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疫苗主要用於對抗病毒性肝炎,能明確引起人類肝炎的肝炎病毒分為甲、乙、丙、丁、戊型,目前已有疫苗可預防甲、乙和戊型肝炎。肝炎和肝炎疫苗,這些知識你都了解嗎?
認識甲、乙、戊型肝炎
1. 甲型病毒性肝炎(A肝)是由A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種急性暴發性傳染病。感染者一般表現為畏寒、發熱、食慾減退、噁心、疲乏、肝腫大及肝功能異常。
2. 乙型病毒性肝炎(B肝)是由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傳染病。B肝病毒感染後可發展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一般90%以上成人在急性感染後均會自愈,而新生兒及5歲以下嬰幼兒在感染後大部分會變成慢性感染,並可能發展成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慢性HBV感染以及B肝表面抗原和(或)HBV DNA陽性6個月以上為標誌,我國多年來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區。
3. 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傳染病。戊型肝炎病毒為肝炎病毒科中的戊肝病毒屬病毒,感染後潛伏期為15-60天,平均40天。
感染後臨床症狀主要為疲倦、食慾減退、腹部疼痛、噁心、嘔吐、發熱及黃疸等,表現為急性肝炎的症狀,其血清穀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及膽紅素水平明顯升高,通常在發病6周內恢復正常。
健康人感染戊肝病毒多表現為亞臨床症狀,是一個自限性過程,而在妊娠晚期的婦女中,病死率可達25%。對於免疫抑制患者及器官移植病人,其在感染後可長期攜帶病毒形成慢性感染甚至發展為肝硬化。
戊肝病毒感染還可引起肝外疾病,如引起神經系統疾病、腎臟疾病、胰腺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因此其致病性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
傳播途徑有哪些
1. A肝主要以人類、獼猴、人猿等靈長類動物為宿主,以糞口途徑傳播。
2. B肝主要經母嬰、血和血液製品、破損的皮膚黏膜及性接觸傳播。
3. 戊肝主要經糞口傳播,現已證明感染者的尿液也具有傳染性。
肝炎疫苗知多少
目前市場上,A肝疫苗有兩種:A肝減毒活疫苗和A肝滅活疫苗,均可用於預防A型肝炎;B肝疫苗為重組B肝疫苗,用於預防B型肝炎;戊肝疫苗為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可預防戊型肝炎。
1. A肝疫苗
接種對象:A肝減毒活疫苗為18月齡以上的A型肝炎易感者,A肝滅活疫苗為1歲以上A型肝炎易感者。
免疫程序:A肝減毒活疫苗為18月齡接種1針,A肝滅活疫苗需接種2針,18月齡、24月齡各接種1針。
不良反應:接種部位疼痛、一過性發熱、皮疹等,多數較輕,可自行緩解;罕見不良反應包括重度發熱、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皮疹等。
禁忌人群:
①已知對該疫苗所含的任何成分,包括輔料以及抗生素過敏者;
②妊娠期婦女;
③患急性疾病、嚴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發熱者;
④患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者。另外,對於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不能接種A肝減毒活疫苗。
A肝減毒活疫苗注意事項:
①家族和個人有驚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癲癇史者、過敏體質者、哺乳期婦女應慎用;
②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者若接種A肝減毒活疫苗應至少間隔3個月以上,若接種A肝滅活疫苗應至少間隔1個月以上,以免影響免疫效果;
③育齡期婦女注射本疫苗後,應至少3個月內避免懷孕。
2. B肝疫苗
接種對象:B型肝炎易感者,包括新生兒、醫護人員和接觸血液的實驗人員。
免疫程序:接種3針,分別在0、1、6月接種。新生兒第1針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
不良反應:注射部位疼痛和觸痛,多在2-3天內自行緩解;罕見不良反應包括發熱,接種部位硬結;極罕見過敏反應、無菌性化膿等。
禁忌人群:
①已知對該疫苗所含的任何成分,包括輔料以及甲醛過敏者;
②患急性疾病、嚴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和發熱者;
③妊娠期婦女;
④患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者。
注意事項:
①家族和個人有驚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癲癇史者、過敏體質者應慎用;
②注射第1針後出現高熱、驚厥等異常情況者,一般不再注射第2針。
3. 戊肝疫苗
接種對象:16歲及以上易感人群。推薦用於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點高風險人群,如畜牧養殖者、餐飲業人員、學生或部隊官兵、育齡期婦女、疫區旅行者等。
免疫程序:按照0、1、6月接種方案進行3次肌肉注射。
不良反應:接種部位疼痛、腫和瘙癢,以及發熱、疲倦無力、頭痛、噁心嘔吐等,多可自行緩解;罕見不良反應為變態反應。
禁忌人群:
①對本品任何成分過敏者;
②有接種其他疫苗過敏史者;
③患血小板減少症或其他凝血障礙者;
④對卡那黴素或其他氨基糖苷類藥物有過敏史者;
⑤患急性疾病、嚴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和發熱者;
⑥患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者。
注意事項:
①家族和個人有驚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癲癇史者、過敏體質者應慎用;
②注射免疫球蛋白者應至少間隔1個月以上接種本疫苗;
③對硫柳汞成分過敏者接種後可能發生過敏反應;
④目前尚無關於孕婦、哺乳期婦女接種的相關數據;
⑤使用免疫抑制藥物者可能會降低接種免疫後的免疫應答。
資料來源:
中國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