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著絲粒與著絲點的比較,明確著絲粒與著絲點的區別與聯繫,進而分析究竟是著絲粒分裂還是眷絲點分裂。
關鍵詞:著絲粒、著絲點、區別與聯繫
1 著絲點與著絲粒的區別與聯繫
在電鏡用於細胞結構觀察之前,著絲點與著絲粒長期被看作同一結構,兩者被視為同義語。後來人們通過超薄切片在電鏡下觀察發現,中期染色體主縊痕(著絲粒區域)外側有一塊盤狀或杯狀的三層結構附加物,是紡錘絲的附著點,將其稱為著絲點;在20世紀80年代,幾個實驗室相繼發現在一種人類進行性系統性硬皮病症候群患者的血清中,存在著能與中期染色體著絲粒發生免疫反應的抗體,但後來Brenner等利用免疫電鏡證明,患者血清中的這一抗體實際上是和著絲粒外側的著絲點蛋白特異性結合的成分,這也從分子生物學角度將著絲點和著絲粒區分開來。著絲粒與著絲點在形態結構上存在差異,是不同的兩種結構,但功能上是偶聯的。
每條染色體DNA上都含有一段特殊的DNA序列,稱為著絲粒DNA[3],著絲粒DNA裝配上著絲粒蛋白、染色單體連接蛋白等蛋白質而組成著絲粒[4],也就是說著絲粒實質上是一段特異的染色質。由於著絲粒所在染色體區域淺染內縊,所以也叫做主縊痕。染色體複製後每條姐妹染色單體上都各有一個著絲粒區域,對應且緊密排列在一起,相互摻雜,彼此通過連接蛋白等蛋白質的黏合使姐妹染色單體連接在一起。
著絲點也稱動粒,是附著於著絲粒上的一種細胞器,化學本質主要為蛋白質。動粒在電鏡下觀察呈三層圓盤狀結構,依次是內板、中間間隙和外板,內板與著絲粒緊密聯繫,實際上著絲粒DNA也伸入動粒內板,成為動粒內板的組成成分,從這個角度看,著絲點與著絲粒結構成分相互穿插,聯繫緊密,是一個複合體。動粒外板直接與紡錘體微管聯接。細胞分裂到晚前期時,染色體的著絲粒兩側分別出現動粒,每條染色單體上都有一個,附著在著絲粒外側。綜上所述,著絲粒與著絲點在形態結構、化學組成上存在差異,但在功能上卻是相互偶聯的,著絲粒負責姐妹染色單體的黏合,使姐妹染色單體連接在一起,但並不與紡錘絲直接相連;著絲點負責與紡錘體微管的聯接。
2 著絲點分裂還是著絲粒分裂
當細胞分裂進行到後期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相互黏合的著絲粒區域分裂,兩條單體相互分離,成為彼此獨立的一對染色體,附著在著絲點上的紡錘體微管開始縮短,由於著絲點內板是與著絲粒緊密聯繫的,因而紡錘體微管在牽引著絲點運動的同時也就牽引著這兩條染色體運動而移向細胞兩極。由此可見,兩條染色單體著絲粒區域相互黏成一個整體,在分裂後期是著絲粒分裂,而非著絲點分裂。著絲點只是分開。
作者單位:安徽省宣城市第三中學
發表於《生物學教學》2016年(第41卷)第12期
如果您感覺我提供的資源還不錯,請點擊一下文末的「點讚」、「在看」,或者將「囡波灣生物」公眾號加★,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