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介紹
introduction
【團隊名稱】中國海洋大學「觀海聽濤」赴徽考察小組
【團隊成員】蘆泉宏、錢漪、錢果立、黃燕玲、劉強、王天宇、盧浩雯、鄭昕怡
【指導教師】左偉
【調研內容】對於徽派建築做出深刻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減小信息傳播的阻礙,促進當地古建築修復的發展;讓民間的工作者感受到支持與肯定,幫助其促進對自身工作的開展;讓公眾感受到徽派建築之美以及保護傳承古建築的重要性;不僅僅是關注徽派建築的現狀以及修復工作,更應該力所能及地去推廣宣傳古建築修復工作背後,這些工作在古建築修復第一線的匠人精神,以及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
#三下鄉#。。。。。。
這裡有
。。。。。。。我們的精彩
splendid_experience
7月14日至7月18日,中國海洋大學「觀海聽濤」赴徽學習考察團在安徽省黃山市進行為期5天的學習考察。考察團由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8名本科生組成。本次學習考察由共青團黃山市委作為接收單位,主要針對「徽派古建築的保護與修復」展開。
13日下午,赴徽學習考察團抵達黃山市,在屯溪區安頓下之後開始理論資料的整理與儲備,參考徽派建築的歷史演變、典型結構、保護利用、傳承創新等方面的學術論文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網站工作介紹,準備考察的採訪提綱並與部分採訪對象取得聯繫。
7月14日,赴徽學習考察團分為四組開展第一天正式工作,調研黃山市徽派建築的基本情況,參觀訪問黃山市徽派古建築的典型代表。考察團走訪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萬粹樓博物館、屯溪博物館等,採集視聽資料,採訪博物館工作人員,了解徽派古建築的傳承與修復。考察團訪問黃山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參觀研究院內徽派建築雕刻展示館,收穫介紹徽派建築三雕的光碟,對政府倡議的「百村千幢」計劃以及設計研究院對徽派建築保護的獲獎技術進行簡單詢問。考察團對徽派古建築代表程式三宅、戴震故居以及正在修復中的程大位故居進行參觀考察,就古建築的傳承與修復採訪現場工作人員。
考察團在屯溪老街就民眾對於徽派古建築現狀的了解採訪部分民眾。屯溪老街跳蚤市場是民間古早藝術品市場,經營清心齋的吳阿姨住在老街上,表示市場約成形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其中建築古構件佔大部分,也有硯臺、誥書、舊書籍、碎瓷、古玩、石雕等文玩交易。
第二天,學習考察團分為三組,分別負責回訪、屯溪老街視頻素材採集與調查問卷製作工作。回訪對象主要為萬粹樓博物館的負責人葉群秀和屯溪老街消防隊。葉群秀為黃山績溪人,自1999年萬粹樓開館以來一直在此工作,其向考察團介紹萬粹樓古構件均由防腐藥水浸泡處理,破損文物貼金箔重新刷漆等保護修復工作;老街格局十多年未變,大約70%以上都是未經更改的古建築,商戶改動相對較多,整個屯溪老街變化不大,但是可以感覺到政府對於老街的保護愈加重視,由於古民居都是木質結構,近年來也配備有專業的消防人員,發生短路或小火苗都會及時處理。
屯溪老街消防隊於14年初成立,已有兩年半的時間,日常工作以防範為主。採訪消防隊時同時了解到,修繕古建時有專門程序,會考慮到本身的完整性,不影響其原有風貌,如果修繕規劃與周邊格局背景不符,得不到專業部門的認可也不會被批准修繕。消防隊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正研究採用新科技的方法保護古建築(細節涉及專業核心技術不便透露)。
另一組隊員初步製作的調查問卷,主要針對民眾對徽派建築修復狀況的了解與保護意識,分為四個部分:調查對象個人信息、對徽派建築典型特點和基本常識的了解、對徽派建築保護狀況的認識、對徽派建築修復的態度。
16日,學習考察團前往徽派建築典型代表集中區黟縣宏村鎮,參觀並採集圖片和視頻資料,走訪宏村村民、古建築修復民間工匠、當地商鋪與宏村鎮政府,收集有關宏村建築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的文字與視聽資料,同時對宏村建築整體維護的輔助工作如水生態維護工作進行一定程度的走訪。宏村原住居民朱師傅表示,當地大多數原住民,原本靠耕地為生,但是現在耕地大多數被改遷為商品房,因此改做客棧。朱師傅一家也開客棧,他家的客棧建立在原來老屋舊址,拆遷老屋主要自己和家人來做。同樣自力維繕的還有村中趙師傅,趙師傅祖輩生活在宏村,老屋已有百年歷史,在兩輩人手裡大修過兩三次,趙師傅的哥哥就是木匠,其師祖曾修繕宏村承志堂。
在調查過程中,學習考察團注意到自本世紀初以來,宏村憑藉著其清幽恬靜的自然環境和獨樹一幟的建築特色吸引了海內外大批遊客前來參觀遊覽;當地群眾也抓住機會借力新興的旅遊市場開展不同形式的民俗體驗,這對宏村古民居的保護工作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過程中考察團得知,本地的技術工人和師傅數量不少,修繕主要由房屋所有者來負責。
與此同時,觀光旅客的大量湧入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對當地建築環境造成影響。當晚,學習考察團返回屯溪發放調查問卷,為最大程度保證調查的隨機性和科學性,問卷調查的對象主要集中於安徽黃山本地,依照調查對象的年齡、職業等基本情況按比例發放。
7月17日一早,學習考察團從屯溪區前往歙縣,赴歙縣徽州古城、歙縣博物館、漁梁古鎮及漁梁壩等走訪,抓緊在黃山的最後兩天,積累徽派古民居材料和建築歷史文化背景。參觀歙縣徽州古城過程中,在講解員帶領下重點考察徽州府衙——徽州府衙為徽派古建築修復典型,其大部均經過翻新,但翻新要求保持原貌,修舊如舊。同時考察團注意到,徽州古城的建築格局和風格結合當地環境,因地制宜,城樓低矮,入城門即為府衙,這與古徽州府不僅風調雨順、自然條件優越,而且隔絕戰亂侵擾、安樂和平有著密切聯繫。
緊接著,考察團自徽州府乘船至漁梁古街,探訪古民居和漁梁壩。古時的漁梁因靠近碼頭而貿易發達,為經濟繁榮之所。漁梁壩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江南都江堰」,結構精巧科學,閃爍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漁梁古街彎曲起伏,青石板路原始古樸,保存完好。沿路徽派古民居群落同樣保存狀況良好,遊人稀疏,靜謐悠長的街道有別於眾多其他遊人如織的古街景區,當地居民大多仍寓居於此,生活氣息濃厚,古民居多經歷過修復或內外部翻新,但也不乏個別失修古建築成危樓,貼有「遊人請勿靠近」字樣。街上有幾座稍大的庭院為名人故居,舊有藥鋪、商鋪部分可辨,古時漁梁古街的熙攘可見一斑。
18日,各組分別在屯溪區、黟縣與歙縣進行圖片和視頻採集、採訪資料整理、問捲髮放和統計的收尾工作,以及微博信息整理推送。此外,在屯溪區活動的隊員走訪負責老街整改工作的屯溪老街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接下去老街將進行的整改計劃以及未來的形象設計;在歙縣的隊員則進一步深入行至昌溪,參觀當地民居民宅並與村民交流。
中國海洋大學「觀海聽濤」赴徽學習考察團在為期五天的學習考察中採集、整理文字和視聽資料,製作、發放並整合「民眾對徽派建築修復狀況的了解與保護意識」的問卷,深入了解到徽派古建築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修復與保護現狀,結合實踐見聞與實地尋訪,提出個人對建築文化傳承及保護的見解,同時製作關於徽派古建築宣傳保護的宣傳片。
- FIN -
——三下鄉,我們在成長。
。。。。。。。。圖文|三下鄉赴徽學習考察團
責任編輯|閆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