義。以為科學家的本分在於尋求真理,只要本其所學,自由的選擇一個題目,竭其能力來研究,便是盡了責任。
  • 東方紅一號的秘密:中國首顆人造衛星發射記
    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太空向地球連續播放了28天《東方紅》。直到今天,東方紅一號仍按照最初設定的軌道,圍繞地球飛行著。據估計它至少還將繼續運行數百年。東方紅一號衛星,不僅是一顆人造衛星,更凝聚著厚重的民族精神,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榮譽。從東方紅一號開始,中國打開了太空之門。
  • 威海:開展未成年人經典誦讀活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威海市積極在未成年人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堅持日常誦讀與節日誦讀相結合,注重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聯合媒體開展經典誦讀電視展播活動,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在誦讀中華經典中,接受、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威海市教育局自4月份起,先後下發了《2014年全市中小學校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實施方案》《我市中小學師生讀書活動指導意見》,轉發了山東省關於開展第六屆中小學生讀書系列活動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學生中啟動了威海市第六屆中小學生讀書系列活動。各中小學高度重視經典誦讀活動,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科學安排誦讀內容,不斷創新誦讀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 【《民法典》學習】第三講丨韓松:我國《民法典》的科學體系
    【《民法典》學習】第三講丨韓松:我國《民法典》的科學體系 2020-06-09 04: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只有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運行
    太空對於人類而言還是關鍵的發展資源,為了能夠更好地把太空利用起來,有條件的國家紛紛發射人造衛星,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1970年的時候發射成功,原本設計的是它只有20天壽命,但是它飛了50年都沒掉下來,這是為什麼?東方紅一號畢竟是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以在設計上也不是那麼完善,對於中國來說這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和突破。
  • 論科學精神
    編者按:今年是偉大的五四運動100周年,100年前,中國人民開始覺醒,民主和與科學成為國人救亡圖存的希望
  • 運城市科協:發揮科普教育場館作用 弘揚科學精神
    了解火箭發動機及飛船返回艙知識2020年8月18日,運城市科協、鹽湖區科協在運城航天公園科普教育基地開展運城市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了解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現狀矗立在公園廣場中心的大型「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模型,分布在公園各處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生平事跡,向學生們講述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險、積極樂觀、團結一致、攻堅克難的革命奉獻精神。在運城航天展覽館,學生們詳細了解運城航天英雄景海鵬的事跡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現狀。栩栩如生的火箭和衛星模型、神奇的太空體驗倉以及各式各樣的航模作品,引得學生們紛紛駐足觀看了解。
  • 極客叨科學丨浦東科普工作者訪談——人造衛星那些事
    聚焦浦東科創人才傳播科學知識、弘揚創新意識第七期極客叨科學之陳宏宇(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內容提要】近年來一顆又一顆令人矚目的小衛星一飛沖天,他們都搭載了中國科學家哪些知識和汗水?《極客秀》浦東科普工作者訪談,邀請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陳宏宇,一起聊聊:人造衛星那些事。
  • 為什麼人造衛星的軌道一般總是橢圓形的?
    人造衛星為什麼能環繞地球運轉,而很久不落下來?因為人造衛星發射出去以後,以特別大的速度圍繞地球運轉,產生一個離心力抵消了地球對它們的引為一一向心力的作用。什麼樣的速度,才能使人造衛星克服地球的引力,而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呢?根據科學的計算,每秒鐘跑7.9公裡,並且以水平方向拋出去,就能使人造衛星環繞地球運轉。這個速度叫環繞速度,也叫第一宇宙速度。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吳良鏞:在你選擇的路上不懼困難地堅持
    出處:《中國青年報》2014年9月18日第2版。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剛入學的研究生,這是你們人生的新階段,我熱誠地希望你們在思想上也能夠有一個新的境界。我1922年生於南京,當時正值內憂外患,中國大地上戰火連連,苦難深重。1937年南京淪陷,我隨家兄流亡重慶,於四川合川繼續中學學業,記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結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軍空襲,大火一直燃燒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我敬愛的前蘇州中學首席國文教員戴勁沉父子也遇難了。戰亂的苦痛激勵了我重建家園的熱望,我最終斷然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學習,以建築為專業,這是一個開始。
  • 「讀經典 品書香 共成長」 少兒經典誦讀比賽圓滿結束
    中華經典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滋養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詩經楚辭漢賦,篇篇華彩;唐詩宋詞元曲,字字生香。讀經典,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品書香,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梁。讓經典滋養我們的心田,伴著孩子們共同成長。
  • 瞭望丨新周期,如何發展大科學工程?
    ◆ 大科學工程應該上什麼項目、如何論證、怎麼評價?◆ 發展大科學工程既要適合我國國情,也應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要堅持擇優擇重原則,讓大科學工程多辦大事。這批「國之重器」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    在140個足球場大的地面上,數千面天線從中心向外呈旋臂狀鋪展,延伸著長長的「觸角」,恰似一隻「巨眼」——中國主導研製的SKA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將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歷史新機遇。
  • 高考模考作文|江淮十校聯考:弘揚科學精神,致敬科學偶像
    近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獲獎名單公布。獲得一等獎的短視頻是《鄧稼先》,其餘獲獎視頻的主人公大多是並不太出名的一線科研工作者。這是題目提供的真實情境,是考生聯想和思考的基點。命題人針對此情境所給的立意指導是: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和讓科學「潮」起來,打造時代新偶像。
  • 物理所舉行慶祝建黨九十九周年暨「信念·黨旗·科學」黨員主題...
    新黨員代表在發言表示,將努力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在物理所老一輩科學家精神感召下,以優秀黨員為榜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為推動物理所不斷向前發展與實現科技強國夢貢獻力量。  在「誦讀科學經典、弘揚科學精神」板塊,會議對物理所「誦讀科學經典、弘揚科學精神」主題黨日活動中的優秀組織、個人進行了表彰。
  • 禮縣舉辦「傳承經典誦讀·弘揚廉潔家風」詩歌誦讀大賽
    每日甘肅網隴南訊(記者劉東亮 通訊員王書昉)9月27日,禮縣紀委、縣監委、縣委宣傳部、縣婦聯、團縣委、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聯合舉辦了以「傳承經典誦讀、弘揚廉潔家風」為主題的全縣幹部職工詩歌誦讀大賽。
  • 弘揚科學精神——峨眉三小五年級1班國旗下展示
    科學技術要弘揚新時代,好少年。勤學習,愛科學。少年強,則國強,科學精神要弘揚。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