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家長煩躁和崩潰的,應該是寶寶無休止的哭鬧吧。要說幼年時期親子間頻率最高的互動,應該就是哭鬧。讓人驚訝的是,在這些哭鬧聲中,有耐心的父母居然總結出了經驗,可以根據寶寶的哭聲判斷出原因。然後再以最快的速度滿足寶寶的需求,輕鬆就能讓寶寶哭鬧停止。
堂姐家的兒子出生已經三個多月了,但是這幾個月裡,堂姐說寶寶天天就是哭鬧,她已經快要支撐不住了。甚至一聽到寶寶的哭聲,她甚至會覺得自己要崩潰了,很多次還動手拍打寶寶。後來跟兩個孩子的媽媽討經驗,才知道寶寶哭鬧也是有原因的,而且這位媽媽還把自己總結的經驗悉數告知堂姐。
據說從那之後,堂姐帶娃也有一套,寶寶的哭聲從來沒有超過兩分鐘。堂姐就能輕鬆的透過哭聲找到原因,順帶著連自己的心情也好了起來,徹底沒了之前的煩躁和抑鬱。想必還有很多寶媽「困」在寶寶的哭聲中出不來,所以接下來就分享三個止哭的妙招,相信能夠幫助很多寶媽解燃眉之急。
因為寶寶實在太嬌小,所以他們身體有需求的時候,只能通過哭鬧去反應和求助。所以家長只要清楚這些需求,並且及時滿足寶寶,那麼哭聲很快就能停止。
1、餓了
未滿一月齡的寶寶,他們哭鬧的大多數原因都是因為餓了。主要就是小寶寶的飲食還沒有規律,他們進食全憑身體感知,只要餓了就會哭鬧求助。這時只需要讓寶寶吃奶,就能立馬止住他們的哭聲。
2、換尿布
現在寶寶用的基本都是尿不溼,很多寶媽覺得這樣方便,但是對寶寶來說並不舒服,尤其是皮膚相對比較敏感的那種。若是覺得尿不溼滿了,或者是蹭到皮膚不舒服,那麼寶寶也會哭鬧。這時要及時更換紙尿褲,並且還要替寶寶清洗以及擦拭,確保他們的皮膚是乾燥。
3、生病了
即使是生病不舒服,寶寶也無法第一時間告訴父母,所以他們就會拼命的哭鬧。相較於其他原因的哭鬧,生病時寶寶的哭鬧最好判斷,長時間都無法停下來。需要帶寶寶及時就醫,要知道健康永遠是放在首位的。
最讓寶媽崩潰的是白天安靜,但是晚上卻總是哭鬧的寶寶,很多地方還將這樣的寶寶叫做「夜哭郎」。首先就是觀察寶寶的身體是否健康,尤其是在晚上很容易出現腸胃不適,所以先判斷寶寶的健康狀況。若是寶寶健康無虞,那麼再尋找其他原因。
其次就是環境因素,儘量讓寶寶的睡眠環境保持安靜,而且減少燈光的刺激。再有就是白天不要讓寶寶睡的時間太長,以免影響晚上的睡眠。寶寶也有自己的生物鐘,若是白天睡夠了,那麼他晚上自然就不想睡了。
有些寶寶有自己的小嗜好,或許是他們太缺乏安全感了,所以總希望被父母關注。這時要多給寶寶一些安全感,可以把他們抱在懷裡,然後拍拍寶寶的後背,或者是跟寶寶說說話,讓他感受到父母在身邊。
或者給寶寶聽一些輕音樂,讓他的情緒放鬆下來,因為寶寶在哭鬧時情緒相對還是比較激動的。對待這樣的寶寶,媽媽的語氣要溫和,並且動作也要輕柔,因為這些小寶寶的內心還是很敏感的。
看來寶寶的哭鬧也不是沒有道理,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發射信號,希望父母可以接收到自己的信息。其實對待寶寶的哭鬧應該多點耐心,通過他的哭鬧聲音和行為去判斷。或許是平時帶寶寶比較累,所以面對寶寶的哭聲,寶媽忍不住就有些上火,因此沒有多加細想。
其實只要不是生病,寶寶哭鬧無非就是餓了,或者是想解決生理問題,再有就是想撒嬌。最初找不到具體原因時,寶媽可以挨個試一遍,相信最後總能找到寶寶為何所哭。在照顧寶寶的途中要學會做記錄,不管是他的餵奶時間,還是上大廁的時間,這樣才能方便更清楚的了解寶寶。
照顧寶寶就是要做到「對症下藥」,因為每一種哭鬧都是由他相對應的原因。寶媽的任務就是及時發現這些原因,然後再逐一的替寶寶解決,哭鬧的頻率自然就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