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仁消失現兩體,赤道板上排整齊……」對不少人來說,中學時背下的各種有絲分裂口訣也許已是他們對細胞分裂過程的最後印象。不過,這項被寫進教科書多年的細胞行為,仍有許多細節困擾著當今的生物學家們。
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示意動畫。圖片來源:leavingbio.net
其中一個被爭論了許多年的問題,就是在細胞有絲分裂期間,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準備被分開拉向細胞兩極時,動粒(也就是「著絲點」)受到的拉力有多大。這個問題的答案對弄清動粒的結構,乃至理解細胞如何分裂至關重要,多年來有關於此的估算也各式各樣。「可那些結果在大小上相差數百倍甚至上千倍。」 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細胞生物學家託馬斯·馬雷斯卡(Thomas Maresca)說,「但是現在,我認為我們最終得到了答案。」
根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論文[1],馬雷斯卡的團隊利用兩種不同的力感受器去測量果蠅細胞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產生的拉力,他們得出結論:紡錘絲在動粒上施加的、朝向細胞兩極的力足有數百皮牛(1pN=10^-12N)大小。
簡易版的果蠅動粒模型。紅色為與動粒相連的紡錘絲(微管)。綠色、灰色及藍色為構成動粒的蛋白質及蛋白複合體。馬雷斯卡團隊的拉力測量系統構建在CENP-C上。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科學家們顯然無法在動粒上拴一個彈簧測力計來完成這樣的任務。在這個研究中,馬雷斯卡和他的博士生葉安娜(Anna Ye)以及斯圖爾特·凱恩(Stuart Cane)三人巧妙地採用了類似的思路——他們構建了兩種不同的力感受器,上面帶有不同的螢光基團。這些感受器在受到拉力時會發生構象變化,螢光強度因而受到改變。通過將這兩種力感受器嵌入果蠅動粒的重要結構——著絲粒蛋白CENP-C中,研究者得以通過分析螢光的改變情況估算施加在每個CENP-C蛋白上的拉力。
第一種力感受器基於螢光能量共振轉移(FRET)效應設計。圖a為原理示意:當青色螢光蛋白與黃色螢光蛋白的距離較遠時,青色螢光蛋白吸收激發光的能量後發出青色螢光;但當青色螢光蛋白與黃色螢光蛋白距離較近(通常小於10nm)時,黃色螢光基團通過FRET效應獲得能量,發出黃色螢光。圖b為感受器示意圖:青色螢光蛋白(mTurquoise2)和黃色螢光蛋白(mVenus)之間用彈性肽鏈相連,在所受拉力較小時,兩個螢光蛋白距離較近,FRET效應較強;而受到較大拉力時,彈性肽鏈被拉長,兩個螢光蛋白之間的距離變大,FRET效應減弱。通過比較細胞分裂間期和細胞分裂中期的結果,研究者最終得出平均每一個CENP-C蛋白受到約1.2-1.4pN的拉力。圖片來源:a:semrock.com;b:參考文獻[1]
第二種力感受器則基於踝蛋白(圖中部紅、白色結構)和黏著斑蛋白(黃、紅色結構)設計。這兩種蛋白能夠結合在一起。踝蛋白受到的拉力作用越大,它與黏著斑蛋白結合的結構域(紅色)就暴露得更多,因此能夠結更多黏著斑蛋白。研究者在CENP-C蛋白中間插入踝蛋白,而在黏著斑蛋白上加上綠色螢光蛋白。通過分析CENP-C蛋白受力時結合在踝蛋白上的螢光,研究者最終發現細胞分裂中期與細胞不分裂時相比,結合在踝蛋白上的黏著斑蛋白相差了約1.3個,根據此前研究數據換算出平均每一個CENP-C蛋白受到的拉力約2pN。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在三年多的實驗裡,該課題組獲得了超過3200個數據點。兩套力感受器系統估算得的拉力數據比較一致,研究者認為在果蠅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每個CENP-C蛋白受力在1-2pN之間。其他研究結果提示,平均而言,每個動粒與11條微管連接,每條微管與12到31個CENP-C蛋白結合,因此,在果蠅細胞分裂過程中將拖拽動粒的拉力範圍在135-677pN之間。考慮到這一受力結構的尺度,這樣的拉力已經非常高。「在細胞中有不同的分子馬達,有一些像短跑運動員,但是我們測得的這個更像是推土機——它們能夠在一個緩慢而穩定的速率下製造比較大的力。」馬雷斯卡說。
研究者推斷,這樣強大的壓力主要是微管的動力過程過程產生的。他表示,分子馬達在微管上移動,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一樣。「這種拉力非常強,但並不是很快,我們認為是『道路』而非『汽車』產生了大部分存在的拉力。」他希望這些研究結果能幫助人們解決由來已久的拉力問題,並由此進一步加深對細胞分裂過程的理解。
(編輯:Calo;排版:Sol_陽陽)
參考資料: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科研最新進展,學術最新動態,頂級學者的思考和見解。長按二維碼關注科學人(微信號:scientific_guokr)。
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和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啥區別?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類有啥區別?
是時候翻翻生物課本了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