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寫給郭永懷的兩封信

2020-12-14 澎湃新聞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寫給郭永懷的兩封信

2020-07-31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作者: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出處:1956年2月2日、9月11日,錢學森寫給郭永懷的兩封信。

永懷兄:

接到你的信,每次都說歸期在即,聽了令人開心。

我們現在為力學忙,已經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掛了號」,自然是到力學研究所來,快來、快來!

計算機可以帶來,如果要納稅,力學所可以代辦。電冰箱也可帶。北京夏天還是要冰箱,而現在冰塊有不夠的情形。

老兄回來,還是可以做氣動力學工作,我們的需要決不比您那面差,帶書的時候可以估計在內。多帶書!這裡俄文書多、好,而又價廉,只不過我看不懂,苦極!

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這裡的工作,不論在目標、內容和條件方面都是世界先進水平。這裡才是真正科學工作者的樂園!另紙書名,請兄轉大理石託他買,我改日再和他通信。

此致

敬禮!嫂夫人均此!

錢學森 上 二月二日

書信寥寥數語,渴望之情溢於言表。在郭永懷的心中,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當手中的課題剛一結束,他就計劃回國,為避免美國政府的阻撓,素來沉默的他,在大師兄西爾斯舉辦的送別野餐會上,親手燒毀了尚未發表的所有的書稿。同年9月,郭永懷一家啟程回國。無法親自到深圳迎接摯友一家的錢學森託中科院廣州辦事處帶去歡迎信,至交好友歸來的喜悅,離開黑暗美國的幸福,即將與摯友共赴美好未來的痛快,躍然紙上。

永懷兄:

這封信是請廣州的中國科學院辦事處面交,算是我們歡迎您一家三眾的一點心意!我們本想到深圳去迎接您們過橋,但看來辦不到了,失迎了!我們一年來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們想您們也必定會有一樣的經驗。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頭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的頭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國吧!

我個人還更要表示歡迎你,請你到中國科學院的力學研究所來工作,我們已經為你在所裡準備好了你的「辦公室」,是一間朝南的在二層樓的房間,淡綠色的窗簾,望出去是一排松樹。希望你能滿意。你的住房也已經準備了,離辦公室只五分鐘的步行,離我們也很近,算是近鄰。

自然我們現在是「統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寫志願書,請您只寫力學所。原因是:中國科學院有研究力學的最好的環境,而且現在力學所的任務重大,非您來幫忙不可。—我們這裡也有好幾位青年大學畢業生等您來教導。此外力學所也負責講授在清華大學中辦的「工程力學研究班」(是一百多人的班,由全國工科高等學校中的五年級優秀生組成,兩年畢業,為力學研究工作的主要人才來源)。由於上述原因,我們拼命歡迎的,請你不要使我們失望。

嫂夫人寄來的書,早已收到,請不必念念。

不多寫了,見面詳談。

即此再致

歡迎!

錢學森 1956年9月11日

誦讀人

宋金穎 力學研究所

支部副書記、宣傳主管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原標題:《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寫給郭永懷的兩封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誦讀科學經典、弘揚科學精神
    「誦讀科學經典、弘揚科學精神」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和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聯合主辦,旨在激勵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傳承好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力學所所長錢學森、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等建議開展中國的衛星研究工作。院黨組研究認為:這是關乎國防和人民和平安寧的頭等大事,為此,抓緊做了兩項工作。一是拿出了我國第一個衛星規劃。我多次召集有關科學家座談。科學家們認為造衛星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從「任務帶學科」考慮,可以帶動諸多新興技術的發展。衛星可以民用,亦可以軍用。
  • 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哥廷根力學學派在中國的繼承與發展
    我國的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林家翹、周培源等就是曾在那裡學習、工作過的傑出人才。錢學森先生於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在他第二年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後,轉入加州理工學院,在馮·卡門教授指導下深造,1939年6月獲航空與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飛彈研究。
  • 黃渤讀信!一張香菸紙,竟是當年錢學森回國的關……
    這是一封錢學森,寫給父親好友陳叔通的求救信函;這其中到底藏著怎樣的故事,為何連一張像樣的信紙都沒有,到底有著怎樣的往事?他把這封信寫好之後,裝在一個信封裡,並在信封上寫了上海家中的地址。然後把這封信夾在蔣英寄給妹妹的信中,那就相對要安全些。蔣英的四妹蔣華當時僑居比利時。從美國寄往比利時的信,遠沒有寄往中國的信件那麼容易引起關注。蔣英請妹妹在收到這封信之後,從比利時轉寄到上海錢學森父親家中。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戚發軔:激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
    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需要弘揚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這種精神,就是「兩彈一星」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不管條件如何變化,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內容。我們的航天事業要發展、要壯大,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當年初創期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東方紅一號」沒有一個外國的元器件,都是中國人自己造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嚴濟慈:寄語家鄉青少年
    作者: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出處:《院士書信》第80頁我1918年離開家鄉以後,先在南京上大學,接著到法國留學,從1927年回國起,我這一輩子都是搞科學我希望青少年們,繼承和發揚家鄉人民勤勞儉樸、吃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創新的精神風尚,從小樹立雄心壯志,學好現代化知識,長大攀登科技高峰,承擔跨世紀的重任。我深信,再過一二十年,我們的家鄉一定會建設的更加美好,我們的國家一定會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
  • 再現一代科學巨匠的家國情懷!話劇《今夜星辰》昨晚在合肥公演
    據了解,該劇以郭永懷、李佩夫婦生平事跡為原型,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郭永懷烈士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力學科學的奠基人和空氣動力研究的開拓者,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今天是你和李佩踏上祖國土地的頭一天,我們拼命地歡迎你!」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
    此時正值五四時代,北京大學號召全國提倡科學,科學研究才慢慢地在各大學裡有了立足點。從此各專門學會如地質學會、物理學會等逐一成立。到了1928年創設了國立的研究院,即是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從五四時代到現在卅多年間, 中國在科學上雖亦造成了少數傑出人才,對科學做了個別的貢獻,但一般而論,對於國計民生有多少補益,對於科學本身有多少建樹,檢討起來,仍然不免失望的。
  • 兩彈元勳郭永懷:錢學森說他抵十個師!飛機失事後周總理放聲大哭
    1941年郭永懷又奔赴美國深造,他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學院,與錢學森一起師從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郭永懷的研究課題是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郭永懷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郭永懷到康奈爾大學的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任教。當時飛機已經得到廣泛運用,但是飛行速度卻不理想,聲障是飛機提高速度的最大障礙。
  • 國防科大教授將錢學森寫給他的部分信件捐給學校
    錢學森表示:「這個觀點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也是我們比外國人高明之處。」錢學森的信給了譚暑生極大的鼓舞,他覺得自己離成功又近了一步。為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學研究中,譚暑生主動辭掉了所擔任的行政職務。1985年12月31日,錢學森在給譚暑生的信中寫道:「今天已是1985年的最後一天了,所以我首先要向您拜年!全中國搞理論工作的同志的日子都難過,但中國的事總是一步一步向前發展的,明年一定會比今年好!在前幾天文化部舉行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討論會上,我說一切科學理論研究的價值不在於短期的實用,而在於文化建設。科學理論是社會主義文化!沒有科學理論就談不上21世紀的社會主義文明。
  • 得知錢學森回國,郭永懷在美國燒毀資料,事後,妻子發現其真高明
    而當郭永懷升入本科時,物理系其實已經不存在了:饒毓泰先生不在,盧祖治先生只負責預科,吳大猷先生前往美國留學了。直到郭永懷打聽到電機系有一位顧靜薇教授是搞物理學,便立刻投入她的門下。顧靜薇教授對郭永懷非常賞識,郭永懷良好的數學基礎和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讓顧靜薇教授非常感動,經常給郭永懷開小灶。就這樣,顧靜薇教授和郭永懷的師生友誼持續了好幾年。
  • 郭永懷先生在力學所的塵封往事
    提起郭永懷這個名字,可能相當一部分青年人並不熟悉。他離我們最近的身份是年初剛剛去世的、我國德高望重的應用語言學家李佩先生的丈夫。郭永懷李佩伉麗情篤,根據李佩先生本人及家屬意願,二人骨灰於2017年清明節合葬於中科院力學所院內郭永懷先生雕像下。  郭永懷於1968年在一場飛機空難中英年早逝,不過他仍然堪稱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位科學大師級人物。
  • 錢學森談中醫:中醫是頂級的生命科學!
    來源丨中國新聞網   記者丨王天譯錢學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飛彈之父」1911-2009,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57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錢學森等論人體科學》7頁)10、信中所述中醫「證」的觀點我同意,「證」是高層次整體性的。但系統論也不是元氣論,只強調整體,不考慮微觀原子論、還原論,系統論是整體論與還原論的辯證統一。(1988年8月26日致黃建平——《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389頁)11、經絡是我們中醫理論中基礎性的東西,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 運城市科協:發揮科普教育場館作用 弘揚科學精神
    了解火箭發動機及飛船返回艙知識2020年8月18日,運城市科協、鹽湖區科協在運城航天公園科普教育基地開展運城市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了解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現狀你了解錢學森矗立在公園廣場中心的大型「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模型,分布在公園各處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生平事跡,向學生們講述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險、積極樂觀、團結一致、攻堅克難的革命奉獻精神。在運城航天展覽館,學生們詳細了解運城航天英雄景海鵬的事跡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現狀。栩栩如生的火箭和衛星模型、神奇的太空體驗倉以及各式各樣的航模作品,引得學生們紛紛駐足觀看了解。
  • 「家風家訓家規」全國經典誦讀大型公益活動在京啟動
    人民網北京3月10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家風家訓家規」全國經典誦讀大型公益活動於9日上午在京啟動。 該公益活動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與內涵,培養青少年愛家愛國的積極情懷,通過展現家庭的「家風家訓家規」風貌,宣傳「少年強則中國強」,「家庭昌盛則中國昌盛」的核心理念,充分表達青少年兒童對家、對黨、對祖國的愛戴之情和感恩之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光明未來的憧憬。
  • 好評如潮,收視爆表的《信·中國》:總有一封信,讓你流淚滿面
    這些信件,都是從建黨以來收錄的2000多封共產黨員書信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有偉人、名人的信,也有不為人知的普通共產黨員的信,最終甄選了50多組信件。在寫給母親的信中,他說「目前雖有少些困難,是能夠度過去的,請母親不要憂愁。」他還說「男有決心在戰鬥中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
  • 錢學森逝世一周年:貢獻是火箭 最大夢想是科學
    錢學森逝世一周年:錢學森,最大夢想是科學   再過兩天,10月31日,就是錢學森逝世一周年紀念日了。  55年前,也就是1955年9月,當錢學森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向新中國漸行漸近的時候,期待他歸來的老友、學生以及國內科技界,也正準備為他的夢想,為共同的科學夢想搭建舞臺。
  • 禮縣舉辦「傳承經典誦讀·弘揚廉潔家風」詩歌誦讀大賽
    每日甘肅網隴南訊(記者劉東亮 通訊員王書昉)9月27日,禮縣紀委、縣監委、縣委宣傳部、縣婦聯、團縣委、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聯合舉辦了以「傳承經典誦讀、弘揚廉潔家風」為主題的全縣幹部職工詩歌誦讀大賽。
  • 《信·中國》:振奮民族精神的鮮活教材
    原標題:《信·中國》:振奮民族精神的鮮活教材   6月18日,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信·中國》第一季落下帷幕。12期節目裡,有近50封書信與觀眾見面。   大革命時期入黨的陳覺、趙雲霄烈士的家書,表現了一對志同道合的夫妻和戰友是如何面對生死的家國情懷;朱德寫給老朋友戴與齡的信,讓人們看到了一位八路軍總司令的手頭是如何緊張;華僑白雪樵回國參加抗戰前留給父母的家書,真切詮釋了什麼是家,什麼是國;錢學森寫給老師陳叔通的信,反映了建國初期海外知識分子踴躍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壯志豪情;金茂芳的情書,則把觀眾拉回到半個多世紀前的邊疆建設時期…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關於錢學森的30個故事
    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選擇:從做一名航空工程師,轉為研究航空理論。他向加州理工學院提出入學申請,並成為世界著名力學家馮·卡門教授的博士生。14錢學森跟馮·卡門之間,曾因為對一個科學問題的見解不同而爭論。有一次,師生之間因為對錢學森的一篇文章觀點不一爭辯起來。馮·卡門一氣之下把文章扔到地上,兩人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