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位家長在育兒道路上總會遇到很多困擾,孩子哭鬧就是一個大問題。前幾天朋友就倒起了苦水。
她說「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去逛超市的時候就喜歡買玩具,家裡的玩具放滿了一整個衣櫃,有一些玩具買回去甚至根本就沒碰過。有時候我們不給他買,他就直接在超市裡哭鬧,家長好面子又看他小基本也都滿足他了。
可是沒想到這都上小學了還是改不了這個毛病,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有時候家長狠下心來不給他買他就哭鬧得更厲害,有時候甚至會傷害自己,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美國發展心理學阿爾黛·索爾特博士說:哭泣是機體在進行重新構建時所做的努力,它是進行自愈的一個程序。哭,是人們釋放內心不滿的方式。等孩子哭夠了,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就停下來,努力地調整情緒。因此家長不應給哭鬧的孩子按「停止鍵」,可以嘗試巧用這4個妙招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時會置之不理,採用一種冷漠的處理方法;或者父母過於嚴厲,長期強迫孩子停止哭鬧,選擇批評、打罵孩子,強迫孩子不哭,其實這樣並不好:
1. 影響孩子性格發展
家長經常這樣處理孩子情緒,孩子的性格可能會變得弱勢、膽小怕事;孩子會越來越沒有自信、總是焦慮不安;遇事會畏縮不前,不敢說話、不敢見人。
2. 影響親子關係
家長本來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可是一次次視而不見會使孩子喪失對家長的親近。一個成年人都不會想要跟一個不理自己的人分享自己的心情,更不用說一個孩子在長時間遭受漠視後會產生怎樣的一種反叛心理,家長與孩子的關係自然也會變得冷淡。
3. 影響孩子合理宣洩情緒
如果父母一味地直接壓制孩子,只會對孩子今後的心理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可能會使他們認為人是不能哭的,甚至一點眼淚都不能有。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壓力。這樣只會影響孩子合理宣洩情緒,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
1. 生理需求
小寶寶哭,十有八九是生理上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餓了想吃、渴了想喝、尿了不舒服、疼了求安慰。一般情況下很容易找到原因,並對症下藥。
2.規則意識不足
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則不同,他們的哭,情況複雜得多,原因多種多樣。小朋友可能會因為吃飯途中想要跑去玩玩具沒有得到老師的同意,在地上打滾哭鬧。其根本原因是他還沒有建立好良好的規則意識。
3.情緒發洩
雖然孩子在幼兒園常哭鬧,可是類似的哭鬧情景在父母的看護下同樣發生過,比如不好好吃飯想看電視玩玩具,在陌生環境抱著依戀物或者抱著媽媽,和兄弟姐妹爭玩具等等。一件件在父母眼裡不值一提的小事,卻是孩子心裡天大的大事。一瞬間天都塌了,他們肯定會情緒激動,大哭大鬧。
1.了解原因
當家長看到孩子哭鬧時,首先需要做到關懷孩子,讓孩子明白就算自己哭鬧時,父母也是站在自己這一方的。
就像紀錄片中,老師給予孩子的輕柔擁抱就能讓孩子的情緒慢慢的穩定下來。在孩子的情緒慢慢平緩下來之後,就需要進行溫柔的詢問,詢問事情發生的緣由,一般來說,孩子是非常願意跟家長或者老師一同完成這一步驟的,因為孩子也希望自己的需求可以被成人所了解。
2.對症下藥
為了解決一件事情,必須先知道它的原因。家長在得知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之後,要選擇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隨心所欲,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只有對症下藥才能解決「病症」。
3.共情
孩子的情緒慢慢的平緩下來之後,父母也需要共情,儘可能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想法,並且由衷的表示對於孩子行為的理解。或許有些孩子哭鬧的原因確實會令人哭笑不得,但家長也儘量不要用嘲諷不屑的眼光去看待,那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4. 耐心溝通
家長要與孩子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做法,能讓孩子更加願意去接受家長給出的客觀意見,並且一絲不苟的執行,只有讓事情真正地得到解決,孩子的這次哭鬧行為才算是有意義。
孩子的情緒是可以控制的,家長需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抓住機會,從教會孩子認識情緒、處理情緒,一方面可以鍛鍊孩子的情商,讓孩子更加獨立自主,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孩子對父母的理解,家庭關係會更加融洽,減少矛盾的發生。
本文由虎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