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在單位圖書館積滿灰塵的書架上,翻到了一本路工先生編的《明代歌曲選》,其中有一首小曲《玉抱肚·官悟》,引起了我很大興趣,特別是最後幾句,至今還記得:
一邊是富貴榮華,
一邊是地網天羅。
忠臣義士待如何?
自古君王不認錯!
這幾句小曲,大概是作者在替諫官發牢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本人對君王的看法。最後一句「自古君王不認錯」,給我的印象最深,多年來總是盤桓在我的腦際,我仿佛聽到小曲作者在告訴世人:自古以來,那些進諫的「忠臣義士」(諫官),縱然怎樣披肝瀝膽地勸諫,君王也不會認錯,不會做一點自我批評。默念著這句曲詞,我總是在想:口含天憲,乾綱獨斷的天子,哪會知道自己有什麼錯?又何須認什麼錯?「自古君王不認錯」,這句斷語,應該說大體是正確的。但細究起來,卻並不那麼全面。誠然,君王一般來說是不肯認錯的,這是君王的常態,這樣的事例也一抓一大把,數不勝數;但也確有不少君王曾做過一點自我批評——或是下過罪己詔,或是口頭認過錯,這也是實情,而這些文字的、口頭的自我批評,又並非都是虛偽的。
關於皇帝做自我批評,除了乾隆,我從手邊的資料中又找到了下面幾個例子。
漢武帝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但也是一個勇於認錯改過的皇帝。大臣桑弘羊在奏議中指陳朝政之弊,他便下罪己詔,深悔自己的過失;受了方士的矇騙以後,他又面對群臣「自嘆愚惑」。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能這樣自責,委實不容易。
明初建文帝是個沒坐穩皇帝位子的皇帝,但他勤於政事,也有認錯的雅量。有一次,他上朝晚了,御史上書進諫,話說得很不客氣,但建文帝非但沒有發怒,反而大度地把御史勸諫自己的事宣示天下,讓全國百姓都知道自己的過失。建文帝當時在民間的印象,是個仁厚的皇帝,這或許與他知道認錯有關。
明成祖是個暴虐之君,但也知道有錯自責。對於自己處理過的奏章,他規定必須由六科複查,發現不當,便改正過來,通政司的官員勸他說,這樣會損害天子威信,明成祖卻說:「改而當,何失也?」意思是把錯誤改成正確,又會失去什麼呢?明成祖雖然暴虐,但建立過很大的歷史功績,尋其原因,能夠有錯自責,恐怕是其中之一。
正德皇帝是明朝的一個花皇帝,荒淫得很,但臨死前也有自悔之詞。他向守在病榻旁的司禮太監說;「我的病已無藥可醫了,請轉告太后,還是國事重要,多和閣臣們商量吧。過去的事,都是我一個人的錯,與你們這些太監無關。」這個荒淫了一輩子的皇帝,臨死前總算承認了自己有過錯。
清朝,除了乾隆皇帝下過罪己詔,還有好幾個皇帝也下過罪己詔,或是以其它方式自責過。